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面神经麻痹首重治风
面神经麻痹或称面神经炎,中医谓之 口僻 。本病由于正气亏虚,表卫不固,风邪乘虚入侵,以致气血痹阻,经络失和,故而口眼歪斜,面肌瘫痪。正如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说: 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歪僻也。
治疗本病,应该着眼于 风 。全蝎、蜈蚣、僵蚕等虫类药物,息风解毒,为治疗本病之要药,亦常可选用。盖取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意。上述两法,应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贯彻始终。如初起伴有恶风发热,目胀,耳后压痛者,乃风热病毒之邪入侵,邪正纷争所出现的表症,可以选用羌活、防风、菊花、板蓝根、蒲公英以祛风解毒。
此病初起,风中经络,病邪尚浅,如治疗及时,用药得当,多可取效。如治疗失去时机,气血亏虚,痰瘀凝聚,往往缠绵扰人,经久难愈。治当以益气扶正,祛风散结为主。
典型病例
案一:李 ,男,28岁。初诊:1986年11月20日。三天前早起刷牙时,突然感到右侧面颊麻木,耳后压痛明显,继而发音异常,口齿不清,到傍晚时,闭目不全,口涎外流,症状逐步加重。现察:面部表情呆板,口舌歪斜,不能闭目、皱额,进食时残食留于齿颊间,鼻唇沟变浅。舌苔薄黄,脉弦略数。风热之邪入侵,经气失于宣畅,气血运行痹阻。治宜息风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明天麻9克,嫩钩藤20克,炙僵蚕9克,紫丹参15克,川芎9克,红花6克,板蓝根30克,蒲公英30克,大生地40克,仙灵脾9克,蜈蚣2克(微火烘脆,勿使焦,研细粉,分2次吞服)。7剂。
医嘱:外出避风带口罩。每天用热湿毛巾敷患侧数次。
二诊:11月27日。右侧面颊麻木已减,耳后压痛、口涎外流等症状消失,眼睑尚难闭合。舌苔薄腻,脉象濡细。前方尚称合度,原法不变。
三诊:12月4日。右侧面颊麻木基本消失,语言较前清晰,眼睑闭合程度及口角歪斜等症,均见好转。苔脉如前,再从原方增删。
处方:明天麻9克,嫩钩藤20克,炙僵蚕9克,白芍30克,紫丹参15克,川芎9克,全当归15克,枸杞子12克,菊花12克,炙黄芪20克,蜈蚣粉2克(分2次吞服)。
末诊:1987年2月27日。上方加减,续服77剂。右面颊麻痹、口角歪斜等症均已消失,鼻唇沟恢复正常。口齿清晰,进食如常。病已痊愈,再予成药调理,巩固疗效。
处方:玉屏风冲剂40包,每服1包,日服2次。蜈蚣粉30克,每服0█75克,日服2次。
案二:狄 ,女,34岁。初诊:1992年10月12日。去年四月,面部患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半月后疱疹渐愈,忽觉左面部麻木瘫痪,起初程度较轻,未经及时治疗。以后症状逐步加重。一年多来,经服中西药及针刺治疗,迄未痊愈。刻诊:口角向右侧歪斜,伸舌不正,鼻唇沟浅,闭目不紧,语音含糊,面色少华,精神困惫,经临腹痛,色淡量少。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口僻之症,治疗失时,以致风邪久恋经络,气血亏虚。治宜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以玉屏风散、牵正散、天麻钩藤饮加减等,复方图治。
处方:炙黄芪20克,白术12克,炒防风9克,明天麻9克,嫩钩藤15克,炙僵蚕9克,紫丹参30克,白芍30克,全当归15克,鸡血藤2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蝎蜈胶囊8粒(分2次吞服)。
上方加减,连服250剂左右,面有华色,精神渐振,痛经已除,语言清楚,口角歪斜消失,双目能紧闭。但伸舌尚有微斜。调治半年余,病已基本痊愈。
结语
所举两则面神经麻痹病例,一为急性期,发病仅三天,经及时和合理治疗三个月,即告痊愈。一为慢性期,病已一年半,没有及时治疗,以致久久不愈。兹分别加以论述于下:
李案因感受风热病毒之邪,出现右侧面瘫一系列典型症状。处方用天麻、钩藤、僵蚕、板蓝根、蒲公英祛风解毒;丹参、川芎、红花、赤白芍以活血祛风。根据我的经验:在急性期,除须选用板蓝根、蒲公英以清解病毒外,还应重用生地配合仙灵脾一阴一阳相伍,以增强免疫功能,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如过了半个月急性期,则不必再用此法。在症状改善之后,除继续以祛风活血为主要治则外,应选用黄芪为主的补气药,以扶正固表,增强抵抗病毒再次入侵的能力。至于蜈蚣、全蝎,可以两药同用,亦可单用其一,研粉吞服,其效优于入煎,每天总量2克左右,即达到有效剂量。
狄案因急性期未能及时治疗,迁延日久不愈,久病致虚。除具有本病面瘫等特有症状外,还见面色少华,精神困惫,月经量少,舌淡,脉细等一派气血亏虚之象,故首选玉屏风散合当归、白芍等以补益气血,为治本之举;用牵正散、天麻钩藤饮加减,以祛风纠偏,乃治标之法。我认为:面神经麻痹久病正虚邪恋,非扶正无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则邪气难以蠲除;非祛邪无以疏通经络,理顺气血,则偏斜难以牵正。
总之,治疗面神经麻痹,必须抓住一个 风 字。通观全方,或用虫类药物以搜风;或用天麻、钩藤等以息风;或以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药,以冀血行则风自减。急慢性治疗方法同中有异,前者必兼清解病毒,而选用生地、仙灵脾于急性期,乃我的特殊经验,用之可以提高疗效。后者病延日久,气血亏虚,尤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缓以图功,难求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