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K
我们总觉得
“毁灭全世界”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
但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
有时候,完成这件事
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今日由头】
1961年7月4日
K-19号核潜艇发生核泄漏
1
1961年7月4日,是美国建国以来的第185个“独立日”。
185年前,美国的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而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从这一年起,每年的7月4日都成为了美国人欢庆的一个盛大节日。
而当1961年的7月4日悄悄来临时,绝大多数还沉睡在梦乡中的美国人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一场盛大的节日狂欢,而是一次迫在眉睫的核爆炸。
这场核爆炸,将来自一艘苏联的核潜艇——K-19号。
在那一刻,K-19号核潜艇正在北冰洋附近的北约军事基地旁的海底静静潜伏。
但表面上的平静,并不能掩饰潜艇内部的紧张,乃至混乱。
这一天的凌晨4点,K-19号核潜艇的艇长扎特耶夫刚刚得到了一份让他心跳骤然加速的报告:
艇内的核反应堆出现了重大故障,随时有可能爆炸。
2
倒退4年,事情还是要从1957年说起。
1957年的10月4日,发生了一件足以在整个人类科学文明史上留下一笔的事——苏联成功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苏联发射的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大家留心下央视转播的世界杯期间,各种精彩回放之前出现的一个球体打开的动画,就是这颗人造卫星。
这颗重达83公斤的人造卫星尽管真正的功能有限,但关键是向全世界,尤其是向美国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是导弹推力还是精确制导,拥有人造卫星的苏联已经走在了所有国家的前列。
换句话说,全世界都已被笼罩在苏联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攻击范围之内。
在“美苏争霸”热火朝天的年代里,这对美国而言确实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所以,既然在宏观大局上落后了一步,那么美国人就决定开足马力,在微观操作上反超苏联。
1959年12月30日,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正式开始服役——这也是全世界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水面排水量5900吨,水下排水量6880吨,装备16枚“北极星”-Al潜射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核潜艇出现的意义在于:它拥有了可以随时出没全世界各大洋的机动性,也拥有了隐藏在大洋深处的隐蔽性,还因为装备核导弹而具备了巨大的破坏性。
换句话说,你苏联不是可以核弹头打全球了吗?但你拿什么打呢?我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自由出入世界各个角落,随时打你个措手不及!
这一回,又轮到苏联人着急了。
事实上,苏联在1958年就开始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发,他们将这个型号的潜艇定名为“旅馆”级。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赶超美国,1958年10月17日,第一艘苏联“旅馆”级核潜艇边施工边设计,直接在苏联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工建造。
当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开始服役的消息传来时,苏联当局更是心急如焚,不断下命令要求船厂中的那艘“旅馆”级核潜艇不惜一切代价,要加速建造完工。
终于,1960年11月12日,苏联的第一艘“旅馆”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终于在再三催促下,宣布下水。
这艘潜艇的编号,被定为K-19号。
K-19号“旅馆”级核潜艇由苏联“红宝石设计局”(当时的苏联第18设计局)负责设计。艇长114米,宽9.2米,吃水7.31米,水面排水量4080吨,水下排水量5000吨,艇员编制104人。水面航速15节,水下航速26节,最大航速时的续航力35700海里,最大运行深度240米,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海上自持力50天。
3
K-19从一开始建造,就被认为是一艘“不祥之舰”。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施工过程中出了很多事故(一个工人被砸死,一个工程师被舱门夹死),更因为它在下水时的“撞瓶仪式”上,香槟瓶并没有碎裂。
所谓“撞瓶仪式”,就是在新船下水时,人们会用一瓶香槟去砸船首,香槟瓶碎,酒撒船头,此船由此获得保佑(这个习俗的来源有多种传说,有说和英国女王有关,也有说和奴隶祭祀有关,还有说和“漂流瓶”有关,因为遇难的水手会在船沉临死前将遗嘱放入空香槟瓶漂流——事先砸碎,代表船不会出事)。
某新船下水的“撞瓶仪式”现场。其实K-19号艇首因为有消声橡胶材质,所以香槟瓶很难砸碎
但像瓶子碎没碎这种迷信小事,苏联人当时已经没功夫去研究了,因为他们面临的压力要比这个大得多——就在K-19号下水后3天,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满载16枚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北极星”-Al潜射弹道导弹,在11月15日驶入北大西洋海域,开始执行它的第一次战备巡逻任务。
这毫无疑问是一种示威行动——苏联的所有主要目标,其实都在这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打击范围之下了。
怎么办?
苏联当局决定:要坚决有力地给予还击!
怎么还击?当然是抓紧时间,派出刚刚服役没多久的K-19号核潜艇,进入美国人势力的腹地!
1961年6月18日,在苏联北方舰队的摩尔曼斯克基地,还没有完成全部检测的K-19号满载139名官兵,在艇长札特耶夫上校的命令下,静静地潜入了水中——考虑到这是K-19号的处女航,所以这次还多载了30多名官兵。
K-19号的目的地,是格陵兰岛以南的区域,任务是参加苏联举行的代号“极圈”的军事演习。
K-19号。这张照片是美国的海军飞机拍摄的。
在整个行程中,K-19号进行了大量性能测试,包括多次潜到K-19号设计的最深下潜深度300米海域。
在演习的过程中,k-19号成功模拟发射了一枚核导弹,堪称圆满完成了任务——向北约和美国证明了自己同样具有无处不在的核打击力量。
但在军演结束后,K-19号却没有等来返航的命令,而是接到了一个新的紧急电令:
继续向西航行,进入北约军事基地海域,执行巡逻监视任务。
军令如山。札特耶夫上校随即命令潜艇驶向指定区域,静静地潜入海下。
时间到了1961年7月4日的凌晨4点。
一直没有经过系统安全论证的K-19号核潜艇,终于还是出事了。
4
K-19号核潜艇出事的时候,正在北约军事基地几公里外海域的200米海底。
艇长扎特耶夫上校忽然收到了一个故障报告:潜艇的核反应堆内部增压器压力下降!还没等艇长能做出什么反应,进一步的消息传来:核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发生了故障,反应堆温度持续升高,内部压力已经达到200个大气压!
k-19号艇长札特耶夫
扎特耶夫的第一反应是封锁消息,因为他怕一旦消息走漏,全艇的官兵会发生骚乱。
此时的K-19号依旧保持在水下200米航行,但扎特耶夫的第一时间抢救措施却宣告失败。此时此刻,潜艇内的核反应堆离心泵已经完全损坏,核反应堆的隔离舱放射剂量已经接近30伦琴。
祸不单行,一场不知原因的火灾又开始在隔离舱蔓延。在火焰和反应堆的双重高温下,核燃料铀开始融化,隔离舱内的温度开始接近900摄氏度,马上就会超过1000摄氏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旦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艇上的两个核反应堆就会发生巨大的爆炸。
不仅如此。
K-19号这次出航,艇上还携带了3枚SS-N-4”萨克“核导弹。这三枚导弹的威力为42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原子弹威力的70倍。如果核反应堆爆炸,还会引起一系列的核爆炸,考虑到这是处于200米的海底,造成的核污染简直不堪想象。
还不仅如此。
如果真的爆炸,在这样的距离下,势必会冲击到北约的军事基地。这一天恰逢美国“独立日”,情况不明的美国和北约很可能会认为自己遭到了蓄意挑衅的核攻击,进而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反击,那就不是一个军事基地被摧毁的问题,而是会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
而在这样的危及情况下,K-19号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又恰好出现了故障,无法联系到任何人。
在北冰洋200米深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K-19号核反应堆内部的温度已经越来越高:900度,910度,920度,930度……
此时的K-19号官兵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种选择:立刻浮上海面,大家弃艇逃生,能逃多是多远。
第二种选择:留在海底,用尽所有办法,让核反应堆的温度降下来。
艇长扎特耶夫上校在这一时刻,终于通知了全艇官兵,告诉了大家现在面临的困境,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惜一切代价,修好核反应堆!
整个潜艇内部陷入死一样的沉寂。
但是,没有人提出反对。
5
K-19号核潜艇随即拉响了一级战斗警报。
这场战斗,并没有苏联人假象中的美国人或西方人,却关乎生死——不仅仅是艇上所有官兵的生死,甚至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类的生死。
扎特耶夫自己带头,先冒着核辐射的威胁,将潜艇储水罐连上了水泵,将冷水压入失控的核反应堆,隔离舱内的明火首先被扑灭。
随后,艰难的选择时刻到了:
因为要修复潜艇内的核反应堆降温系统,就需要打开隔离舱的舱门进去抢修。但是,在隔离舱已经充满核辐射的情况下,进去的人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只是此时此刻,大家已经没有退路。
那确实是悲壮的一刻:
以主机大队长巴夫斯季耶夫中尉、自动化分队克尔奇洛夫中尉带头,8名官兵志愿组成的抢修小组(一说7名),义无反顾地决定进入隔离舱对反应堆进行降温抢修。
然而,作为一艘核潜艇,K-19号居然没有配备防辐射服。8名勇士所能利用的,只是防毒面具和雨衣——这和赤身裸体进入辐射区也没有什么区别。
图为参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抢修的矿工队伍。后来有人做出估计,如果K-19号当时发生爆炸,造成的核污染危害至少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10倍以上
怎么办?没有任何办法,这8个人在进入隔离舱前,每人喝下了100克伏特加。因为据说在麻醉状态下,人体细胞受核辐射的破坏程度会小一些。
但这能起到的作用,恐怕也只是心理安慰了。
喝完伏特加,抢修小组头也不回地就冲进了隔离舱。
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抢修之后,核反应堆的冷却系统终于被修好了,隔离舱的温度开始明显下降。
照片上的这名军官叫阿尔希波夫,他是当时K-19号的副艇长,全程与艇长一起指挥了抢修工作。但他所做的还不止这一次: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携带核弹头的B59号潜艇遭到了美国“比勒”号驱逐舰的深水炸弹攻击,B59号艇长和政委最终决定发射核导弹反击,在千钧一发之际,当时的编队参谋长坚决不肯按下“发射”按钮(需要三人都同意才行),并说服了另外两人放弃核攻击,而是浮上水面和美国人解释自己携带了核弹头。
(参看【10.28】54年前的今天,人类差点灭绝)
这个参谋长不是别人,就是阿尔希波夫。所以有人称他为“两次拯救了全世界的男人”。
但是,参与抢修的8名勇士却耗尽了最后的一丝生命力。
因为长时间暴露在近1000伦琴的核辐射下,他们在修理完成后就已经完全无法动弹,甚至无法说话。几个小时后,他们开始口吐白沫,面部浮肿,流出脓水。
10个多小时后,浮在水面上的K-19号终于被另外一艘苏联潜艇发现,被拖回基地。专家后来发现,当时K-19号上的蓄电池已经几乎耗完电力,而水兵们正是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中完成了抢修的壮举。
当时救援K-19号潜艇的照片
就在两天之内,进入隔离舱抢修的8名勇士全部死亡,无一幸免。
他们被连夜装进铅制的棺材,秘密埋葬,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具体的埋葬地点在哪里。。
不仅如此,因为核辐射的影响,K-19号内另外的十多名官兵在之后几年内就因为辐射导致的各种疾病,痛苦地死去。
K-19号出事这件事被苏联官方要求严格保密,直到1990年,这件事才被陆续披露——也正是在这一年,当年潜艇上的水兵们才获得了一枚迟到的勋章。
连同一起披露的,是后来调查出的事故原因:
因为仓促赶工,K-19号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一个焊点没有达标。
【馒头说】
说说K-19号这艘核潜艇的后续吧。
1961年的这次事故,其实只是K-19号厄运的开始而已。
8年之后的1969年,这艘经过修复的核潜艇在海底和美国的“小鲨鱼”号攻击核潜艇发生了严重的碰撞事故,险些又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回轮到美国人差点发射导弹,最终忍住了)。
1972年2月,K-19号在同样携带3枚核导弹的情况下,在北大西洋水下120米深处忽然发生了严重火灾,28名船员被活活烧死。
接二连三的事故,让K-19号潜艇在苏联舰队里获得了“广岛”的称号(原子弹爆炸),而一个流传更广的称号,是“寡妇制造者'。
1991年6月4日,K-19号潜艇的一个核反应堆再一次发生了事故,忍无可忍的苏联海军当即决定让这艘服役了30年的潜艇退役。
潜艇虽然可以一纸令下就退役,但在这艘潜艇上付出过生命的人,是否还会有人记得?
2006年2月1日,前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他向挪威诺贝尔奖提议,将1961年核泄漏事件发生时所有K-19号潜艇上的船员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在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核战争。他承认,当时为了保密,这艘艇上所有的艇员连表彰都没有获得。
但是,与几十年后的诺贝尔奖提名相比,几十年前的一个焊点认真焊接,其实可能更重要。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视频:《前苏联K-19号核潜艇事故之谜》(“军情解码”,爱奇艺)
2、《悲情K-19:八条人命换来世界和平》(《青年参考》,2006年4月18日)
3、《“寡妇制造者”:前苏联K-19号核潜艇的灾难史》(“世界军事”,铁血网,200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