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隐居青萝山下读书藏书著述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良人未归
宋濂隐居青萝山下读书藏书著述

宋濂

青萝山脚下

兵荒马乱之年,仍能读书藏书著述,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不被战火纷争所扰,这样的惬意,不是每人都能享受到的。

元末时节,青萝山麓就为宋濂搭建了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般的隐居胜地,大山阻隔了纷争,浦江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丰富藏书又带给宋濂新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宋濂。

时至今日,记者慕名前往青萝山,寻找的就是那一份惬意和书生意气。

举家迁居青萝

“晨岚暮霭滴晴雨,烟条雾叶相蒙茏。”

“绝岭之云烟,长溪之鱼鸟,皆接于耳目之间。”

这两首形容青萝美景的诗赋,前者系刘基(刘伯温)所作,后面的则是宋濂的僚友贝琼写的。

至于为什么写,其实是为了祝贺宋濂的“乔迁新居”之喜。

公元1334年,宋濂慕吴莱之名,赴浦江麟溪郑氏义塾“东明精舍”从学于吴莱。次年,吴莱中风,宋濂担任主讲,一教就是十年。

到了至正六年正月(公元1346年),宋濂母亲去世,宋濂于是在距离郑义门东约五里路的青萝山脚下,选了一块地基,造了三间房屋,围上土墙。

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宋濂祖母金妙圆也去世了,宋濂治丧开始,整整3年,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才丧满除服。

也是这一年,宋濂全家迁居浦江青萝山脚下,就住在那三间土房里。

直到公元1354年前后,宋濂的孙儿宋慎出生,这样,原来的三间房屋就显得太过拥挤了,宋濂于是请人扩建三间前轩,并命名为“青萝山房”,还作了一首《萝山迁居志》昭告亲友:“唯古人最重迁,以坟墓在斯,亲戚在斯,不敢轻于弃去。或去之,必出于势之不得已”,“以其家九叶同居,乃愿卜邻焉”,“特欲熏渐孝义之风,以勖我后人尔”。

文中,可见宋濂对“九世同居”的郑氏家族十分倾慕,愿与其为邻。

读书藏书著述

宋濂在青萝山下干啥?他做的无非都是自己最喜欢的事:读书、藏书并著述。

关于读书著述这点,自不必提,宋濂著作等身,传世的就有不少,他更是被朱元璋称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岂是浪得虚名。而关于宋濂藏书,这其中真是有不少故事的。

古人藏书,不仅以量而论,而且以善本、孤本为重,而亲自手抄笔录再加以收藏,更是藏书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

据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记载: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

而青萝山房藏书中的相当一部分,则是宋濂亲手抄录之书。

宋濂这么多书,哪来的?清人戴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云:宋濂“始自潜溪徙浦江,得郑氏藏书八万卷,居青萝山中,曰讲明而切究之。”

你想,宋濂有郑氏家族8万卷的藏书可阅读可抄录可研究,对文人而言,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

宋濂手里也有一些善本、孤本,如《百宋一廛赋》里提到说:“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说的是这本北宋时镂版的《长庆集》,因“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

有人甚至认为,开启明朝藏书风气的,首推就是宋濂,可见推崇。

探访遗址

近日,我们从浦江县城出发一直往东,车途半小时,到达郑宅镇的鞍山村。

青萝山依然在这里,但宋濂的青萝故居早已不可寻。

村民郑大伯爱好文史,对宋濂颇有研究,在他带领下,我们沿着村道往北走,找到一处四周群山环绕,杂草掩映之中又有一道半米多高的矮墙矗立之所。

这里鸟鸣不断,蝴蝶翩飞,环境清幽,抛开这野草丛生的杂乱,若建个房子,的确是惬意悠闲的。

郑大伯说,上世纪60年代,宋濂先生曾居住的菘岳墅在风雨中倒下了,如今,我们只能从残留的矮墙,大致推断故居的范围。

但也不是全无痕迹,房子不在了,宋濂的墓却就在这里。

在离菘岳墅不到50米远的地方,就是宋文宪墓园,俗称“泥沙坟头”,在宋濂诞辰700周年时,郑氏裔孙捐资购回墓地,重立贾夫人墓碑,并重筑宋濂先生衣冠冢,立下《宋太史文宪公功德松碑》,每年农历十月十三,郑氏门人还会到青萝山下宋濂故里举行仪式。清明节时,郑宅镇的中小学学生们还会来墓园扫墓,以纪念宋濂。

宋濂生前曾写下“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的诗句,如今,这个愿应该是圆了。

“希望我们的后代能更重视,把这里保护起来。”郑大伯说。

标签: # 宋濂 # 藏书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