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008集 定弘法师 文字版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明目款款
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008集 定弘法师 文字版

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008集 定弘法师 文字版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
  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22页第2行: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这是《感应篇》第一句经文,昨天我们只讲了第一小段,我们就接着讲。它这里讲:此节合下一节总共四句为一篇的纲领,是垂训之大旨,要旨,所论的圣贤之心,不因祈福避祸,而后为善不为恶。先是用祸福感应的道理跟一般人讲,让他能够生起祈福避祸之心,但这还是反省,不是圣贤之心。但是对凡人这个很有效,哪个人不希望得到福报,远离祸害,人都希望这样,那就应该断恶修善,因为祸福都是自己造的。那么这样不断的断恶修善,这里讲的为善不为恶,时间久了,做习惯了,连那个祈福避祸的心都放下了,这就进入圣贤了,所以可以说这是帮助我们转凡成圣的一个很好的阶梯。
  那么论到造化之理,这是讲自然的天道,那就是积善就有善报,而且有余庆,这个余庆就是余福,能够福荫子孙;积恶必有恶报,而且有余殃,余殃是殃及子孙。固不爽也,固然如此,绝不会有差错。
我们今天看第二小段,
【小曰吉凶。大曰祸福。】
这里讲吉凶祸福可以从大小上来界分,小的报应就叫吉凶,大的报应就是祸福。那么它们的原理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君子趋吉避凶,那就是唯有断恶修善,而不需要去祈求,那个福自然会降临,它是自然感应的。
【无门。无定门也。】
它没有一定的,说你该怎么做,走哪一个门,它是一种自然感应,非人为去刻意的安排,它是自然而然。
【自召】,就是【自作自受也】,做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言天地无私。因物付物。祸之福之。本无一定之门。】
这里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正体现出天地无私,天地就是造化没有私心,没有偏袒谁,只要人行善,他就得福,造恶就得祸。
这里讲「因物付物」,这个付就是付予,给予,也就是报应的意思,应一物报一物,用我们现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一报还一报。
「祸之福之」,天地降给人祸或者福,这个之是个代词,代替某人,降给某人祸或者福。
「无」,本来没有一定之门,换句话说它的门很多,报应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是原理原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下面说:
【听招致以为报应。惟在人心自召耳。】
听就是听凭,招就是招致,招致的就是果报,意思就是说上天没有私心,没有自己的意思,就听凭所招致的果报,这就叫报应;换句话说就是惟人自召,而且这就是惟人心自召,那个果报完全是人心,念头引发的。
【然人一念未起时。此心湛然。如同虚空。何有善恶。只因此念才动。所向好事是善。所向坏事为恶。其先不过起一念。行一事。及后日积月累。遂有善人恶人之别。而得祸得福。悉决于起念之时矣。】
这给我们分析得非常深刻、透彻。祸福怎么来的,真的惟有人心自召,自己感召的。祸福的门在哪?门就在你心里,一念心是善的,那个福的门就开了,福就进来了;一念心是恶的,祸的门就跟着开了,招来的是祸。就是祸褔就好像门外的很多客人等着,看你招谁了,善人就从善门那进,恶人就从恶门那进。实际上,那门全是你自己心控制的,你念头控制的,换句话说原来因果就是你念头决定的。
  (然人一念未起时)然而人一念未起的时候,就是你的念头还未起,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心叫真心。
  「此心湛然」,湛然就是比喻像那个湖水那样非常清澈,没有丝毫污染,这是比喻真心。真心照现万物,却又不染着万物,这个心不会动摇,就是六祖所谓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自性就是讲自己的心,这个心是真心,人人本有,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动摇,动的是什么呢?动的是妄念。
所以这个真心「如同虚空」,虚空没有动摇很清净,也一尘不染,那念头好比虚空里的云彩,这"生"起了一片云彩,这就是我们的妄念,所以妄念有生有灭,就像云彩有生有灭,可是虚空没有生灭,我们的自性、真心就是虚空。
「何有善恶」,本来就没有善没有恶,有善有恶全在起来的妄念。
「只因此念才动」,这个念头就是妄念,妄念为什么会动呢?就是因为迷了,迷而不觉,佛法称为无明,这叫根本无明。本来是真心本性没有动摇的,现在动了,动了还不觉,你没觉悟,觉悟了马上不动就可以了,现在不觉了还动,这一动就有相起来了,就是宇宙万物就跟着念头一起就出生了。就像人做梦一样,没有做梦的时候就没有梦境,这现在做梦了,梦中不觉,心在动,所以这做梦的心就开始生出梦境来了。所以梦境怎么来的?因为你有做梦的心,而且梦境跟你做梦的心是同时生起的,不是一个先一个后,我先起一个做梦的心然后再起一个梦境,不是,梦境就是你那个做梦的心,那叫妄心妄念。而这个念头念念相续,就产生相的相续,宇宙幻有就出生了,就像梦境一样,梦境就出现了,而且念念相续,这个相就在相续,这就是因果相续,所以因果原来是这么来的。
(所向好事是善)那么你所向的是好事,你这个念头是善的,什么叫善的?为人者善,你为了要帮助别人,帮助众生,这是好事、这是善,那么就得到善报,善念生出来的就是善的境界,马上就有报,同时的。
(所向坏事为恶)所向是坏事就是恶,什么是坏事?为自己的,自私自利,那就是造恶了。
所以这个善恶不能光从事相上来看,要从你的心地上来看,你的念头上来看,那个果报是因你的念头而形成的。譬如说,你骂人,骂人这个相、这个事情很难说是善还是恶,看你发的是什么心。如果你发的心是为他好,帮助他觉悟、教育他,让他断恶修善,让他记住自己犯的过错,以后不会再犯了,这分存心,存是为他,这是善。假如这里有一念为有自己在,自己生气了,动怒了,因为他做了错事冒犯了我的利益,让我心里不高兴,我来骂他,有个自己在里头,这就是恶,这都要自己细细去分辨。也可能这个念头一半是善,一半是恶,一半为他一半还是有自己,虽然骂他是为他好,但自己还真生气,半善半恶。也可能是百分之八十是善,百分之二十是恶,或者百分之二十是善,百分之八十是恶,这个念头自己要细细省察,总之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它俩不能互相抵消。你那有百分之二十是善,将来有百分之二十的善报,你百分之八十是恶,将来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恶报。
「其先不过起一念」,最早、早先的时候就刚动这一念,很细微。
「行一事」,这可能是个小事,但是有善恶分别了。
如果在这里头没有觉悟,一直在起恶念、做恶事,「及后日积月累」,善当然积累是好,如果是恶呢?自己不觉察一直在积累,这就形成大的果报,所以就有善人恶人的区别。其实最初"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是善人,这个善还不是跟恶对立的那个善,本善,这个本善就是一念未起时,此心湛然,那就是本善。真心本性是本善的,那里头没有善没有恶,什么都没有,叫本善。
(遂有善人恶人之别)那"性相近,习相远",本性虽然一样,习性不一样,习性怎么来的?就是日积月累来的,最初那一念是善的,你念念相续都是善的,那你就是善人;如果最初你那一念是为自己自私自利,哪怕很细微,你没有觉察,你纵容它,还滋养它,那么日积月累,积小恶就成大恶,最后就背千古骂名。像秦桧,那就是典型自私自利,卖国求荣,坑害忠良,坏事干的很绝,他杀了岳飞,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可能他在最初的时候,那一念,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四五岁的时候,八九岁的时候,他为了跟小朋友争一块糖果,就起了一个歹念。他要这个名闻利养,可能那时候只是小糖果,但是自己没有觉察,大人也没有提醒,于是这个念头一直的保存着,而且不断的长大。随着他自己长大,那念头也开始长大,日积月累,最后他长大了,可以为了保存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坑害忠良。小的时候是为了一块糖果,大了之后是为了荣华宝贵,其实那个念都是为自己,只是有小大之分。
所以当我们起一个念头不善的时候,自己立刻要醒觉,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不积不足以败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我们要积善修德。
(而得祸得福,悉决于起念之时矣。)所以得福得祸都起于那一念,取决于那起念之时,所以真正修行从念头上修,这就是禅宗所谓的从根本修。一个人修行功夫得不得力,全看他能不能观照自己的念头,把握住自己的念头,如果自己的念头不善,还不能观照,或者观照出来不能够去努力改掉,这都是没有修行,这就是放纵自己的习气。那放纵自己的习气,要知道将来是福还是祸你自己明白,现世的祸报,那个祸殃都是小,来世三恶道那个祸殃才是大呀。特别是我们学佛,学佛的人都有使命要将佛法发扬光大,那我们这一念如果是善,如果是能符合佛陀教诲,你就在发扬光大佛法;如果你这一念是恶,跟佛陀教诲相悖,你就不是光大佛法,反过来你是在消灭佛法,那消灭佛法的罪就重了。就看你那一念往哪个方向走,是往地狱走还是往极乐世界走,不可不慎。
下面说:
【故太上开口曰无门。曰自召。懔懔于为人起念之时。吃紧提撕警觉。】
「太上」,这里是笼统来讲就是一切的圣贤,垂训,道家可以专指太上老君。(开口曰无门)太上开口就说,这就是这篇文章开头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提醒我们,让我们起戒慎恐惧。「懔懔」就是戒慎恐惧的样子,起敬畏心,起恐惧心,不敢乱来,不敢放肆。
「为人起念之时」,就已经有善恶分判了,一个念头不对已经注定未来的祸殃了,已经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忿怒,所以怎么能够不戒慎恐惧呢?所以知道这个道理要用功,努力的断恶修善。
「吃紧」就是努力,「提撕」就是提醒,「警觉」就是我们自己要警觉,自己提醒自己,自己要有警觉心。吃紧二字说明我们要力行,不可以轻乎,不可以懈怠。
  下面说:
  【觉者。内观洞照也。人心善恶。莫不有几。一念内照。便知向往。易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净理纯。动与吉会。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
  「觉者」就是觉悟的人,他能够「内观洞照」,内观就是观自己的心,心在内,外面的境界全是心在改造,境随心造,境随心转。所以觉悟的人不去改变外面的境界,改变自己的心就行了。愚蠢的人才会改变外面的境界,越改变越麻烦,他没改变自己的根源,那就是心地。所以内观常常的观心,洞照就是明察秋毫,内心里面哪怕是很微细的念头都能够观察出来,这就是功夫,如果心浮气躁就观不出来了。一定是要将气沉下来,将心安住,就像灵猫守在老鼠洞门口,看到小老鼠一冒头,它立刻就抓上去,非常敏捷,非常迅速,我们对我们的恶念也是一样,恶念刚冒头,我们立刻把它扑灭,不容它生存,不容它相续,这就是所谓圣贤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恶念,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
  「人心善恶,莫不有几」,这个几就是心照,很隐微的一动,就叫几。人心的善恶,不是说已经造了很大的恶事了才能够看到这个心是恶的,到那个地步这已经是不可收拾了,观察我们的心地善恶就从最隐微的地方看,能观自己你就能观人,你的心清净了,能够观到自己的善恶念头,你自然就懂得来者是善是恶。为什么呢?外面的境界你洞然明白,因为你的心叫做平静如水,像湖水很平静,像境子一样把外面的境界照得很清楚,哪怕是微微一动你就能了解,而且心越清净,这人心的波动会照得越清晰,根本没有可能隐瞒的。所以你看像我们在师父上人旁边,你就没有办法隐瞒,一个人有智慧,心地清净,把你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非你不动,你稍微一动他立刻就知道,你这念头从哪来,将来果报往哪去,你什么意图,前因后果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要瞒只能瞒那些愚人、凡夫俗子,比你功夫好的智慧高的瞒不过,当然更瞒不过天地鬼神,佛菩萨。做人千万不可有欺心、欺骗的人,自欺欺人,欺天地、欺鬼神、欺佛菩萨,这种心已经是在造大恶了。
「一念内照,便知向往。」,内照就是内省,观照自己的念头,这一念起来了,立刻观察这一念该不该起,是善是恶,这一念起来了之后它往哪个方向走,未来的果报如何,自己马上得清楚,便知向往。比如说我这一念自私我就知道我向着三恶道走了;如果我这一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你就是向着善道,天道走;一念念佛,这就是向着极乐世界走。心里真是在念,真有,你的心是个佛心,不是嘴上念,嘴上念心里还想着自私自利,那你还得往三恶道走,跟你嘴上的动弹没有太大关系,跟你的心动有关系。所以《易经》说,《易经》都是孔子亲自做的注解,圣人的垂训,伏羲画八卦、文王注卦辞、周公注爻辞、孔子注解。卦辞爻辞形成《周易》,这里头讲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圣贤的教诲。
这里头一句话说「几者,动之微」,就是解释"几"是什么意思?几是指微微的动,当然是指心动,也可以指你的言动,言语动作,但是很微小的动作,叫做几。
「吉凶之先见者也」,就能看出他将来的吉凶祸福,所以吉凶祸福就是先从你微微一动就能见到。
  比如说了凡先生在家训讲道:看一个人能不能有功名,能不能考上,从他的一言一动是不是谦虚谨慎。如果他谦光动人,整个就是谦虚的磁场,很诚肯很谨慎,不敢走在人先,总是卑己敬人,那了凡先生就可以预卜,这个人一定能考中,他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就能到,而且很准,绝没有差错。用什么原理来预卜人的吉凶祸福呢?这就是感应之理,《易经》给人家算命,要知道这算命是很其次的作用,最重要是要他来对照自己的言行,所以学《易经》不是用它来算命算卦,是用它来做镜子来对照对照,我有哪些恶要改,哪些善要修,然后你就可以预卜将来的吉凶祸福。而吉凶祸福是不断的在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那个心在不断的变化。
  譬如说佛典里有一个小故事,讲有一个小和尚,他的师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有一天入定观察这个小徒弟,发现他的命数已到,只剩七天的寿命,于是出定后跟他的小徒弟说你准备回家吧,不要呆在这了,回家看看父母,意思是说你回家正好可以就在家里往生了。小徒弟就告别师父回家去了,走在路上见到下雨,地下有蚂蚁被水淹了,就生起了一念慈悲,用土筑起一个比较高的堤,让蚂蚁抓到那个高堤上,救了很多蚂蚁,然后回家里住了七天没事又回到寺院。阿罗汉看到小徒弟怎么又回来了,很吃惊,入定观察到底怎么回事,原来这个小徒弟路上救了很多生命,延寿了,所以命运在不断的改变呀。小徒弟就是因为这一念善救生,所以他的命运立刻就改了,原来七天就得死,结果延寿了。吉凶就最初在你那一念,如果那一念没有起来,看到蚂蚁被水淹了,还是麻木不仁,就这么走过去了,真的他七天就死了。一念仁爱心起来,要知道天有好生之德,你能够救生也救了自己了。
  「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净理纯,动与吉会。」,于此就是从这个念头上,你就能够看得破。觑就是看得破,看!看破什么呢?看破一切吉凶祸福都源自我们的心地,你这个真明白了,这就看破,没有迷信。还需要算命吗?不需要了,命运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全是你念头在做主宰。所以你做得主,就是你能控制你的念头,把握自己的念头,把一切不善的念头全都清除干净。"自然欲净理纯",欲望都干净了,没有欲望,这个欲也代表一切烦恼,贪瞋痴慢疑,这都是烦恼,用一个欲字来表示。(理纯)全都扫净,天理就纯了,就是纯是天理,所谓天理就是自性的性德,念念与性德相应。
  那么所动皆吉,「动与吉会」,你的一言一动都跟吉相会,没有凶了。这个时候你请一个会算卦的人来给你占一卦全是吉不会有凶,为什么呢?凶是果,吉凶是果,因是善恶,你都已经纯善无恶了,当然纯吉无凶,所以所动皆吉。根本就不需要再算卦了,此时此刻你所向皆吉,所做皆吉。
  「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毫厘就是很小的差别,如果有丝毫的差错,这是念头上,一念不正,天地悬隔。悬隔是很大的差别,天和地差别多大呀,悬是悬殊,这是讲果报上的悬殊。而那个因就是非常的微细的差别,好比一个大圆盘,在圆周上的距离可能很大,但是圆心上的距离可能很小。从圆心上你那个方向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只是一度两度,三百六十度就一度两度,可是一直走到那个圆周上呢,那个距离就很大了;我们的心就是圆心,果报就是圆周,就是整个境界,境界随着你的心在转。  
下面一段,
【宋灵源禅师谓伊川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能生福者。以其处危之时。切于思安。深于求理。尤能祇畏敬谨也。福能生祸者。以其居安之时。纵其奢念。肆其骄怠。尤多轻忽侮慢也。】
这里引用了宋朝灵源禅师的话,灵源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传记上可以找得到,他跟伊川先生是同一时代的人,伊川先生就是程颐,二程的程颐,哥哥是程浩,弟弟是程颐,兄弟俩都是大儒。伊川就是他的出生地,程颐是洛阳伊川人,古人对人的尊称,最尊敬的不称他的名,也不称他的字,也不称他的号,称他的地名;次一等的称他的号,不称他的字;再次一等的比较同一辈平常的称字,不能称名,称名只有父母和老师可以称名,这是古人称谓的习惯。
这伊川先生就是程颐,灵源禅师跟这些大儒有来往,常常一起探讨宇宙人生的道理。开悟的人见地绝对不会有差错,所以这些大儒常常请教佛门大德。「灵源禅师说:"祸能生福,福能生祸" 」,这个话跟老子在《道德经》上讲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异曲同工。祸福是相依,有祸的时候未必是个坏事,因为祸能生福;有福的时候未必是好事,福能生祸。怎么讲呢?
底下说「祸能生福者,以其处危之时,切于思安,深于求理,尤能祇畏敬谨也。」,当在危险、困难、挫折的时候,就是处危之时,这时候虽然表面上是祸,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人能够奋起。「切于思安」,切是急切,希望得到安乐,因为他没有安乐,他急需安乐。「深于求理」,于是他就会深刻的学习和悟这些因果的道理。人只要能够深入的思考,深入的学习圣贤的教诲,他一定能够有转变。而且「尤能」,更能;「祇畏敬谨」,祇这是地神,像神祇就是指神灵,畏就是敬畏,敬就是恭敬,谨就是谨慎,意思是说像对待神灵那样的敬畏,恭敬,谨慎。人往往是在危难的时候,忧患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敬畏,谨慎,而这种心能造福,所以祸能生福。
纵观历史,确确实实,很多大成就的人物都是因为在困难当中,危险的状况当中奋起,而成就的。就拿最近的毛泽东,他能够用非常弱小的军队打败了美式装备,那也就是因为这个祸能生福,二万五千里长征,共产党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消耗殆尽了,而在此时此刻,他们切于思安,深于求理,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能够有战争力。
  「福能生祸」,福怎么能生祸呢?
  「以其居安之时」,生活很安定,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于是人就开始懈怠。
  「纵其奢念,肆其骄怠」放纵自己奢侈的念头,放肆,肆就是放肆了,随便了。就是开始生骄傲了,懈怠了,不再去发奋图强了,
  「尤多轻忽侮慢也」,就是这个时候会有更多的轻忽、轻率的、不谨慎、随便;侮慢,就是骄慢,不能够谦卑。往往谦受益满招损,打仗的时候,骄兵必败,所以安乐不一定是福。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真正一个人他想有成就,不要去享受这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都是害人的,很容易让人生起奢念、骄怠、轻忽、侮慢,特别是奢侈,傲慢这样的心一起来,那这个人注定要失败。他多大的智慧,多大的能力,只要有傲慢心,这个人就肯定注定要失败。修道更是如此,稍微有一点进步,这时候如果是生起骄慢,对人无理了,修行上懈怠了,对自己观照内显的功夫懈怠了,那就一定会有大倒退。如果遇到恶缘,那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堕落恶道,往往修行人到最后还会堕落三恶道就是因为一念之差。所以祸福之门我们要守得住,那就是自己的心。
【东岳大帝训曰。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密移。迷者罔觉。】
这都是很好的格言,可以说这一部《汇编》也是个格言联壁了,这里头都是非常好的警示修身的言论。
这里举出「东岳大帝」的教诲,五岳东岳是首,东岳泰山,泰山的神就是东岳大帝,他曾经教诲说,:
「行善如春园之草」,一个人行善积德,可能很难看到它的突出的效果,就像这个草在不断的长。
「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你虽然没观察出来它一天长多少,但它确实在长,一个月之后你就发现,那个草长得很高了。这就是行善一定要有恒心,不能有浮躁的心,耐心做去。遇到考验来了,障碍来了,也不要退心,往往一发心来做好事,做义工那都是菩萨心,遇到了障缘了,自己就会退心,那就没办法长了,所以要有耐心。日有所增,每天都要增加我们的善念。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造恶的也是如此,都是不知不觉就损了大部分,就像磨刀石,把刀一点点磨掉,石头也在磨,不见其磨损,但是它确实在不断的亏损下去,可能五年之后石头已经下去一大截了,但是你一天天看看不出来。这都是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要谨小慎微,不可轻忽小恶,也不可以因为小善而不去做。
所以「祸福密移」,这个密移就是暗暗的看不出来,祸福都在移动,都在改变,跟着你的念头。
「迷者罔觉」,罔觉就是不觉,不觉察祸福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办法觉察自己的心念的改变,而最后越迷越深没办法回头。
下面引唐朝六祖惠能大师的话:
【唐六祖惠能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经云。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云。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
「唐朝六祖惠能」大师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禅宗第六代祖,他在《坛经》里面教我们: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心地,我们的心就是一方寸,大概一拳头大,这就是指我们的心,当然实际上不是指我们肉团心,那心脏,不是,他是指我们的念头,一切的福田都取决于你的念头。福田由你的心去耕,看你播什么种了,播的是善种收获的是善的果报,如果播的是恶种收的是恶果,反正那田都给你长就看你播什么种。
「经云」,就是佛经里说的。
「吉凶祸福,皆由心造」,真的,一切惟心造,《华严经》上讲的,当然吉凶祸福,更是惟心造。所以佛法就是重修心,这是抓住根本,宇宙万物都是心造。
(罪福二轮,苦乐两果)又说了罪福这两轮,就是善道和恶道,苦乐的两个果,这两极在果上看是分判得很清晰。
「皆三业所造」,三业是身、口、意,三业所造。
「一心所感」,心就是一个心,就一个念头,发动三业。所以三业的根还在你的心,那么戒律从三业上来戒除不善。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造贪瞋痴,这就是戒律,在三业上来防范。那么禅和净土从心上防范,像我们念佛就一心念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什么念头都没有,当然三业就不会造恶。防住这个心,三业都防住了,这就是真正的持戒,所以藕益大师讲,"真能念佛,不起贪瞋痴,即是大持戒。",这是总持了。而心要是清净,自然就会有福报,这个福是自性里面的福报,不是你去刻意有心去修来的,它是自性自然流露的,所以万法皆由心来决定的。
下面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是什么?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修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
这是讲十法界,完全是佛法,《汇编》是太好,儒释道的内容都具足。这一念心决定了法界,法界就是你所处的境界,这个环境。我们现在是人道,下面有三恶道,上面有天道,修罗道,这是六道,六道以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全是一心所造。
从最下面的开始看: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瞋恚是发脾气了,怒火中烧,这里面很多的心思,比如说起了嫉妒心,起了害人的心。这《感应篇》里面讲的很多,那些大恶的念头,比如说见杀加怒,那就是瞋恚心了,毫无任何仁慈心。邪淫呢?就是地狱因,感召地狱里面的铜柱铁床,完全是那一念心造的,你造这个业你就受这个报,别人没造别人不受报。
过去章太炎先生,曾经有这么一个遭遇,他曾经做过东岳大帝的判官,做过一个月,我们现在讲的走阴差。章太炎先生是国学大师,袁世凯当年都敬畏他几分,他的四传弟子刘克雄教授拜见我们师父,这是他第四代弟子。章太炎先生笃信佛教,看佛经。结果那一个月刚好因为他得罪了袁世凯,袁世凯是大军伐,这个人很坏,他就把章太炎给抓起来,关了一个月,理由是章太炎没有骂他,不骂他。不骂他他还要关人家,为什么不骂他,不值得我骂,袁世凯很气愤。在那一个月当中晚上东岳大帝就来请他,所以一到晚上他就睡得很熟,怎么叫都叫不醒,魂已经去了阴曹地府做判官。东岳大帝很敬佩他的为人和学问。章太炎因为看佛经看到有一种地狱叫炮烙地狱,就是铜柱子烧得通红,然后逼着罪人往上抱,觉得这种地狱很残忍,这种刑罚很不人道,建议东岳大帝可不可以废除这样的刑罚,这种刑罚就惩罚邪淫。男的看到女的就生起邪淫,这种恶业积累的太多了,业力就会现出这种境界,罪人看着铜柱就是一个美女,他就往上抱,一抱烧红的铜柱就把它整个身体都烧得焦烂,阴风一吹他就醒了。醒子之后又看到是美女又抱,活过来又死,死过去又活,地狱里是一日之内万死万生,真的是惨不忍睹。所以说能不能废除这样的刑罚,东岳大帝也没出声,就笑笑说你去看看,命一个小鬼带他去刑场看,走了一段路,小鬼停下来说到了前面就是,章太炎什么也没看到。这时候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没造那个业,就在眼前都见不到,罪人造了这个业,他是自己业力现出来的这个境界,不是东岳大帝不是阎罗王给他造出来的刑具,真是自做自受呀。他因为业力强他就是变现这样的境界,一直要把他的业全都消完了,什么时修他记起来了,那是个铜柱不是美女,不敢抱了,业就算消完了。他要是还不能有这个记性就继续消业障,地狱是用来消业障的。所以章太炎就明白了,收回他的建议,不必向东岳大帝建议,建议没用。该受的罪他得受,完全是你这一念心感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悭贪不施」,悭是吝啬,不肯布施;贪是贪婪,不肯布施还要贪婪别人的,这就是饿鬼业。饿鬼就是因为贪,越贪越得不到,所以他就饥饿,饿到最后一点福报都没有,连浆水的声音都听不到,更何况他能吃什么呢?肚子很大,咽喉很细,口里还喷火。你看那佛弟子目犍连证得阿罗汉果,用天眼看见他母亲堕到饿鬼道,很痛苦,真的一千年都闻不到浆水的声音。目犍连用神通力把一钵饭送到他母亲面前,供养他母亲,结果没想到他母亲看着这饭马上就抓起来,还生怕其他的饿鬼抢她的,就自己吃。悭贪,她能吃得上吗?拿起饭刚往嘴里送,结果就变成火炭了,那业力把饭都转成火炭,吃不进去呀,连他儿子证得阿罗汉了都救不了她。所以《地藏经》里讲"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而这么大的业,连圣贤都救不了,最初可能就是那一念,悭贪。从小的时候可能看到人家糖果就想拿,别人其他小朋友问她要,她不肯给,就是从这一念心开始,不能警觉,不能放下,不断的滋长,业力就开始形成了,到最后改都改不了,叫做悭贪成性了。
  「愚痴暗蔽,即畜生业」,畜生这是我们能见到的,哺乳动物,卵生动物,这都很多,蜎飞蝡动,总之就是愚痴感召的。这样的身形就是因为愚痴暗蔽,心性完全被蒙蔽,完成失去了智慧,这是畜生业。而愚痴的根在哪呢?就在怀疑,所以怀疑要不得,喜欢怀疑的人越来越愚痴,最大的怀疑就是怀疑圣教,怀疑因果,这个疑心召感的就是愚痴。所以一个人愚痴的时候,疑心都很重,做事犹豫不决。有智慧的人当机立断,这里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不在你学位高不高,甚至你没文化的,可是你做事判断都很准确,这就是你的智慧。那这个智慧,从哪里来?从学习圣教,帮助人觉悟,法布施来,自己学习,深入经教,才智慧如海。
  「我慢贡高,即修罗业」,修罗就是阿修罗,罗刹,福报很大。甚至可以跟天道的天王挑战,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自命为齐天大圣,他还要跟玉皇大帝打,有时候连天人都打不过他,福报很大。"我慢",傲慢、贡高,因为他福报大所以他很容易生傲慢,待人无礼,自己不能谦和、诚敬。仗着自己有福报目空一切,好争,嫉妒人,傲慢自然就有嫉妒。因为傲慢和嫉妒就是两姊妹,同一个心、同一个恶念,当看到自己比别人高就很傲慢,当看到别人比自己高就很嫉妒,修罗心理。那么傲慢的人他一定会不讲礼,没有礼没有敬,就是连坐在那儿都随随便便,没有威仪,就是修罗相,没有那种恭敬心。那么修罗福报虽然大,但是很快会享完,很快会糟蹋完,福报享尽了一定是堕地狱,因为他在享福的过程中,一定会造无量的罪业。人一傲慢什么业都会造出来,再加上他好勇斗狠,喜欢跟人争,喜欢跟人斗,甚至跟天斗、跟地斗、跟一切众生斗,所以造的业可太多了。
  「坚持五戒,即人业」,原来想做人必须得坚持五戒,五戒基础是十善,五戒十善是做人的资格。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这五戒没做到,做人的资格就没有了,现在还是个人身,那叫人形畜生心,衣冠禽兽了。儒家讲五常,跟佛家讲五戒是完全一样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义就不偷盗,礼就不邪淫;智,智慧,不饮酒,饮酒丧智;信就不妄语,他完全是对应的,儒佛圣人讲的都一样。五常德是恒常具有的,如果失去了,那么人心就坏了,天下就乱了,所以春秋《左传》上面讲:"人弃常则妖兴",妖魔鬼怪都起来了。妖魔鬼妖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灾人祸,种种反常的现象。为什么现在这个天灾人祸这么多?人弃常了,五常不要了,仁义礼智信不要了,人心就坏了,社会就乱了。希望社会和谐,惟有提倡五常德,伦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
  「精修十善」叫天业,十善跟五戒差不多,但是这个要精修,精修就是纯,没有杂染,不容有丝毫恶夹杂,这叫精修十善。十善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两舌、恶口、两舌、绮语,意不造念瞋痴,十善跟五戒不同点在于它在意地上规范。
「即天业」,这是天业,天还有慈悲喜舍。纯善的心才能够跟天感应。
「证悟人空(即声闻业)」就得声闻了。声闻就是阿罗汉,出了六道,连天道都超越了,这是什么呢,他智慧现前了,证悟了人空。人空跟法空是两种空,声闻就是阿罗汉证悟了人空还没有证悟法空,证悟法空就成佛了。证悟人空他也是了不起的智慧,这叫正觉了,他了知万法因缘生。什么东西是因缘所生,比如说我定弘,这身体,大家看到这么一个东西叫定弘,定弘法师,那定弘到底是谁做主宰,哪个部分才是定弘的主要部分?肯定不是头发,头发可以剪掉,肯定不是指甲,指甲扔掉,定弘还存在。那到底哪一部分是最主要的?那你说心是最主要的吧,没了心定弘也就死了。那现在医学发达,连心脏都可以移植,我把张三的心脏移植到我这定弘身体里,那我是定弘还是张三啊?五脏六腹都可以移植,全身上下没有一块可以做你定弘的主,万法因缘生,原来这个定弘是什么呢?因缘所生法,他有各种器官,五脏六腹,眼耳鼻舌,皮毛指甲等等组合而成,这些都是因缘。少一块定弘就不太象样,都得要组合而成的这么一件东西,假名定弘,定弘本空啊,这叫人空。你要证悟这点了,你就得声闻了,对一切法都不执著,一切法都是这么一回事,都是因缘所生法。对身体不执着,对一切人也不执着,没有情执了,全是个假相,这就证得阿罗汉,他就断了见思烦恼了,贪瞋痴慢疑统统没有了,但是他没证得法空。什么是法空?他还执著有因缘所生,有这因缘,有这万法,实际上连因缘万法都是空,为什么是空?全是你念头变现的,没有一样是实的,是真有的,全是假的,是念头,念头也是空,压根就什么都没有,本自清净,证得自性了就证得法空,那就成佛了。
(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声闻之上有缘觉,缘觉是什么呢?「知缘性离」,他的心智慧就更高了,缘觉比声闻智慧要高,他这个知缘,这个缘是十二因缘,这是佛法里面讲的术语了。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十二因缘。这个我们就不展开了,展开就讲得太多了,可以查查佛学大辞典,你知道十二因缘到底怎么个讲法。它讲什么呢?人为什么会轮回,为什么有生死,就讲这么一个性,这么一个原因,或者过程。那原因呢简单来讲就是起惑、造业、受报,无明就是惑,疑惑,困惑,失去了本心了,迷惑颠倒了,所以就会造很多的烦恼恶业了,迷惑就造业。这一动,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是它的动了,本来是迷现在是动起来了,那就是造业。造业就找父母,投胎,胎中长大出生,出生之后慢慢就有感受,就有爱欲,就会追求,最后就形成未来果报,就有生老病死,这十二因缘就讲这么一回事。
知道十二因缘也是本空,性空,本性它是空的,空了就能离,知道它是空了你就把它放下了,这叫知缘性离,知道缘性全是空的,全是你自己的妄念形成的,所以就断了。十二因缘断一条,整个就断了,就像这个链子,一条断了全都断了,这就是缘觉。
缘觉就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的觉悟,这都是属于没有发大菩提心的,他只能自度,还不肯去度人,或者度人他还没有主动度人,声闻叫小乘,缘觉叫中乘,都不是大乘,大乘是为度众生的,做菩萨了。
「六度齐修,即是菩萨业」,六度这也是佛法讲的: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都是菩萨修的菩萨业。六度一起修,而且很努力的精进的修,这种人是菩萨。为什么要修六度呢?他是为众生,菩萨必定是发了大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发了这个心的人他修六度,这个人是菩萨。所以那个心,所谓的菩提心发起来了,那么就入了菩萨法界了。
「真慈平等,即佛业。」,佛是真实的慈悲,这个真是真心,没有妄念,那个慈悲才叫真慈。佛法里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慈。同体的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诸佛看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一体的,就好像我们自己看我们全身上下的器官,同体。某一个器官要是生病了,痛苦了,其他所有的器官都会协助帮助。像左手要是痛了右手就会抚摸他,这个根本都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用起念头的,自然反应,无条件的帮助他。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同体嘛,同体还讲什么条件呢,还用经过思量、计度,讨价还价,你左手给我多少钱右手帮助你,没有这样的思量,完全是自然。
所以真慈,离开妄念,没有念头,自然而然跟众生感应道交,跟众生平等,因为是一体。左手跟右手是平等,左手虽然迷,它病了、痛苦,右手悟了,它没有痛苦,但是左手右手都是一个身体上的,平等,不能说右手比左手高,左手比右手低。佛看众生就是这样的,跟我一体,只是他还没有觉悟,他不知道跟我一体,我是知道了跟他一体,这就是这么个区别。凡夫跟佛就是一个迷一个悟,迷了就是凡夫,悟了就是佛。迷了以后就得不到佛的受用,很苦,这种苦很可怜,为什么?他根本不需要受这个苦的,他是自己自作自受。所以佛怜悯他们,怜悯众生,大慈悲,无条件帮助众生。所以看到十法界全是心所感召的,真的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用佛法来解释这两句,很圆满。
【夫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非从天降。岂属地生。只在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
这话讲得多好,「夫」就是语气助词,提起这句话了。
  「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香台宝树都是极乐世界里头的这些物品,香台是那个宫殿,全是阿弥陀佛变化出来的,在那里一切众生平等的得到这种受用,"但受诸乐,无有众苦"。宝树是七宝行树,在《无量寿经》上介绍都很详细,《阿弥陀经》也有介绍,这就是净土。(净刹化生)往生净土的都是莲花化生,那么这些一切的一切,清净的佛土,在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众菩萨,依正庄严,全是我们心净则土净,也是感召。我们的心清净了,国土清净,正报就是我们的身,我们的心都清净了,所以都是为人自召,完全你的心感。所以我们要求生净土怎么求啊?念佛念到心清净,净土自然现出来。心垢呢,如果心里污垢,污染,想东想西很多杂念,甚至很多恶念,就会感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秽土,邱陵坑坎,看到高山低谷。
  「秽土」就是污秽的国土;「禀质」,就是秽土的禀质,就是自然生成的这种资质。原来这个秽土也是我们心自然感召的,也不是人为造出来的,自己心感应的。
  所以「非从天降。岂属地生?」,天不会降下污秽,地上也不会长出污秽。那为什么我们见到这些污秽呢?这全是我们的心变现的,就像做梦一样,有的人做好梦,有的人做恶梦,这好梦、恶梦不都是你心变现的吗?所以净土秽土同理也是你那一念心感召的,极乐世界好比好梦当中,现在五浊恶世就是像在恶梦当中,一切惟心造,只在最初一念所致。
最初,到底是什么时候,叫最初一念,最开初?那一般讲无始,无始是不是很久很久以前?不是,这个无始就是没有开始。所以最初一念就是你当下这一念,你现在起什么念,就是这个最初一念,你就活在你这一念当中,这一念就变现出境界,变现出娑婆世界,宇宙出现了,一念所致。这是大乘佛法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现在量子力学家也认同这个道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未来宗教只有佛教可以指导科学发展,因为佛法讲的宇宙人生真相最究竟,原来整个宇宙就是你这一念形成的。
  「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心源这是讲心是源头,万法的根源,离开了这个根源,什么都找不到,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法就是一切现象,离了心之外没有现象,无一法可得,就像你做梦,梦境怎么来的,就是你做梦的心来的,离开你做梦的心,哪里有梦境可。离开了你现前这最初一念,就是现前一念,万物都没有了,宇宙也都消陨了,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了之后念头放下了,没觉悟之前有六趣、有六道、有大千世界,觉悟了之后念头没有了,大千世界也没有了,因为他全是你念头变现的幻想。所以这个心是根源,《感应篇》就是讲修我们这个根,这个根修好了,做佛、做菩萨都不难了,因为做佛做菩萨都是靠它。
下面一段:
【微哉感应机。险哉善恶路。至难持守者人心。触物而动。渊沦天飞。随念而迁。凝冰焦火。故古人昼勤三省。夜惕四知。更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善。无非时刻操存。令此心镜恒明耳。】
这都是发表感慨,发表议论,能够测试我们断恶修善的心。
「微哉感应机」,这是讲感应的心很微细,这个机就是先兆、先机,感应都有一个先兆,那个很微细,因为那就是你的一个念头,一个举动。
「险哉善恶路」,如果我们的念头没注意那就很险哪,可能导引你走上善道或者恶道。最初那一念不觉,最后就越迷越深,陷入恶道不能自拔了,太险了。
「至难持守者人心」,最难守护的,持守的,保持守护的就是人心,就是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心。修行就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感应篇》可不能用它来对照别人,你越对照别人,就越会跟别人起对立,自己越烦恼,越在造罪业,对自己帮你断恶修善,转凡成圣。微哉感应机,险哉善恶路,同是《感应篇》,用的方向稍有偏差,善恶两道那就天渊悬隔。
  「触物而动,渊沦天飞」,触物,物是代表外面的境界,一接触了,你的心就动了,甚至有行动;那这个心一动,是善还是恶呢?果报就一个天一个地。渊沦,就是沉沦深渊,这是恶念感召沉沦恶道;天飞,就是指飞上天了,行善积德就飞天了。《易经》上讲,"飞龙在天,利剑大雅",这比喻高险得志,就是享福报了。
  「随念而迁,凝冰焦火」,随着你的念头,要是在转移,比如说本来是善,现在变成恶了,那这个命运也跟着改了,就变坏了。凝冰和焦火这温度上很大的区别,凝冰是结着冰的很冷,焦火是烈火温度很高,这是比喻悬殊的差别。那从善改到恶,从恶改到善,都会形成最后很大差别的果报。所以一个人即使一生做恶,临终悔过,一念回头,这个人也能够升善道;一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他一样能往生。如果反过来一生行善最后烦恼起现形,业力起现形,那么他还是要堕恶道。
  「故古人昼勤三省」,古人,昼是白天,勤肯的来做自省,反省。这就是曾子,孔子的学生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他的三省是: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三,传不习乎。这三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就是替人做事,能不能尽忠,尽忠负责,还是随随便便不负责任;跟朋友交往能不能够有诚信,还是有欺诈;传就是指圣贤传下来的教诲,老师的教悔,我能不能够去努力的去实习去做到,这三方面三省。
  「夜惕四知」,这是讲东汉的故事,有一位太守叫杨震,有一天有一个人拿着十两黄金来贿赂他,他就拒收,结果那个人说,"没关系,你收下吧,反正没人知道。"杨震说,"怎么可以这样说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能说没人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杨震四知,这是历史上一段佳话,表示他能够自守,自己守护自己的操守。大德都要从这些方面勤勤恳恳的做,才能够得到,才能够成就自己冰清玉洁的人品。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上文稿仅供内部学习参考,由于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大德批评指正。感恩顶礼!)

标签: # 这是 # 自己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