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千禧一代的未来战争
千禧一代已经陆续走入高考考场了,但更大的挑战在2030年。
人有远虑,才有近忧。千禧后父母们的焦虑,来自遥远将来的竞争压力。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我终于扛不住了!”一位朋友曾发誓决不让各类补习班、强化班剥夺儿子的童年乐趣,可最终还是缴械投降了。
新世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很像所玩的过关游戏,进名校、特长班、奥数、钢琴、绘画、高考……没有一关能轻松度过,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世代。父母们担心学校教的东西将来不够用,于是疯狂加码。面对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储备多少兵器似乎都不够用。
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至少主流经济学家们是这么预测的。我们姑且认可这个美好愿景。只是对某些中国人而言,伴随而来的并非风光,而是焦虑。届时,中国人口红利耗尽,中国独特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让当下每位父母忧心,对子女投资的回收遥遥无期。
当下父母的焦虑,是未来竞争压力的预演。目前高昂的教育成本与低落的就业状况双重困境,无疑加剧了这种焦虑,并导致恶性循环。
补课未必能抢先,不补课就要落后。
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
拉丁裔将成美国最多人口,届时很可能是拉丁裔总统当政。就是说与老美打交道,除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外,还须兼顾西班牙语。日本人口不再是纯正的大和民族,就像今日德国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日尔曼民族,2030年德国总统是土耳其裔的也并非不可能。印度人口将达14亿,人口结构年轻,富有创造力,“印度世纪”如日中升。
世界人口将逼近80亿,呈现一片“银发”现象,人口结构老化,社会“抚养”成本上升,人口生产力下降。人均寿命超过100岁的国家会出现。生物医药科技将推出“智能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防病未然。
汽车、微波炉甚至鞋子都能成为互联网接收终端,资讯接收实现无时无刻和无所不在。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6至11厘米。人类将遭受更多的暴风雨、飓风、龙卷风的侵袭,并频繁地遭遇严重旱灾和洪灾。
2030年的中国什么样?好预测是,中国荣升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第二位的美国50%,是第三位的印度的两倍。坏预测是,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将有4000万光棍汉找不到老婆,到朝鲜或越南邮购跨国新娘成为新时尚。
2030年人口红利即将耗竭,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从目前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子无力“孝”,父无法“慈”。养老院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服务产业。
美墨边境上阻挡非法移民的高墙。
“8421”家庭结构(8个老人,4位父母,小俩口加1个孩子)令千禧后们不堪重负。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老人味儿,任何社会变革都会受到顽固抵抗。同时“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愤老情绪在年轻世代中蔓延。
京沪穗这等特大城市中国将达十座以上。大城市人一方面忙于漂洋过海,另一方面又不肯低就低职位的工作,某些岗位无人应聘,年轻人从找不着工作变成不想工作,于是出现“农民填城”现象。可见,农民工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买房不再难,卖房租房倒成了难题。房子会像电器一样大打价格战,买一送一,买大送小,因为每个新世代手里都有超过3套房子(爷爷的1套,父母的1套或无后的姑姑1套,自己1套)。
80后面临才啃老又养老的未来,千禧后则永远啃老。他们面对的世界更热、更平、更挤,能应对自身的问题已难能可贵了。
排队买房会成为往事吗?
千禧后们成长的烦恼
————————
对,就是他们,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生的这批人,相信“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一代,看日本卡通长大的一代,从小就酷爱玩拼装车的一代,视肯德基、麦当劳美味过海鲜山珍的一代,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和新东方英语的一代,被父母拉去上各类补习班、强化班的一代。
现在父母们所有的努力可能会走向反面。好比学钢琴过剩,拉二胡的倒成为稀缺节目。各种个人技能同质化现象依然如今。更要命的是,只注重个人技能培养忽视团队合作,统一意见成为千禧后们的第一难题。作为团体,他们可能成不了任何大事。
千禧后与国外同辈人完全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美国人从小被训练能查资料写独立见解的论文,野营中独立处理生活问题;中国人从小背标准答案,考试要大人陪伴,野营要大人陪伴,找工作要大人陪伴。他们感到自卑。他们怨恨父母和老师把自己教成这个德性。
当下,教育已沦为一部利益机器,它不知淘汰了多少个比尔·盖茨,毁灭多少创业的种子。从小学到大学,灌输教育的极端就是学生只面对一个“标准答案”——这是老师最偷懒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体制内如此,民办学校亦如是。大一统与高考接轨的教育管制令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想像力,没有诺奖得主是必然结果。
21世纪的教育要带给学生什么?西方教育以哈佛为例,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第一独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对知识的好奇;第三具备探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决方法与他人沟通;第五培养创造力,用崭新方式看问题。这五条似乎没有一条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内。
衡水中学一角。
一直以来,中国存在着两套人才评价体系:一个是现行教育机构+体制内单位,另一个是西式教育+跨国公司;而民营企业的评价指标则只是“实用”两个字。
据闻北大、清华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弟或教授的子女,多数都被送往国外。中国最高学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同时,国内失败教育制度仍在培养一批批高分低能最终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中小学仍借各种名目敛钱。学校忙于巧立名目收费,如何教育得好学生?批评现行教育体制者认为,其实最应教授的是德育与美育,而不是技能。我们正培养一批批有知识、没文化的后代。
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高考不如直接就业,有条件的则选择直接到国外求学,今年中国人用脚投了票,表明对现行教育正失去信心。但更多人则是无可奈何,对高考这部绞肉机和奥数这种利益游戏,反抗不如顺从。就像那位“终于扛不住”的朋友一样,对强大的现实缴械投降。
中国自古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常识。负责的老师懂得,怎么教比教什么其实更重要。要知道,到了2030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知识让电脑代劳,社会稀缺的是摆脱困境的想象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方法就这么几条,多少年后学生忘记老师讲过什么,却忘不了教过的方法;心态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不懂合作,一个千禧后的能力,无论学过的强化班再多,也打拼不过美国人、印度人甚至越南人的团队。
谷歌现在的掌门人桑达尔·皮查伊是印度裔。
当下,经济学家呼吁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否则中国难以在这波危机中自拔。远虑千禧后们2030年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竞争,近忧现行教育模式,改变在所难免。“要是你的法则让你沦落到这个地步,那这个法则还管用吗?”这句话来自美国电影《老无所依》,也适合今天中国的父辈们。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301期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肖锋 排版/苏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