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名师谈艺)
积极拥抱现实,走出象牙塔,打破自我陶醉的小圈子;关注艺术本体,避免对动作风格的技术沉迷;积极创新,而非懒惰复制成功经验,当是努力方向
据最新出版的《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2017年推出48部大中型舞剧和舞蹈诗。就创作题材而言,现实题材剧目共有17台,占总量的35%,如果加上革命历史题材作品10台,合计超过50%。
与往年相较,上述指数和情况令人振奋,透露了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积极的发展趋势: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导下,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以及各地党和文艺资助政策扶持下,舞蹈艺术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井冈井冈》《海河红帆》《为有牺牲多壮志》等作品无不积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反映革命历史传统和当今时代的伟大实践。不畏艰难困苦、追求光明的革命志士,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为青山绿水而尽心竭力、连任接力绿化家乡的县委书记,坚守平凡岗位、驰骋大草原的乌兰牧骑队员……都进入舞蹈艺术创作者的视野,都在舞台上得到赞美和讴歌。舞蹈创作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主旋律文艺创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赞许。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如为获得资金支持而选材者多,真心有感而发的创作者少;在政策指引下完成任务者多,超越平原的精品力作少;满怀创作激情冲闯舞台者多,掌握高超艺术能力、能够塑造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者少。如何改善这一创作现状?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努力方向。
积极拥抱现实,全心投入到生活中去;走出象牙塔,打破自我陶醉的小圈子。近些年来,虽然现实题材舞蹈作品比例逐年增加,但是在反映现时代的深度和广度、艺术水准和艺术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升和增强。一些舞蹈编导对现实题材作品畏首畏尾,感到很难入手;想创造富于现实生活感的舞蹈人物,又担心不能出彩,丢掉点赞,失去票房。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要求艺术家敢于直面真实的当下生活,敢于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一切,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都需要更大胆魄,需要真正深入生活获取更丰富的现实生命感悟。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对照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对比这一伟大时代的火热生活,一些舞蹈创作者尚没有用赤子热情拥抱现实,不肯下功夫以深刻的历史洞见观照现实。现实题材舞蹈创作首先是对创作者精神追求的检验与考量。如果只看着象牙塔里的小成绩沾沾自喜,忘却甚至忽略文艺作品对现实的观照和精神价值的艺术表达,就陷入自我循环的怪圈。面对火热现实生活,拒绝冷漠、全心投入,当是所有现实题材创作的先决条件。
其次,更多关注艺术本体,专注于提升整体艺术质量,避免对动作风格的技术沉迷。舞蹈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和艺术规律,其动作技术层面的问题非长期研究不能体会和解决。然而,一些舞蹈创作者沉迷于动作风格及技术技巧层面的开发,以动作技术代替舞蹈艺术、用风格研习代替对舞蹈艺术烛照力量的发扬光大。由此舞蹈作品的艺术力量大大减弱。有人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距离产生美感”。这一看法在舞蹈界很有“市场”。我认为,这是对美学命题的误解。保持适当距离以更好地欣赏美,这是人类带有规律性的审美心理现象。但若以此为借口而故意疏离现实生活、远离普通观众,流连于艺术形式而丧失高举艺术精神火炬的勇气和胆识,则是对艺术精神的背离。
此外,积极创新,不可懒惰复制成功经验。现实题材舞蹈艺术创作,由于难做而成功者少,一旦有作品得到好评,抄袭模仿者甚众。一个广东中山的作品《爸妈我想你》成功了,很快地表现农民工孩子想念父母的作品在全国遍地开花,这就是舞蹈界跟风现象的表现。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文艺工作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艺的魅力在创新,文艺的繁荣也在创新。成功经验的懒惰复制,只能造成艺术创新严重缺失。只有殚精竭虑,不断进取,精进研发,大胆表达,才能在现实题材创作中有所突破,有所作为。还是铁律一条: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冯双白,1954年生于长春。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舞剧《风中少林》《妈勒访天边》《水月洛神》、舞蹈诗《咕哩美》《我们新疆好地方》、杂技剧《西游记》《聊斋遗梦》、音乐剧《执着》等。著有《百年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等。曾获得文华剧作奖、曹禺戏剧奖、荷花奖舞剧金奖等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