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市场至上否定劳动大众的基本物质维持,却把资产阶级对物质的无限度追求享受视作永恒。而马克思哲学则天然的与劳动者联系在一起,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是其本性,消灭资本主义,消除精神与物质劳动分工的壁垒,实现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特里尔。马克思主义的建立,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创新;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对欧洲哲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把费尔巴哈唯物论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结合,形成真理-唯物辩证法,结合经济、社会学令人信服的阐述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如何改变现实;马克思代表着人类到了新阶段,他是世界历史的丰碑。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由此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社会的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在物质创造运动中,伴随人类意识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是人类意识与物质结合的反应,是人类的发展本质。历史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的过程。人类最根本的分工是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离,分工使得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人类物质创造能力与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异化原因。生产力是对内外界的意识,社会结构,传承积累的综合表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社会,意识并列为人类社会发展三元素。【《马恩选集》第一卷82-83页】
社会存在不单是遗留物质,还有传承意识。前人的遗传成为后人的发展环境,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环境。人类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特殊群体,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历史从人的依赖,物质依赖,到了人类全面发展的阶段。唯物辩证法:精神与物质的创造,与之相连的偶然性、差异性,对现实的否定。这是人类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发展的真理和同一。物质与意识的相互运动是人的本质。机械唯物论只看到了物质运动,把意识看做被动反应物,只能解释一般、同一、重复,无法解释差异、偶然、创造。一些人看到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历史,却忽略了与社会组织结构的联系与差异,更忽略了相应的意识发展,把人类理解为单一的物质生产运动物。新的时代,商品与资本把世界连成一体,意识也在全世界传播,意识与物质的相互运动冲破了国界。只以一国的物质传承为必要条件,没有看到新的发展变化,丢掉了唯物辩证法,丢掉了马克思的根本意识:解放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正义,比物质“规律”更重要的主观标准和真理。从劳动创造而来,马克思哲学天然的与劳动者联系在一起,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是其本性。人类获得精神与物质结合的自由,是马克思毕生的理想、道德、价值观。
马克思哲学不止是物质本源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意识作用论:意识与行动的双重否定;是人的物质与意识相互运动的存在论。马克思哲学启发了人类创造性思维与活动,列宁领导的俄国的十月革命,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都是这样的创造。尤其是毛泽东提倡的鞍钢宪法,不但是经济学更是哲学上的典范,指明了发展生产力的不同路径。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以破坏环境,压榨劳动者,迫使精神与物质劳动分离为代价。鞍钢宪法典型组织,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劳动者参与管理,管理者参加劳动,逐渐消除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壁垒,不但极大的提高生产力,更是劳动者解放、消灭分工根本、人类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康庄大路。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政治、文化意识三者的继续发展,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伟大创举。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市场至上否定劳动大众的基本物质维持,却把资产阶级对物质的无限度追求享受视作永恒。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痼疾,其意识形态的虚伪,与人类本质发展-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趋势背道而驰。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人类发展本质的急剧扭曲;凭借生产资料、伦理,资产阶级压缩劳动报酬,榨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帝国主义论》是列宁的创新意识,是《资本论》的后续篇章。其指出:金融创新是吸取劳动者鲜血的隐蔽手段,催生梦幻的鸦片,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后花朵。当金融垄断资本最后一跃没有实现预期交换价值,意味着经济危机和制度崩溃,金融垄断财团将开启战争,也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时机来临。
科学就其本质是经验论,新假说的建立淘汰了旧假说,过去的确凿事实与经验有了新的解释,其研究的范围是有限有形的物体之间的联系,求统一、同一。马克思哲学并不困窘于即成事实,而是人类意识与物质运动的前瞻意识,其研究以科学为基础,对无形的意识及其无限对象进行研究,存偶然、重差异。如何从社会事物中求是,体现了科学与哲学的区别,马克思哲学与机械唯物论的分野。马克思哲学超越了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他指明人类发展的趋势:物质与精神劳动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创建了最符合人类发展创造的思想体系:科学与哲学、主观与客观、确凿事实与人类价值观的恰当结合与平衡。
卡尔·马克思出身犹太富裕家庭,父亲为律师。23岁拿到博士学位,25岁娶了出身贵族家庭的燕妮,曾是《莱茵报》主编。为了追求社会正义,马克思被其祖国驱除,颠沛流离,不为西欧各国统治阶级收买。马克思早期生活优渥,而立之年后日渐窘迫,不时需要朋友接济。作为第一流英文的美国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人,谋生是为了研究,只要能糊口,他就会把精力投入到政治经济学,忘我的工作。最为穷困时,马克思写道,“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甚至不得不借钱安葬生病去世的女儿。才华横溢,放弃谋求富裕;生活贫困与广博深邃的思想迥然对照,意志坚强,情操高尚。消灭资本主义-精神与物质劳动分工的壁垒,实现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英国伦敦,疲惫的卡尔·马克思休息了。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还不到两分钟,家人和朋友再进去的时候,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为人类发展解谜者长眠了。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送葬队伍寥寥无几,他却留下浩瀚著作,其光耀如灯塔,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类意识指明了方向。
后记:德国小镇特里尔,用明末张岱《补孤山种梅叙》词句恰当:“盖闻地有高人,品格与山川并重;亭遗古迹,梅花与姓氏俱香。名流虽以代迁,胜事自须人补。”冥思苦想,无法比拟超越,录下作为补充。科学发展了,并非在所有领域今人胜前辈,就哲学而言尤其如此。以存在为例证,现代很多哲人依然对康德感兴趣。科学进步,无法消灭人类思维局限和迷茫,不代表人类思维同步前进,也许出现的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