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们喜欢听我讲庄子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森与雨露心
听说你们喜欢听我讲庄子

最近很忙,没时间照顾公众号。刚才回到酒店,打开瞅一眼,一哥们给留言,说想听他鹅聊庄子。鹅很高兴啊。

准确地说。是有点感动。

现在也没刷牙。一天连饭也没吃几嘴。没时间准备,就随便说几句吧。说《逍遥游》吧。是庄子的头一篇,也是我今天忽然有了新的感悟。

逍遥是庄子发明的境界。他创造这个词汇的时候,还带着些陌生感的意趣。今天就不一样了,逍遥已经变成习用的日常语汇。凡是有点为所欲为劲头的,都被我们称作逍遥。

作为境界的逍遥不是这个样子的。

既然叫境界,就说明是个能够长期停留的稳定状态。是你达到以后,能够长期浸入其中的。有钱可以为所欲为,这个不叫逍遥。一是钱总有不趁手的时候,即便你天生有个阔爹,一辈子不愁吃喝,那也是活在钱的定义之下。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有所待”。

你得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儿,条件儿没了,那你就瞎。那么这个时候的境界,就不能叫逍遥。

学过点儿马哲的人都听过一句话。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再有一句话。一切以外部条件为转移。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是活在一张网里的,社会关系、衣食住行……等等,等等。这些是人摆脱不了的,也常常会成为你痛苦的所在。你为什么会痛苦呢。是因为你意识到了外部条件对你的束缚,却又不能达生知命,只能活在这种痛苦当中。

李宗盛的歌词,说的几乎都是这里头的事儿。

卢梭意识到了这种辩证性,所以讲: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中。

人是不是生来就自由?话题过于深奥。动物一般的无意识,怕是不能称为自由。实际上,自由的生活是一种很高级的观念,是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实践并论证其合理性的。陈寅恪先生讲,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需要一番智识的磨炼才能达到的。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以追求自由为目的的修行。

庄子的《逍遥游》,探讨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通过智识的磨炼抵达自由”的可能性。

不过逍遥游一篇,更多讲的其实并非自由,而是不自由。小到蝼蚁,大到鲲鹏,无不是需要有所依赖。要等风,要等云,要受限于自身的技能……万物似乎只能生活在一个框定的区间内,在里面时刻和条件发生关系。

庄子发现了这种处境的普遍性,故而提出,鲲鹏家雀谁也不用笑话谁。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并不是嘲笑夏虫的狭隘,而只是在规定讨论场景的边际。既然对方是夏虫,你就应该去讨论别的,创造和夏虫开心讨论的场景,找你们的共通之处。如今却总被人拿来作为嗤笑人家的箴言。也不想想,倘若不可语冰的夏虫是值得嘲笑的,那些能活千年的大树,不也是要被能活万年的存在物嗤笑吗?

鄙视链,是不必要的。

逍遥是什么,很难讲。但只要执于鄙视链,人就一定不能逍遥。

受限于条件的生活也并非全是缺点。

庄子提到了另外一种状态,自适。就是找到那个让自己游刃有余的空间。在那个境界里,你可以更好地利用条件,而不是消极性地困于条件。甚至直到把条件给消化了,变成你生存的方式本身。

契诃夫写过一篇小说,《套中人》。说一个人害怕乱子,整天跟生活在套子里一样,隔绝变化,消极对待外部条件。这样的人,套子与他显然是不合体的。他只能生活在阉割里。而自适则是在自性和外部条件之间,找到结合点,给自己打造一个舒适的套子。庄子在书里用很多篇幅讲述后者,“无所用之用”者类也是如此。但这些是逍遥吗?并不是,仍旧是自适。

逍遥是把自己融化在蓝天里。庄子只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把自己彻底融化了,消解了,进入无我之境,这便是逍遥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就好在人和自然同步了。一切的发生都像是自然的运行。

逍遥的大厦里,能够长时期地住人吗?


更多文章阅读:

此时无声胜有声

壮士陶渊明

标签: # 逍遥 # 庄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