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错金干支仪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想和星星遨游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错金干支仪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错金干支仪(图一、图二)属国家一级文物。过去,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通史陈列,这件文物一直在展陈中,因为原物太小,很少有人注意,一直无人介绍。但此器形制奇特,有错金铭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在我的著作中曾特别提到它,认为这件文物与河北柏乡县出土的战国干支筹有关,二者都是用于推算干支的,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很有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改陈,我在专家咨询意见书上也特别提到这件文物,但新版通史陈列“古代中国”已经没有这件文物。


图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错金干支仪

干支仪侧视(左、中图) 干支仪俯视(右图)



这是一件传世品,据馆藏记录,是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馆之初,从上海博物馆调拨。经询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周亚先生,此器购自一位叫王廷栋的藏主,准确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时间是1959年5月。


图二—1  干支仪铭文(倒置)一组

图二—2  干支仪铭文(倒置)一组


过去,我是隔着展柜玻璃看这件东西,因无正式材料发表,难以形成完整印象。最近,经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部联系,得以亲自上手,对此器做全方位观察,总算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我非常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在,我把考察结果介绍一下。


1.尺寸:通高1.6厘米,底径1.4厘米,只有海棠果大小。


2.形制:器形乍看好像模仿称量重量的权,只不过被微缩,其实不然。此器作多棱柱形,底平,四壁有十二个内凹的弧形面,用以标注干支。顶部中间圆隆,上铸环纽,可穿带系挂。隆起处四周,沿顶面一圈,俯视可见12个穿孔。每个穿孔对着每个弧形切面。器分两层,已经锈死,估计有轴贯通上下,可以相错旋转。


3.铭文分上下两层,使用时要倒过来看。文字错金,有些脱落,但微微凹陷的字迹,仍有痕迹可寻,我们根据放大照片做了复原,铭文为战国文字。这两圈铭文,一层为十干,外加两个空白面,一层为十二支(图三∶1)。现在上下两层是按上辛下子到上庚下亥的位置排列(图三∶2)。


图三—1  干支仪铭文示意图  十干对十二支

图三—2  从辛子到庚亥(上下锈结后的位置)


4.使用方法:推测是将器物倒置,环纽朝下,供手持操作,转动上下两层,求取所当之日,比如上为甲,下为子,对好后,用销钉从上述12孔的相应位置插入,穿过近顶一层的穿孔,与近底一层的穿孔在内部贯通,把这个位置卡定。


总体印象,此器甚小,但工艺复杂,铭文符合战国文字的特点。上世纪50年代,战国文字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即使研究甲骨金文的专家都不一定认识,除非高仿出土物,绝难伪造这样的文字。更何况,文物造假,都是为了钱,从商业目的考虑,花大力气,做这么复杂的小东西,也不值。此器虽为传世品,但与考古发现并无矛盾之处。



历年出土,与干支推算有关,有所谓干支筹,可资比较。


1.战国干支筹(图四)


1986年7月,河北柏乡县东小京村,农民取土挖出一批战国文物,经该县文物保管所现场勘察,推测出自一座战国中晚期的古墓。墓中出土文物113件,其中有象牙干支筹11枚,同出还有四山镜、蜻蜓眼琉璃珠等物。


图四—1  河北柏乡东小京战国墓出土干支筹(一~六)

图四—2  河北柏乡东小京战国墓出土干支筹(七、九、三、一、二)


这套干支筹,原来是12枚一套,现在只有11枚,缺失一枚。每枚上标序号,下标干支,除个别字写法不同,与国博干支仪大体相似。


第一枚,标序号一,下为甲子。甲字,商代西周分两种,一种作十字形,一种作十字加方围形。战国文字,解散方围,三晋多作十字形,楚系或易囗为匚,或易囗为∟,缺其一面或两面,秦系则有下拖之笔,略同今之甲字。国博干支仪的甲字,错金脱落,字迹锈蚀,写法似乎与东小京干支筹相同,两者均作十字加∟形,近于楚,属于晋系的异体字。


第二枚,标序号二,下为乙丑。两者略同,但国博干支仪的丑字,末笔加短横,东小京干支筹不加。战国文字,这两种写法都有。


第三枚,标序号三,下为丙寅。两者相同,寅字皆无宀旁。


第四枚,标序号四,下为丁卯。两者基本相同,不同只是国博干支仪的丁字是三角形墨钉,东小京干支筹作双钩空心。


第五枚,标序号五,下为戊辰。两者基本相同,只不过东小京干支筹的辰字右下笔画残泐。


第六枚,标序号六,下为己巳。末笔比国博干支仪多一饰笔。


第七枚,标序号七,下为庚午。两者笔画微异,大体相同。


第八枚,缺,序号应为八。


第九枚,标序号九,下为壬申。两者基本相同,只不过国博干支仪的壬字,中间一横较长。


第十枚,序号应为十,但原文作三,下为癸酉。两者完全相同。


第十一枚,标序号一,下为甲戌。一是新一轮的一。


第十二枚,标序号二,下为乙亥。二是新一轮的二。东小京干支筹的亥字写法完整。国博干支仪有省笔,但保留了亥字末笔上作为饰笔的圆圈。


柏乡东小京战国墓,地理位置在赵国鄗邑的范围内,铭文字体属三晋系统的赵国。国博干支筹,写法与之大同小异,特别是寅、庚、亥三字,很有特色,两者显然出于同一系统。我判断,国博干支筹也是赵国器物。


2.汉代干支筹


图五—1  汉代干支筹

图五—2  汉代干支筹

图六—1  汉代干支筹(标五行)

图六—2  汉代干支筹(标五行)


汉代干支筹多为骨制,出土发现较多,各地博物館和考古队多有收藏。汉代干支筹皆12枚一套,一种只标干支(图五),一种除干支,还标五行(图六)。铭文用略显瘦长的小篆书写,与王莽时期的篆书比较接近。



干支的发明很重要,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特别是天文历法史的研究很重要。


《世本·作篇》佚文说“伶伦造律吕”、“容成造历”、“隶首作数”、“大挠作甲子”、“史皇作图”、“仓颉作书”。干支在中国,和数字、文字一类发明同等重要。


中国古代符号一向分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十进计数法的数字,一个系统是六十甲子记日法的天干地支。十进计数法与十指相应,用于累计。六十甲子记日法,则以十进计数法与日月行天的空间分割相配。这两种符号皆见于上述干支筹。


十进计数法与日月行天的空间分割相配,有六十进位制。这种进位制也见于其他文明,如乌鲁克出土的早期楔形文文献中,就有六十进位的多种计算体系。西方的分秒制也属于六十进位制。


天干十日,甲子到癸酉是一轮,甲戌到癸未是一轮,甲申到癸巳是一轮,甲午到癸卯是一轮,甲辰到癸丑是一轮,甲寅到癸亥是一轮,古人叫六甲。


地支十二,甲子到乙亥是一轮,丙子到丁亥是一轮,戊子到己亥是一轮,庚子到辛亥是一轮,壬子到癸亥是一轮,古人叫五子。


天干十日与地支十二相配,两者的起点都是甲子,两者的终点都是癸亥。前者与古代计旬法有关,后者与四时十二月和十二小时制有关。古代数术的六甲五子、五行纳音和律制的五音十二律(六律六吕)都利用这种划分。


中国古代历法,把一年分为四时十二月,每月三十日,每日十二时。西周月相,旧有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之“四分月相说”,见王国维《生霸死霸考》。据最新研究,其实应按三点六段划分,三点是朔、望、晦,六段是哉生霸、旁生霸、既生霸和哉死霸、旁死霸、既死霸,每段五日。初吉是朔日以后,既望是望日以后,晦与下一个朔日相邻,古人不书晦。计旬法是以十日为一旬。六十甲子是为了兼顾年月日时的分配。


另外,干支不仅用于记日,也被用于赌博。如六博和从六博派生的塞棋就是按六十甲子的循环来行棋。


战国秦汉墓,质日、日书类的实用书,博棋、塞棋类的棋盘、棋子、算筹、骰茕经常是伴出的东西。国博干支仪和各种干支筹的用途不外乎两类,一是推算历日,二是用于游戏赌博,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


国博干支仪,设计精巧,类似今日箱包上的密码锁,比干支筹更适合推算时日,值得学界重视和关注。期待今后还会有类似文物出土。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6年第5期)

标签: # 干支 # 战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