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民国时期三大流行趋势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沦为旧友
源于民国时期三大流行趋势


现代旗袍的版权到底应该归满族人还是归汉族人呢?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我们认识的现代旗袍诞生之前讲起。



旗袍,看上去名字像极了“旗女之袍”的简称,但事实上,旗女的袍子充其量也只能算旗袍的舅舅。都说外甥像舅,这二者在开襟的设计等细节上长得的确有些相像,但他们在文化上的血缘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近。


旗袍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不像爱迪生发明灯泡,是由个人为中心创造出来的发明,旗袍是由民国时期的所有姑娘们集体创造出来的。


既然是民意的反映,那不如让我们先来看看清末民初的姑娘们都时兴穿什么,这里面一定能揪出几个旗袍的前身。


民初汉族女子上衣




那时候没有明星偶像或街拍达人的概念,于是妇女们争相模仿的对象便锁定在了当年一个很特殊的人群——女学生。

清朝的汉族姑娘在长上衣下面多搭配裙子,而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四五年的时候,却受西方时尚影响流行起了上衣下裤。

上身的褂子收着腰身,袖口和裤脚也都窄窄地贴着,唯独显眼的则是中间一个大高领,名曰“马鞍领”。高领的形状类似于我们现在熟悉的旗袍领子,只是领高更高,开口边缘的曲线更陡,领子两侧最高的地方甚至能掩住耳朵。

20世纪10年代末时,东洋留学生们从日本带回来一种学生装, 包括一件长而窄的上衣和一条长裙。这种“文明装”上衣一般为蓝色、灰色等素色,裙子也没有刺绣或镶边,以黑色为时尚,常配以齐眉的刘海和发髻或一头清爽的短发。这种装扮立刻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流行起来,后来引得未受过教育的传统妇女也争相模仿。

时尚总是需要变化的,到1920年之后,这“文明新装”逐渐穿腻了, 另一种上衣款式则流行了起来,名曰“上海装”。这二者总体来说区别不大,都是上身一件衣衫或短袄,下面配长裙或裤子。

以前衣领高,那现在怎么办?变矮呗!从高至耳畔降至四五分, 到最后开始流行二分高的“荳角领”,还不到一厘米高。与此同时, 以前衣袖都是以窄为美,现在不了,变成了只有宽阔的才是好的。袖子口有七八寸宽,换算过来是三十厘米左右,两只大袖子在身体两侧像翅膀一样奓起来,倒从视觉上让躯干本身看起来纤细了不少。当然这个款式也有自己专门的名字,人称“倒大袖”。

民国初期汉族女子的上衣和2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流行的旗袍在款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领口、开襟方式等,甚至早期的一片式旗袍也都借鉴了“倒大袖”的款式,可见民初的女子上衣还是对后来旗袍的产生影响深远。



民初汉族男子长袍


这民国时期的第二大流行趋势呢,则是男式的长衫。

什么?你说民国初期流行女扮男装?

没错,而且不仅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穿,而是放眼望去满大街的姑娘们都喜欢穿,最后逐渐演变成了自上海向全国发展的一股风潮。

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中写道:“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各不相犯,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 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虽然越来越多的姑娘们开始穿男式的袍子追求男女平等,不过身为女孩当然还是不会忘记爱美的天性,于是这男子的长袍穿着穿着也从“严冷方正”逐渐变幻出了百般花样。先是借鉴“倒大袖”的款式, 袖口和长衫下摆变得越来越宽阔,整体轮廓也呈现A字形,然后刺绣面料和镶滚也一一粉墨登场,将这“严冷”的形象软化了许多。但这时的长衫因为版型宽大而不修身,始终给人臃肿中性的形象,一度还因为穿上后体态臃肿而被称为“暖袍”。



旗袍马甲


1925年前后,举国上下的时髦女子间忽然就流行起了一种长马甲。这种长马甲并不是原创,最早是清朝的满族妇女在入秋天气渐凉时,为了保暖而添在袄子外面的外套。但时尚潮流总是周而复始、不断轮回的,在20年代中期汉族姑娘们突然稀罕起了这种长马甲,让其一时间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时尚单品,在老照片和月份挂历的美人图上随处可见。

如果说女子穿男式长袍是追求女权,但穿旗女的长马甲到底是什么心理呢?这次的原因和政治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和另一件在民国时期大受欢迎的潮品有关,这就是丝袜。

1913年《教育杂志》就提到说“近来有一种女子,举止佻达,长袜猩红, 胯不掩胫。”总而言之,这进口来的丝袜虽然样子时髦,可并没什么用武之地,穿出去也落不下好名声。姑娘们买了丝袜却穿不了,心里那叫一个痒痒。

幸运的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形式逐渐出现了转机,男式长衫的流行潜移默化地打破了“两截穿衣”的习俗,舆论也开始接纳一件式的穿衣方式。走在潮流最前端的一些姑娘们一见机会来了,说时迟那时快立刻复兴了另一种女式服装,这便是长马甲。

长马甲的长度被加长到了脚踝,代替了裙子。在穿着搭配上,姑娘们将长马甲穿在短衫上衣外面,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本应穿在下面的裤子偷偷换成了丝袜。

曾经姑娘们喜欢在短衫上衣上动脑筋,可现在流行起了长马甲之后,上衣能露在外面的部分便只剩下了两个袖管,再加上穿在马甲下面的裙子和裤子又都被清一色换成了丝袜,所有女子的注意力和创意都转移到了长马甲和两只袖子上。

长马甲下摆逐渐变宽,使服装的轮廓变成了A字形,而其面料和花色的变化也层出不穷。两只袖子在20世纪中后期变得越发宽阔,依旧借鉴了“倒大袖”的款式。不过为了增加透气性和舒适度,套在里面穿的袄子多用棉布和纱等轻薄的面料制成,袖口也借鉴了荷叶袖、泡泡袖等西洋的款式。

这新式的衣服冬天穿觉得挺好,但夏天到了之后姑娘们还是觉得热、臃肿。怎么办?继续在衣服上“偷工减料”嘛。于是脑子灵光的姑娘们便将本应穿在里面上衣的衣身裁了去,只剩下两个袖管,再将袖管和长马甲缝在一起。第一件一片式的“旗袍马甲”就这样诞生了。

那说了半天,以上我们提到的三种最流行的衣服到底哪个和后来的一片式旗袍的血缘最近呢?其实这个问题到今天为止并无定论,众说纷纭。

不过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考方式,将旗袍的产生理解为一个类似“化学反应”的过程。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化学实验”:在一个巨大的试管里面塞上剁碎的上海装、民国初期男子的长袍和旗袍马甲,放上少许爱在衣服上折腾的姑娘做催化剂,在动荡的环境下进行上一段时间的化学反应,然后砰地一下炸出了一件真正的一片式旗袍。

20世纪初的旗袍虽名为旗袍,可本质上来说则是“袍而不旗”。它既不姓满,也不姓汉,而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一种折射。




标签: # 旗袍 # 马甲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