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医学大脾胃论
空间医学大脾胃论
作者:郭志辰
第一节 什么是「大脾胃论」
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他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书。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它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了一套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他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因此被称为「温补派」。
「大脾胃论」,是人体空间医学治疗的重要观点之一,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脾胃论」认为,人体的消化系统、吸收系统和排泄系统都统属「脾胃」范畴,而不应当局限于「脾」、「胃」这一脏一腑。全身各个脏腑都与「大脾胃」有一定关系。「自古人生一条路」,这条路,就是食物从口进入、直至肛门而出。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的产生、代谢废物的排出,都与这条路有关。这条路畅通无阻,人体才能健康。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平衡。可以说,人的生、长、壮、老、病、死,与这条路息息相关。
人生自古一条路,关开开关要自如。
外有一种无形力,掌管有形它顺从。
第二节 大脾论的主要观点
传统中医有「七冲门」的说法,首见于《难经?四十四难》,是指消化道非常重要的关隘。其具体的部位是:飞门:指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户门:指牙齿,食物入口,必经牙齿之咀嚼。吸门:指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贪门:胃之上口。幽门:太仓下口,即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阑门:指小肠下口和大肠上口相接之处。魄门:下极为魄门,指消化道的末端,即肛门。食物通过此「七冲门」,便完成了人体消化吸收和槽粕排泄的全过程。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重要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物质闯关七冲门,门门变化无知晓。
留得精华就地化,无用糟粕出肛门。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之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上输于心肺及周身,其浊者,分为废水及食物残渣两部分。其中,多余的水液渗入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而食物残渣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吸收其多余的水分进行燥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还需依靠胆汁排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为水谷运行的道路,为气化的场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传导排泄,需要六腑之间相互配合,虚实交替,维持协调平衡。
由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均可影响其它与之有关的脏腑,出现消化功能的异常。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腑气不通亦可影响及胃,导致胃气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而小肠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尿少、大便泄泻等症。
(一)「脾主中洲」的能量论
空间医学提出,传统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细胞群所辐射的能量在压力作用下的运行与改变,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在水生木的过程中,肾区能量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向左上方运行,即土克水。在木生火的过程中,肝区能量因为受到肺区能量的阻挡,沿隔膜向左上方运行。肝区能量之所以向上方运行,是因为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而金之所以能生水,也要仰赖于脾区能量对肺金的生成,没有土生金,何来金生水?因此说,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二)泌别清浊,后天之本
先天是与后天相对而言,在中医,后天与先天是以婴儿出生为分界线的。传统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指脾为人体出生之后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根本。脾主运化,能够将饮食物进行消化吸牧,进而化生水谷精微。《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脾主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气血的盛衰以及各脏腑的功能。
空间医学认为,后天的后天以小肠为本。人体各个脏腑、各个区域的细胞无不进行着开合吞吐,完成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细胞是能量化为物质、物质化为能量的转换器,物质是所有细胞消化吸收的基础。人体所需的物质皆来自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的化生,源于脾胃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就物质基础而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既充养于脾、胃、大小肠,而又由脾、胃、小肠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转化而成,这些物质的生成、代谢、吸收、转化亦无不与小肠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所谓的气化,就是物质与能量相互不断转化,趋于更精微化的过程。
人体细胞是水磨,处处磨炼处处精。
物质化能能化物,化精化气虚还道。
历来人们对小肠生理功能研究较少,往往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代之。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
受盛化物,与脾同主运化而各司其职。
小肠的重点在于「化」,脾的重点在于「运」。也就是说,小肠主要是侧重于对饮食物的具体消化、吸收。脾主要是帮助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将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即所谓「脾气散精」。
泌别清浊,脾升清前的前处理。
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营养机体,创造了先决的物质条件。小肠的泌别清浊在前,脾的升清在后。「清」的产生场所在于小肠,「清」的转输动力在于脾。
小肠主液,是津液生成、输布、调节的重要器官。
通常说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实际上小肠的气化功能在水液的调节与输布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肠主降,与脾胃同为机体升降之枢纽。
小肠作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故小肠亦主降。若小肠不能通降,则胃气不降,大肠不能传导,糟粕难出。同时,降中有升,小肠的「升」的功能与脾气密切相关,辅佐脾气完成升清作用。
肠部功能长又长,运行发酵化泥浆。
分泌清浊补营养,细胞开合万物生。
小肠的功能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唐代马总在《意林》中指出「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腹中清」的关键在于,要努力为小肠部运动创造适当的空间,适当控制饮食量,即饮食达到七八分饱,而并非一味「吃素」。
(三)下给动力
传统中医所说的「脾主运化」实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要有具体的实施脏器,又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动力。这个动力,除了来自脾脏本身的功力之外,小肠的气化功能也作为动力之一而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空间医学认为,包括消化、吸收、排泄系统在内的大脾胃,其整体运动需要动力。此动力来源于丹田,亦即元气。人体内必须有一定的动力,启动丹田细胞,加大细胞间的撞击力,才能使肠胃的蠕动更具动力,调节肠细胞运动的幅度,增加肠部蠕动,增强肠系膜细胞的消化吸收功能,掌握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加速胞内物质向空间转化成能量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启动丹田元气,可从命门至尾闾空间入手。临床中火灸尾闾,目的就是打开这一区域空间,畅通空间能量,加速督脉段末端向任脉段起点能量的转化。这一空间能量运动增强,肠部能量运动也相应增强,肠部蠕动和发酵的功能得以强化。此外,这一区域是隔膜以上疾病,如食道癌、肺癌、胸水等能量的出口。腾空这一区域空间,对于治疗膈膜以上的疾病是非常关键的。
(四)上开通道
清降清升
人体内部的清升浊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肾的清升浊降,一是指脾胃的清升浊降。肾的升清降浊是指肾在整个气化过程中元气发挥的作用。脾的升清降浊是指脾胃一脏一腑对水谷的消化吸收作用。
具体来讲,肾的清升浊降,指饮食入于胃,津液由胃、小肠,经脾的吸收和转输,上输于肺。肺中之津为清,其清中之清者,经肺气的宣发、心脉的运载,布散于皮毛、肌腠等各组织器官。清中之浊,通过肺气肃降,经三焦水道,下降于肾。归于肾的水液为浊,经肾阳的蒸化,其中浊中之清,复化气上升于肺而布散周身,浊中之浊下降注入于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脾胃的「升清降浊」与肾的「升清降浊」含义是不同的,指脾与胃一脏一腑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完成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脾主升,是说脾不仅消化水谷,而且还能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上归于肺的过程,即「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所升之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称为「升清」。胃主降,是说胃除腐熟与消化水谷之外,还包括有向下传递食糜到小肠的作用,胃的向下传导是胃气和降的具体表现,只有胃气和降功能正常,食糜才能有规律的下降传至小肠,而进行泌别清浊的吸收活动,并保持胃、肠虚实更替、「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
脾的升清降浊与肺的升清降浊虽然有所差异,但两者清升的方向是一致的,无论是通过肾阳的蒸化作用,还是通过脾的升举作用,无论是清中之清,还是浊中之清,最后都要上升至肺,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于周身。清升浊降,则人体上虚下实。上虚,头部清亮;下实,两腿有力,乃健康之态。要想顺利实现人体内部的清升浊降,清肺是关键。肺为人体的天空,天空清亮,万物才能生长。肺部腾有空间,清升才有作用之地。肺部能量壅满、堵塞,人体的天空不清亮,则清升受阻,清升浊降无从实现。
清肺,就要为肺部能量寻找出路。传统中医认为,肺金生肾水,实际上提示了肺部能量的运行出路,肺部能量越过肩胛向后方运行,撞击肾区细胞,实现肺金生肾水。这条路线即肺部能量的运行路线,运行空间即为人体的外焦。疏散外焦能量,为肺部能量「上越之」创造条件。从外焦入手,疏通外焦空间,为上焦肺部能量越肩沿公转路线向外焦运动创造条件。外焦空间只有常清、常空、常净、常洁,才能顺利实现肃降,实现人体内部的清升浊降。如果外焦瘀滞无法及时疏通、清理,就会影响人体清升浊降功能的实现。这种从外焦空间入手,疏通肺部能量,实现清升浊降的过程,称为清降。要实现清升,必先清降,清降要从外焦入手。清降清升,是清升浊降的前提和条件。
先天与后天
传统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人始生,先成精。」,「夫精者,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肾脏贮藏精,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的生命由精而产生,肾主管着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健康与长寿。
空间医学认为,人出生以后仍然有先天,后天的先天以肺为本,后天的后天以小肠为本。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先天的先天「肾」与后天的先天「肺」作用的接轨。离开母体,新生儿要开始自己呼吸,而此时肺是未张的,胸廓张大,空气进入,肺被动张开,第一声哭是第一次呼气,使肺张得更大,以接近于正常。这第一声哭改变了人的动力来源。先天时期人体的动力来源于肾,由下而上,后天的先天人体的动力来源于肺,由上而下,后天的先天是推动人体动力的关键。也就是说,上焦部位是人体后天动力的源泉。因此,传统中医往往以补肾为主,空间医学则以清肺为主。传统中医以治下为主,空间医学则以治上为主。
外焦通道
肺为人体后天动力的来源,清降清升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清肺是空间医学治疗的重点,清肺的先决条件是外焦通道的畅通。外焦是人体能量运动变化的总调节场地,是能量公转与自转的调节通道。外焦空间,运行全身的能量,是五脏六腑动力之源。
消化吸收是为道,春夏秋冬也为然。
万物均在循环中,调整循环是上医。
外焦推动下焦,下焦推动中焦,中焦推动上焦,上焦推动外焦,构成人体四大空间的能量循环。若外焦能量瘀滞,则上焦能量不能越肩胛到达外焦撞击两肾,也就是影响了清降,清不降,命门区能量不能撞击丹田,就不能推动任脉能量上升,影响清升。因此,畅通外焦空间能量是促进「大脾胃」维持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之一。
空间医学雾化法
肺部细胞清污染,排浊净水进氧分。
激活肺部增动力,空间医学称独招。
雾化吸入疗法,是目前医学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以不同的雾化器利用气体射流的原理将液体撞击成微小颗粒,悬浮在气流中,输入呼吸道,进行局部湿化。同时,雾化液中还可以加入溶解粘液剂(如α-糜蛋白酶、痰易净、必嗽平等)、支气管扩张剂(如异丙基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氨茶碱等)、抗生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以达到消炎、解痉、祛痰等局部治疗的目的。
空间医学雾化吸入疗法,使用特制的中药制剂,目的是清理人体肺部空间污浊,加大肺部细胞的开合,促进肺部新陈代谢,加速痰浊废物的排出。空间医学治疗强调清肺,小方治病也以清肺为原则,问诊过程中,除了询问症状和二便情况外,还要询问吐痰情况。清肺会促使肺细胞活跃,在肺部空间清亮度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痰液排出,比如:白痰、粘痰、黄痰、青痰、黑痰等。排痰可能发生阶段性变化,比如某一时期痰液突然增多或者痰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等。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五)重视大便情况
重视大便情况
《景岳全书?传忠录》:「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传统中医认为,了解大、小二便的情况,可以判断有关脏腑的病变,以及疾病的寒热虚实。
空间医学认为,了解小便,可知人体空间能量代谢状况。了解大便,可知人体内部物质代谢状况。问大便要了解排便的次数、形状、颜色、气味及排便前后的感觉等。临床问诊过程中,很多患者直肠后壁存在隐患,排便之后,肛门周围有隐隐约约坠胀感。存在这种情况,要注意及早检查、及早治疗。问小便要了解其次数、尿量,颜色及排尿时有无异常感觉。相比较而言,空间医学更重视大便的情况,因为物质通道的畅通,是人体健康的基础。物质通道堵塞,影响到物质能量的整体循环。下焦物质能量瘀滞不动,整个大脾胃都将受到影响,而大脾胃的正常运转又是疾病治疗的基础。临床过程中,很多病人,尤其是重症、危症患者,存在便秘的情况,一定要首先想办法促使排便畅通。
外焦空间湿下流,下渗膀胱与阴经。
腹腔高压水不升,膀胱降水外焦通。
空间医学灌肠法
现代人饮食过量会引起一系列「文明病」,甚至会缩短个人寿命。另外,由于饮食不当或摄取方式不当,可导致胆汁分泌不足或肠的机能削弱,使粪便中的毒素累积而附着在肠壁皱折中,形成宿便。做到膳食平衡、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断食洗肠,都是有效的促进肠蠕动的方法。
空间医学灌肠法,不仅能够清除肠道垃圾,而且能起到清热、消炎和均衡能量的作用,更是促进下焦细胞运动的重要方法之一。灌肠的药物是根据「肠中常清」的理论和卫气生成的机理配制而成,能直接刺激肠部的微循环,增强下焦细胞辐射力度,增强人体内的气机变化。灌肠不是直接泄肠,而是增强肠部运动,强化肠部发酵功能。下焦原动力充足,下焦功能正常,才能生成新的能量。传统中医讲「卫气出于下焦」,现代医学所讲的人体的免疫功能,实质上与人体卫气相关,与人体下焦功能相关。只有肠部正常,物质才能顺利转化为能量,人体的免疫力才得到提高。
空间医学灌肠法,增加蠕动力气生。
进出循环是为道,不出不进万物停。
有的患者在灌肠后出现腹胀、腹痛的情况,说明肠部微循环有障碍。为什么不灌肠没有这些状况?这是因为细胞运动已经适应了微循环障碍。灌肠能够促使微循环恢复到健康状况,在恢复过程中,管道要发生变化,于是产生了腹痛,腹胀。微循环正常后,症状会自行消失。还有的患者在灌肠后会排出宿便,宿便中有黑球、白球、硬球等,这些都是阻碍消化吸收和能量运行的关键。癌症、疑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让大便畅通、清除宿便。
(六)空间医学艾灸法
微热芳香肠间动,散向四肢动四焦。
胞内胞外化积聚,恢复功能胜治疗。
艾灸疗法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是当时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适应范围广,疗效不同凡响。时至今日,仍为现代人接受与欢迎。空间医学艾灸疗法,所用艾条,采用上等陈艾,融入精选的数字中药,合制而成。火柔且温,具芳香走窜之特性,渗透力强。使用时,将艾绒放置在肚脐、关元、气海、足三里、至阴等穴位处烧灼、温熨。艾绒燃烧时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通过经络传导作用,加速人体气血循环,打开人体空间通道,畅通公转运行,具有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
艾灸疗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功效。既能补肾固元,扶正祛邪,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沛,同时促进肠蠕动,调整了脾胃,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命门动力和肾脏的动力,增强抗病能力,实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又能增强脾胃动力,固体强身,促进人体消化、循环、排泄、生殖泌尿系统的和谐运转。因此对各类癌症、重症晚期,包括糖尿病、类风湿等各类疾病,均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节 从「大脾胃论」入手治疗疑难病
(一)白血病
白血病人无须难,外焦内面难畅通。
云雾变化实是水,疏通水气疾即消。
白血病的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白血病可以扩散到淋巴结、脾、肝、中枢神经和其它器官,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还有许多因素,如放射、化学毒物(苯等)或药物、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
传统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须依赖肾精作为生化之本。心、肝、脾、肺、肾等脏腑与血液的生成都有关系。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之气」精微物质,通过「心生血」的作用,变成赤色的血液。肝藏血,「以生气血」,肝脏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肾藏精、主骨、生髓」,「血为精所化」,说明肾、骨髓、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这与西医骨髓造血的说法是一致的。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可见,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和精、气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功能失调,都可以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
治疗血液病,包括白血病、再生障得性贫血、恶性淋巴瘤、地中海贫血、MDS、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首先要了解血液的生成之源。骨髓造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人体生成气血精华的关键部位,在小肠。通过小肠的蠕动,食物被消化、吸收,不断地产生精华,再通过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然后输送到肝脏以及全身各部位。临床观察场性发现,血液病患者,往往肠系膜发暗、不清亮,因此,将肠系膜调理清亮,增强吸收功能,是治疗血液病的根本所在。
(二)银屑病
水淤肌肉皮癣生,中焦脾胃先疏通。
古人早知脾主肌,难治是因不懂经。
银屑病,中医又称「白疕」,民间称「牛皮癣」。银屑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有关。按中医辩证分析,牛皮癣存在有「血燥、血热、血虚」之象,而从西医的角度讲,则是由于角质细胞过度增殖,各种生化代谢紊乱所致。
空间医学认为,牛皮癣并非皮肤病,而是肌肉层出了问题,是肌肉水分分布不均而导致的,但表现在皮肤上。脾主肌,肌肉病也属中焦,中焦瘀滞,脾胃能量不运化。治病治根,应该从脾胃入手。虽然传统中医有「肺主皮毛」的说法,但由于病因在肌肉层,所以治牛皮癣不能光治肺。
(三)糖尿病
糖尿不宜增甜食,胰脏周围外压高。
上拉下推去消散,恢复功能疾病消。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赖之以生存。若脾之气阴不足,则脾气不升反降,气虚下陷,运化失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则上不能奉养心肺则生燥热,下不能滋肝肾则致阴虚。阴虚燥热又可进一步伤及脾阴而不能化生津液,成为消渴。如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渴》中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以上论述说明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空间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腺周围的浓度与压力出现异常变化引起的,恢复胰腺及胰腺周围细胞的功能,必须通过净化胰腺周围的空间环境来解决。减少胰脏周围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能够治疗糖尿病。
(四)运动神经元损伤
外焦畅通三焦根,上焦管制下二焦。
中焦上下管疏通,下焦用力向上升。
运动神经元损伤,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主要影响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核以及锥体束和大脑锥体细胞而无感觉障碍的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组合的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儿童多为遗传性,成人多是散发性,有家族史的病例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2%~5%。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均属于中医「痿证」的范围。
空间医学认为,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外来损伤、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由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肌无力、肌肉萎缩等,都要从大脾胃入手。脾主肌肉,所以要畅通外焦通道,下给推力,上给出口,促进整体循环。
(五)强直
强直显象背,阳病阴取古人知。
脾主四肢能量散,疾病患者笑哈哈。
强直性疾病也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传统中医讲「治痿独取阳明」,「阳明」指的就是脾、胃、大肠、小肠,也就是人体的大脾胃。这些脏腑在生理功能上需要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阳明健则化源充足,气血、津液旺盛,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如此则肢体强健、关节滑利、运动自如。「治痿独取阳明」并非只补不泻,而是根据阳明经的虚实寒热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分别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治疗方法。对空间医学来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可归结为物质与能量两者之间的辨证。
(六)腰椎间盘突出
升清降浊开命门,新陈代谢腰椎活。
跨过会阴要走动,肾活背活腰椎灵。
椎间盘系脊柱椎体之间的骨附属结构,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终板三部分构成。通常所说的「突出」,即指髓核部分突破纤维环或软骨终板的约束向不同方向突出,由突出的部分造成神经根、硬膜囊、脊髓等部位的直接压迫或炎性刺激所致。
空间医学认为,腰椎病多由原动力不足所致。人体的原动力来源于会阴区,即养生家所讲的海底轮、周天之始,医家所讲的任督交汇之处,为全身动力之源。会阴区的能量与周围细胞群的辐射有关,如膀胱细胞群、宫体细胞群、前列腺细胞群、大小肠细胞群、周围腹肌细胞细胞群。会阴区的能量是一个总合体,任何部分的能量增加或减少,都能影响会阴区的能量压力的变化。会阴能量能辐射到人体的任何部位,所以该部位能量的变化与人体各脏器均有关系。腰椎间盘突出与此相关。该部分能量不足,则能量上升力度不足,对腰椎实体的托力减弱,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会阴区能量运动时,对周围细胞产生的压力,是能量上升的基础。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要注意到:人体的动力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疾病的治疗需要逆向推动能量,即运用第三动力。例如,肝部病变,首先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而肺部的不适,令背部出现沉、紧或冷的症状。能量的逆向推动即从背部着手,调整背部的能量,则可治疗肝病。而腰椎病变,要从肾动力着眼,从腹腔着手,腹腔是治疗脊椎病的出口。
(七)癫痫病
一条清河头中过,留下精华在脑中。
膻中疏通排污浊,大椎开通先行路。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的枢轴作用在五脏气机调节中举足轻重。脾胃转枢正常,脏腑气机才能升降出入有序,从而一方面确保精微物质正常敷布,使神有所养。另一方面使体内代谢产物及时排出,则无浊邪停蓄影响神志之患。一旦脾胃转枢失职,则脏腑气机失于调畅,体内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反聚饮生痰,成为导致癫痫的主要病理因素。若痰浊滞留不去,又影响脏腑气机,久则瘀浊互结,终成胶固难解之势,则癫痫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正如康应辰《医学探骊全集》所云:脾之一脏乃运用之神所出。癫痫多由顽痰困脾,脾既为顽痰所困,则运用之神无从而出。
空间医学认为,癫痫病与膻中瘀滞有关。头部能量的出口在膻中,腹中能量瘀滞不动,则头部能量无法及时完成更新与交换。疏通膻中能量瘀滞,为头部能量大开通道,是治疗癫痫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膻中能量的出口在大椎,疏通大椎,膻中能量才可能越过肩胛向外焦空间运行,膻中才能虚空,为头部能量下行创造条件。空间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与传统中医并不矛盾,脾之所以为顽痰所困,根源就在于膻中通路不通,因「脾散精于膻中」。
(八)肾虚
肺区能量不辐射,肾部无粮来补充。
人体本是一循环,虚实变动功能活。
空间医学认为,肾虚是肾脏活动力减弱,向腰部和肠胃辐射能量的力度减弱,腰部细胞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少,其活动能力减弱,给予大小肠的压力也减少。在外部能量压力不足的情况下,肠部的运动缓慢,久而久之,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失调。腹腔的各个脏器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胃部、肠部、腹膜、两肾、膀胱,是相互影响的整体,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周围的健康。例如,很多肾炎是饮食不节、饮酒过量引起的。肠胃长期积食、热量排泄不出,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因此,治疗肾虚,一方面可以从大脾胃入手,增强大脾胃这个大系统的功能活动力,增强肠部能量辐射的力度,以刺激肾区周围的细胞运动。
(九)喘症
喘症非肺又是肺,肺难开合只因背。
对方能量不运动,有谁敲响肺金钟。
空间医学认为,喘症的真正病因不在肺,而是背部肌肉丝有炎症,脾主肌肉,这就又涉及一个大脾胃的问题,通过调整脾胃的功能,使脾胃正常,喘症可解。
综上所述,大脾胃功能失调,将影响消化、吸收及排泄,影响升清降浊,脾不清升,胃不降浊,必然影响清降清升,肺气不能越肩胛达外焦撞击两肾,肺金不能生肾水,最终使三焦能量淤滞,引起一系列疾病。调整大脾胃,使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正常,人体的升清降浊正常,五脏六腑才能正常工作。所以临床上的一些疑难病从大脾胃入手治疗,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从入口到出口都正常运行,从而三焦畅通,保证了四焦的正常循环运动,临床上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参考
空间医学认为,如果只是用增加下焦的推动力往往效果慢,因为上焦口不开,能量从下焦推动上来,遇到阻碍,能量无法上升的,只会横向膨胀,所以治疗疾病首先要开口,要想治病必须要开口,要想根治必须补足正气,所以火灸头、蒸头、火灸尾闾、火炙足即扶正又祛邪,安全有效,而在火灸头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内部身体细胞开合运动,促进胞内物质向胞外辐射,所以患者才会出汗。只有上焦开口了,就像找到了交通堵塞的地点,疏通了堵塞处,开了口车辆都流通了,交通自然也畅畅了。人体也是,开了口多余的能量通过蒸头得以释放,自然胸闷,背沉等疫状得以治疗。
小肠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在消化,小肠将经过进一步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并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小肠的消化需要中焦的动力,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无用的水液则渗入于膀胱排出体外。因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和大便、小便的质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大肠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槽粕。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大肠的功能主要是排出,大肠的排出需要空间压力的降低。肠部的运动需要空间的运动力和肠部本身空间的清洁,所说的「肠部常清」是肠部吸收消化的关键,肠部的出路主要是物质的出路和水道的出路,物质出路的重点是排出在于大肠,水道的出路重点是小肠部的功能运动。
西医认为,水的出路在于肾脏。空间医学认为,人体细胞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水的运动,因为细胞内外物质能量的消化吸收必须通过水的形式进行。空间医学所讲的空间是水气的空间,是五脏六腑精华的空间。人体水道的流通,实质上是细胞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消化吸收不是经一两次可以完成的,是经若干次完成的。
人体的功能又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叫渗透,人体细胞都在进行吸收与排出,两者同时并举。这和人体的血管一样,动脉与静脉是同时运行的,有动脉必然有静脉,有渗出必然有回收。对水的吸收不只是肾小盏、肾盂,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消化吸收过程并形成了空间运动,为人体的物质打下基础,为人体的能量打下基础。传统医学有「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之说,「营」与「卫」都是物质,「营」是物质浊的部分,「卫」是物质清的部分,「营」是物质在胞内或管道内的部分,「卫」是物质在胞外或管道外的部分。
饮食物进入人体,入口经咽喉、食道、胃底、胃窦、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到肛门,这是一个很长的消化管道,饮食物在消化管道内逐渐地蠕动运化,在蠕动运化的过程中,将食物的精华吸收并通过肠壁向外侧空间辐射能量。肠壁外侧有很多的微循环,正是这些微循环,吸收了肠道内部辐射出的能量物质,当肠道内部的压力增高时,内部物质就向外辐射能量。当肠道内部的压力减少时,肠部外侧的微循环,就向肠道内侧吸收,这就是肠胃系统的生理过程。正是这长长的消化系统,贯穿着人体的上下,补充了人体空间的能量,以供给五脏六腑营养,维持肌体的新陈代谢,使生命的活动生生不息。
这一系列的生化、化生的过程,都是由空间到细胞到微循环。再由微循环到细胞到空间。因而不断的循环转化。肠胃消化道,不可能将内装食物的管道直接通往心脏、肾脏等部位,除消化道是转化实体物质饮食物外,其它部位都是吸收了消化道外侧的空间能量。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来源于水谷精微。人体的实体物质都存在于肠胃中,唯有肠胃里的实体物质由上而下,其它都是能量的运动、混化,转化都可以用能量转化为物质的方法来清理推动撞击运动。消化道内的实体物质,经转化后为其它脏腑提供能量来源,人体五脏六腑及其细胞,都在吸收人体空间的能量,使空间能量转化为物质,当然人体胃肠里的实体物质也受外部能量和内部能量的撞击和推动,所以在治疗中注意大小便情况,疏通清理实体物质的管道,只要物质疏通了,能量才可以解决。
内经里说,满而不实,实而不满。细胞内部如果太满,不能运动了,就不消化了,如果细胞内部太虚了,对消化产生影响,人体得病的原因,多是瘀滞不通,气瘀或血瘀造成了消化吸收的问题。人体各部位的细胞,在运动过程中,吸收着各自区域的能量,人体的细胞运动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循环之中,周流全身。在流动的过程中,与各部位的能量产生混化,异化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物质,新的能量,营养全身。
水谷物质仅仅是消化道内运输转化的物质基础,通过由上而下的运动,把物质转化为能量,并辐射于肠壁外侧与人体空间。不同的能量物质,营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细胞内部物质运动,是个开合的过程。消化管道内的物质运动,是由口而入,过咽喉、食道,入胃,至小肠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营养,将水谷的精微物质分离开来,其糟粕传入大肠,最后排出体外,在消化管道上,采用上则吐之,中则调之,下则泄之的方法调之,使实体物质发生运动。实体物质运动,必借助空间的能量压力、能量撞击力、能量辐射力。在不同的部位,它们的辐射力和压力不同,因此,在解决物质的瘀滞时,上焦以胸部压力来改变食道的功能,中焦脾胃以肝胆部压力,以及胰脏,门静脉的压力来改变,下部以肾脏和命门部位的能量压力来改变小肠部位的运动消化吸收,调功能,祛其疾。一定要从整体上解决问题,五脏六腑细胞的吸收,均为空间的能量物质含有水分部分,经过多次吞吐作用,达到人体的健康的目的。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应用能量转化为物质,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要注意人体的实体物质转化过程,通则顺,和则贵。要注意空间能量运动的通道、空间能量运动变化的规律,才是对细胞的深化认识。
从以上简要论述的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来看,六腑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组织结构上互相联属,不可分割。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虚实更替,有序而不乱,维持饮食物代谢的协调平衡。
在生理特点上,六腑以传化水谷为主,泻而不藏,以通为顺,只有六腑保持通畅,饮食物才能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当然,六腑以通为顺是针对六腑的生理特点而言,就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而言,总以协调平衡为其正常,太过或不及均属病态。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这不仅使我们对脾胃认识有所启发,同时对临床治疗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鉴。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历来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因此,可以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上焦为天,万物才能生长。肺将自然界中的清气与水谷的精微物质相结合以后分布全身,同时呼出体内的废物。肺是人体能量清升清降的枢纽,肺部能量高,影响人体整个功能运化,影响大脾胃论,影响公转畅通,只有肺清,天清,人体才健康。人体的功能上焦清亮,上虚下实的作用。上虚,则神清气爽;下实,则四肢有力。促进了肺金生肾水,肺宣肺金能量通过后背撞击肾脏,从而增加人体的原动力,促进肺的宣发和肃降。
由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均可影响及其它与之有关的脏腑,出现消化功能的异常。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腑气不通亦可影响及胃,导致胃气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而小肠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尿少、大便泄泻等症。因为人体的元气即原动力起源于会阴部位,会阴是人体任督二脉的交汇之处,能量由此上升至丹田,沿任脉上升,形成一股清升浊降的力量。会阴部位的能量是人体五脏六腑能量的汇聚点,是细胞辐射的能量物质混化异化的基础,是下实上虚的变化基地。
《内经》: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地气受热上升为云,云气冷却下降为雨」为实现清升浊降。传统中医以固本为主,以补肾为主,以下焦为主。以补益脾胃为主。要想顺利实现人体的清升浊降必须首先要清降,就是清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保证肺部清肃功能的实现。传统中医的肃降是指将呼吸的气与脾升清的水谷精微相结合。将结合之后的气调降,分布于全身。肺位于所有脏腑之上,肃降后带动血液津液的周流,宗气是从背部下降。当气通畅条达于下后,肺部的压力也随之下降,新的空气也能顺利吸入,接受脾脏清升而来的水谷之气,肺还有对外排出气体的功能,因此在排出气体的时候也会排出体内的不洁之物,这便是清肃之意,如果肺部能量拥满就无法实现肃降,外焦覆盖人体背部内侧的空间,上至百会下至会阴,左右两肩胛两胯部,外焦区域内通五脏六腑,外通骨骼脊柱,贯通三焦接连足太阳膀胱经,所以治疗中发现瘟病等疾病均与外焦有关。肿瘤及疑难病虽病名有所不同,均是上焦能量瘀滞不能顺利越肩而过有关,外焦相应三焦出口不通有关。
因此,上焦部位犹如人体的天空,天空晴朗,万物才能够成长。上焦部位能量的疏通,人体的清升浊降的功能才能顺利实现。如果上焦部位能量瘀滞无法疏通,人体的清升浊降受阻,人体的动力将无法产生。所以空间医学在治疗上强调了至虚至实,虚实的压力相差,为了调整压力之差,又提出了清降清升,治一切病看肺部的疏通情况。清肺治上不治下都是清升浊降的好方法。
能量不仅垂直辐射,而且还横向运动,向两侧辐射,以刺激周围脏器的细胞。肝脏紧贴右肋,肝细胞在正常的运动中,其能量的主要辐射还是左侧。肝脏左侧是脾胃,因而,肝细胞在运动中辐射的能量,直接刺激脾胃,对脾胃产生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就叫木克土。就像风一样,微风有益。人在生气时,肝细胞运动突然激增,辐射能量骤然增多,产生的刺激力随之增大,对脾胃部的压力猛增,胃部受到大压力之后,其活动力就会减少,使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发了脾气的人,饮食就受影响,吃得少了,不吃也饿。下部的能量往上走,需要通过脾胃,上部能量向下行,也需经过脾胃。肝脏的能量向左辐射,也是直接刺激脾胃。因此胃部的运动,不仅是上下的开合运动,而且还要进行左右的开合运动。
所以说中焦是升降开合的总枢纽。如果枢纽出了问题,则影响三焦的运化功能,造成三焦瘀滞,三焦是能量的升降出入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司令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它统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能量运动。三焦能量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灌于全身,调和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三焦有疏散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合作用完成任务的。但,必然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所以三焦平衡协调水液代谢,中医称三焦气化。
脾胃位居五脏之,连通上下,灌溉四旁,《内经》藏象学说中对五脏之气运行的描述即是以肝心肺肾之气为运动的轮周,脾胃之气为运动的枢轴,类似车轮与车轴关系的网状模式,并非现在一般描述的五脏处于一圆周上不同位点的模式。正如《素问?刺禁论》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即描述了肝心肾肺位于四旁,脾胃斡旋气机居中,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赖脾胃气机转枢而构成的五脏气机协调的基本模式。其二,脾胃属土,不独主时,人的五脏六腑均有脾土之气,此在《素问?太阴阳明论》即有明确论述,后世《脾胃论》、《慎斋遗书》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把脾胃分成五脏之中「宏观」脾胃和每脏之中的「微观」脾胃,反映在五脏气机转枢作用上,一是指在五脏这一整体中,宏观中焦脾胃是其气机之枢。二是在每一脏气机运动中,也有脾胃气机,即每一脏气机的升降均赖以脾胃之气的升降。故《医门棒喝》也说:「升降之机者,在于脾土之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