马兰,蘑菇云保护的中国“核心”究竟在哪儿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眼热
马兰,蘑菇云保护的中国“核心”究竟在哪儿

看历史看世界


编者按


6年前的今天,有一位老人在西安去世。可前些天,他生命几近终点时仍“冲锋陷阵”的视频在微博上播出,却仍让一百多万人不禁为之落泪,感动甚至振奋,不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的人,更因为他那至死不渝、奋斗不息的“马兰精神”。

 

他叫林俊德,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院士。而他的军旅生涯,他的院士称号,都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密不可分:马兰。他说,死后请将他埋在马兰。那么,马兰在哪儿?这位祖籍福建的南方人,为什么一定非要把自己葬在马兰?


谨以此文向

曾经在马兰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奉献的人们致敬!



马兰在哪里?


在新疆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有一个地方,1996年之前任何公开出版的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痕迹。它的名字叫马兰。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却淹没在茫茫戈壁的最深处。



知乎中有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林俊德的功绩?”,只有寥寥几个回答者。但这其中,有一个匿名网友的答案,我们认为或许可以作为答案:我们都活在蘑菇云的保护下。


这句话,其实回答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评价林俊德们的功绩?”。也许很多人,很多年轻人会问:“林俊德们”是谁?当有人这样问起,我们可以骄傲地回答;“林俊德们是让外国人从此惧怕中国的一群人。”


“林俊德们”曾经都生活在罗布泊西边,那个叫做马兰的小地方。与世隔绝,创造奇迹。2014年作家徐鲁曾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他们眼中那些隐姓埋名在罗布泊深处一辈子的科学家爸爸妈妈们。他们被称为“罗布泊的孩子”。


但和已形成2300年的罗布泊相比,所有短暂存在于此的生命,都可以说是“罗布泊的孩子”。科学家及其后代们,生长于上的马兰花,甚至难以存活的小草,都是。林俊德要求把自己埋在马兰,想来也是落叶归根之意,因为他与马兰这片土地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他是马兰的孩子。




马兰有什么?


马兰有什么?这里有中国最早也是唯一的个核武器实验基地。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马兰分为三部分,核心部分,是距离博斯腾湖不远处的红山核武器科研中心;主要生活区在距离红山基地不到40公里的马兰基地;试验场,在远在300公里外的罗布泊,有一条名叫“通京路”的公路与之连接,通常称作内场。


(国防科工委二十一所于1963年7月在北京通县成立,专门从事核试验测试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同时执行国家核试验任务。5个研究室的科技干部都工作和居住在马蹄楼内,他们是在马蹄楼内开始准备第一次核试验的,而不是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1963年10月起,兰州、沈阳、北京、济南等各大军区的部分官兵开始陆续接到通知,将被调至新疆某“特种部队”,他们并不知道这支特种部队将要做什么,只是随军起程,几经辗转,最后到达神秘的目的地:马兰。

短短两年时间,马兰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乡村迅速成为集结数万士兵的军事重地。随着队伍日渐壮大,部队先后组建工程124团、警卫团、546医院、后勤基地汽车修配厂、汽车36团,以及防化团等团部。最早代号为0673部队,后改为8023部队, 再后改为 89800 部队。


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从此,博斯腾湖湖畔,有了“马兰村人”。曾经前前后后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


国防科工委21研究所马兰红山基地全貌



1964年-1996年马兰大事记

1964年10月16日,爆炸当量2万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1965年05月14日,爆炸当量3万吨,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05月09日,爆炸当量20-30万吨,推进裂变试验蛋,空投爆炸。

1966年12月27日,爆炸当量2万吨,东风-2弹道导弹在900公里外罗布泊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966年12月28日,爆炸当量12-50万吨,氢弹原理试验,地面塔爆炸。

1967年06月17日,爆炸当量300万吨,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12月24日,爆炸当量1.5-2.5万吨,裂变核试验,空投爆炸。

1968年12月27日,爆炸当量300万吨,第一次使用钚的热核试验。

1969年09月23日,爆炸当量2万吨,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1969年09月29日,爆炸当量300万吨,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10月14日,爆炸当量340万吨,氢弹空投核试验。

1971年11月18日,爆炸当量1.5-2万吨,含钚原子弹。

1972年01月07日,爆炸当量0.8-2万吨,强5空投小型核武器。

1972年03月18日,爆炸当量10-20万吨,空投热核武器。

1973年06月27日,爆炸当量300万吨,空投核试验。

1974年06月17日,爆炸当量100万吨,大气热核试验。

1975年10月27日,爆炸当量2500吨,小型地下核试验。

1976年01月23日,爆炸当量2万吨,裂变试验。

1976年09月26日,爆炸当量2万吨,局部熔解“特殊核弹”

1976年10月17日,爆炸当量2万吨,地下核试验。

1976年11月17日,爆炸当量500万吨,最大当量氢弹空投试验。

1977年09月17日,爆炸当量2万吨,裂变试验。

1978年03月15日,爆炸当量0.6-2万吨,小当量核试验。

1978年10月14日,爆炸当量3400吨,地下杆轴核试验。

1978年12月14日,爆炸当量2万吨,裂变试验。

1979年09月13日,微量地下核试验。

1980年10月16日,爆炸当量20万吨,最后一次大气核爆炸。

1982年10月05日,爆炸当量0.3-1.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3年05月04日,爆炸当量1000吨,地下核试验。

1983年10月06日,爆炸当量1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4年10月03日,爆炸当量9100吨,地下核试验。

1984年12月19日,爆炸当量1300吨,地下核试验。

1987年06月05日,爆炸当量2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8年09月29日,爆炸当量2500吨,中子弹辐射武器测试。

1990年05月26日,爆炸当量11500吨,地下核试验。

1990年08月16日,爆炸当量19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2年05月21日,爆炸当量6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2年09月25日,爆炸当量8000吨,地下核试验。

1993年10月05日,爆炸当量8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4年06月10日,爆炸当量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4年10月07日,爆炸当量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5年05月15日,爆炸当量10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5年08月17日,爆炸当量8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6年06月08日,爆炸当量8万吨,双弹头试爆。

1996年07月29日,爆炸当量5000吨,中国宣布暂停地下核试验。


1986年3月21日,中国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同年,红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原来的核实验研究所整体搬迁到西安。1992年,毛阿敏在电视台“八一”晚会上演唱歌曲《马兰谣》,通过电视首次正式向全国公开了中国的核试验基地—马兰。1996年9月24日,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义无反顾的身影

惊人的“中国速度”


为了获得核武器在不同条件下爆炸的数据和毁伤效果。60多年来世界各国共进行了2000多次核试验。其中美国数量最多,进行了1030次;苏联次之为715次,第三是法国的210次,英国和中国各45次。排除掉90年代以后,首次进行核试验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进行核试验次数最少的,却每次核试验都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英国可以和美国共享数据,所以它的核试验数量比较少。)


有一个人——林俊德,是中国唯一一个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的人。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拥而庆。然而,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林俊德就是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的一个。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总理报告,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这时,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回来了。中国和司令程开甲带着年轻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


1963年,刚从哈军工进修回来的林俊德就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中国的核试验事业一起步,就遭遇了世界核大国技术上的“严密封锁”、政治上的“围追堵截”。苏联撤走了核专家并带走了一切资料,美国媒体公开宣称要对中国进行“核绝育手术”。国外的机测仪器是用小型稳速电机作动力,可这种电机我国当时还没有。这项任务成了对林俊德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考验。一天,林俊德无意中受北京一座大楼楼顶钟声的启发,采用钟表的齿轮、发条驱动作动力,设计了”罐头盒”大小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


在罗布泊的第一次原子弹爆炸中,“罐头盒”的数据无论是测量精度、还是数据采集速度,都明显优于其他单位研制的外表洋气的“大家伙”。用简单的方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罐头盒”一战成名,并从此被作为国家核试验的经典装备,在我国的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年底的首次氢弹试验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


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后,他又带人解决了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的世界性难题。特殊时期,林俊德们仍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林俊德(左一)和参试人员完成任务后合影


记住“不能说的秘密”


告别马兰的退伍老兵,结束了在试验场所有工作,却有一个任务永远无法停止:保密协定,从入伍开始一直到死,“保密”要伴随老兵们走完余下漫长的人生。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上播出《东方巨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纪录片后,他们才知道自己那段秘密的工作,终于可以被世人所知了。


所以他们的名字,也就“理所应当”地鲜为人知了。就像林俊德的名字,直到他去世,直到他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甚至直到有关他奋战至生命最后时刻的视频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人们才开始问:林俊德是谁?


在他不会再填满的临终清单里: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2、****技术(国家机密);3、家人留言;4、(空);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仍然有着不能说的秘密。而他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在他的电脑中,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机密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需要整理。


那些他戴着氧气面罩,身插十多根管子,颤抖着坐在电脑旁挪着鼠标的画面,

这些天、这几年以来,我们看过无数遍。

也许热度一过,他还是会被人忘记。

他们——“林俊德”们,还是会被忘记。

这个时代的人,健忘!我们却偏要让人记住!


因为他们在荒漠之中,从此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标签: # 当量 # 核试验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