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500年历史嬗变(四)
本文共2374字丨阅读全文需要2分钟
三、政治发展
巴西独立后实行帝制。1824年宪法实际上赋予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广大民众被排除在选举之外。巴西政治仍由与前宗主国有联系的人决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家认为,“我们的独立不具有革命内容”。(注:若埃尔萨·埃斯特尔·多明戈斯等:《巴西历史焦点》,第99页,圣保罗FTD出版社,1996。)巴西帝制一直延续至1889年11月15 日成立巴西合众国。从1889年至1930年期间,被称为第一共和国。它既有别于帝国,也与其后的共和国存在许多重大差别。
由帝国转变为共和国,是巴西国内一系列重大事件发展的结果。巴拉圭战争是促使巴西政治演变的重大事件。作为战争一方三国联盟成员国的巴西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争使巴西财政加深了对外国、特别是对英国的依附。更重要的是战争对巴西国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在战争中,巴西黑人组成的57个营参战,从而提高了其社会地位。通过战争,巴西军队发展成为一个有纪律的、现代的社会组织,排除了文人领导军队的体制。在军队内部形成了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建立共和国的派别。军队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播下了军人干政的种子。
直至巴拉圭战争结束时,巴西是西方国家中惟一存在奴隶制的国家。与它同属新大陆的美国早于1862年正式废除了奴隶制,而前西属美洲国家在19世纪初独立斗争中,奴隶已获解放。巴西奴隶制之所以延续如此长久,主要与国家政权掌握在大庄园主阶级手中有关。巴西废奴的历程,自1850年颁布欧塞比奥·德凯罗斯法禁止贩卖非洲奴隶算起,至1888年议会通过“黄金法”无条件废除奴隶制止,历时近40年。
1888年,里约热内卢,'黄金法案'(废除奴隶制法案)通过。
奴隶制的废除是促使巴西政治演变的另一起重大事件。因奴隶制的废除而采用雇佣劳动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但对黑人来讲,“奴隶制的废除并不表明对他们剥削的中断”(注:《巴西百科全书》,第3页,圣保罗世界出版社,1988。)。 因为解放了的奴隶并未获得基本的生活手段,他们中不少人流入城市成为“盲流”,其子女得不到基本的教育。这样的结果延续至今,使黑人(混血种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从1930年革命至1937年,被称为第二共和国时期。尔后是新国家时期(1937~1945)、民众主义共和国时期(1945~1964)、军事制度时期(1964~1985)和新共和国时期(1985年至今)。在1930年之后的长达70年的时间里,巴西的政治发展体现出由专制向民主发展的趋势,社会各种势力日渐活跃,国民参政的程度逐步提高。但是逆潮流而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在30年代瓦加斯所实行的“集权的联邦主义”政治体制,各州的自治权几乎完全被终止。
从形式上看这是民主的倒退,但它对克服传统州长的政治影响、消除“诸侯”状态,对统一市场的建立具有进步意义。此外,对于1964~1985年的军人统治也应作全面评价。这一时期国家政权掌握在军人手里,但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则“比以往时期更完全地委托给专家”。“实际上巴西成了在军方监护下的专家”。(注:斯·罗博克:《巴西经济发展研究》,第22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
它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的反对派实施坚决打击。1985年军人还政后,新共和国颁布的1988年宪法扩大了地方权力。这对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具有进步作用。然而,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地方对抗的势头在增强。这说明,时至目前,巴西联邦共和国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理顺。
现代化进程
巴西现代化(注:本文将现代化的实质理解为工业化,且因篇幅所限不论及工业化以外的其他问题。)进程起于何时,在学术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说主张工业化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另一说认为30年代是巴西国家工业化的开始。笔者倾向后一说。就国内条件而言,现代化的起始要同时具备两个因素:一定的工业发展积累和工业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现代巴西
在20世纪30年代,巴西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因素。1920年的调查显示,巴西已有工业企业1.3万家,工人达27.5万多人, 而且工业分布有一定程度的集中,31%的纺织厂在圣保罗。自1854年建成第一条铁路以来,到1929年已拥有铁路3.2万千米, 全国第一条硬面公路建于1925年。1928年连接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公路开始使用。欧、亚移民相继迁入巴西,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力和技术,也扩大了工业消费市场。
在20世纪20年代,巴西传统社会已发生明显变化。工业无产阶级开始形成,巴西共产党于1922年成立。新兴的中产阶级由于被大庄园主阶级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连续掀起针对的政治—军事运动。当时兴起的“旨在以创造新的真正的巴西艺术的表现方式,试图使民族生活和民族思想面向现代”(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86页,第1卷。)的现代主义美学运动,实际上超出了美学的界限,可视为巴西社会进入新阶段的前兆。
而这一新阶段的开始,最终应归功于瓦加斯领导的革命。它是一场“反对咖啡寡头政治统治的运动,标志着工业主义对农业统治地位的胜利”(注:伊拉里奥·托尔洛尼:《巴西问题研究》,第125页,圣保罗拓荒者书店,1983。)。因而为“巴西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注:路易斯·卡洛斯·佩雷拉:《巴西的发展和危机》,转引自《巴西史料丛刊》第15期,第61页。)
此外,当时世界经济危机的国际形势客观上促使巴西进行工业化。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建立在单一产品咖啡出口基础上的经济是极为脆弱的。这种形势“使拉美各国开阔了工业化的视野”。巴西在大萧条的冲击下表现出对工业化的兴趣。
【作者简介】张宝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拉丁美洲研究所学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