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秘密,小猪佩奇和小马宝莉其实是亲戚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和邓涛报道了在甘肃省临夏盆地和政县发现的一件化石,据说,这类化石是史前的“独角兽”!
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历史著作中有大量关于独角兽的记载,许多人相信独角兽是真实存在的。独角兽通常被描绘成一种白色的马,或者像山羊一样的动物,长着独角和像山羊一样的蹄子,角具有净化的魔法力量,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苏格兰皇家徽章上就有戴着皇冠的独角兽的形象。小马宝莉中聪明勇敢的 Twilight Sparkle 和她的朋友们更是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
图 1 西方传说中,温柔而忧郁的少女有能力驯服独角兽。壁画,保存于罗马法尔内斯宫,可能由 Domenico Zampieri(1602)绘制。(网络图片)
图 2 《被囚的独角兽》(1495-1505)。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独角兽挂毯”系列藏品之一。(网络图片)
图 3 小马宝莉(网络图片)
图 4 苏格兰皇家徽章上的独角兽形象(网络图片)
中国的古代神话及古籍中也有关于独角兽的记载。与西方的独角兽不同,中国的独角兽——獬豸,被认为是执法公正的化身,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额上通常长一角。
图 5 执法公正的化身——獬豸(网络图片)
图 6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北魏獬豸(网络图片)
西方独角兽的原型通常被认为是印度犀牛,独角鲸的长角有时也会被当作独角兽角出售。
图 7 印度卡齐兰加国家公园的印度犀(网络图片)
图 8 独角鲸(网络图片)
那么,古生物学家眼中的史前“独角兽”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这是在中新世早期 - 中期旧大陆即欧亚大陆和非洲范围内曾生活过的一类体型巨大的猪——库班猪(kubanochoeres)。当然,它们是真正的猪,而不同于属于古齿亚目的巨猪,后者虽然叫猪,但只是在身体的某些方面像猪,在分类上与今天的猪属于不同的亚目。所以,这种史前的“独角兽”可以算得上是小猪佩奇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亲戚啦。
图 9 库班猪在河边漫步(Mauricio Antón 绘)
库班猪的头骨硕大,体重可达 500-850 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史前巨兽。最令人惊奇的是,雄性库班猪的额部长着一个相当大的向前伸出的角,就像传说中的独角兽。雄性库班猪还发育獠牙状的犬齿。古生物学家认为,雄性库班猪巨大的额角和獠牙可能在求偶时起到炫耀和震慑对手的作用,同时,也是用于抵抗天敌的有力武器。尽管外观看起来高大威猛,库班猪跟它的现生亲戚们一样,仍然是杂食性的动物,这体现在它们相对简单而原始的低冠丘型的颊齿上。
图 10 库班猪与半犬对垒(李荣山绘)
库班猪的踪迹首先是在我国发现的,上世纪 20 年代在甘肃发现过一些它们的硕大的牙齿和肢骨化石,这些牙齿在形态上与欧洲的利齿猪(Listriodon)很接近,只是大得多,于是当时被归入了利齿猪,命名为 Listriodon gigas,意思是巨大的利齿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发现了这类猪的头骨和下颌,科学家发现它的额部长着一个相当大的向前伸出的角,于是为这类独特的猪建立了一个新属——库班猪属(Kubanochoerus)。后来在非洲也发现了这类猪的化石,但是只有属于雌性个体的头骨,是不具额角的。
目前,世界范围内库班猪的头骨仅发现了十几具,大多发现于我国北方的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受化石保存状况所限,库班猪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很大争议,主要问题集中在库班猪跟它的近亲利齿猪的关系,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库班猪的分类及演化关系,以及欧亚大陆库班猪属各种之间的分类及演化关系。
根据对已知库班猪类和利齿猪类化石的对比,侯素宽和邓涛把库班猪与它的近亲利齿猪归于一个亚科——利齿猪亚科(Listriodontinae)。临夏盆地新发现的库班猪头骨被鉴定为一个新种——小库班猪( Kubanochoerus parvus sp. nov.)。新种兼具非洲和欧亚大陆库班猪的特征,并发育一些明显进步的特征,从产出层位来看,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后的库班猪化石。欧亚大陆具额角的库班猪,包括粗壮库班猪(K. robustus)、蓝田库班猪(K. lantienensis)和巨大库班猪(K. gigas),都被归入了巨大库班猪种,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将巨大库班猪进行亚种一级的划分。中国青海发现的民和库班猪(K. minheensis)保持了较小的体型,但牙齿有亚脊型化的趋势,代表了欧亚大陆库班猪的另一个独立的演化支系。库班猪可能起源于早中新世的非洲,中中新世时在欧亚大陆演化出巨大库班猪、小库班猪以及民和库班猪等不同支系。
图 11 临夏盆地小库班猪新种头骨,正型标本。A. 腹面;B. 背面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战略性先导培育项目和国际伙伴计划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报》(Vertebrata PalAsiatica)。
作者:侯素宽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