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为奴,一边求解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浮生若梦
一边为奴,一边求解


作者:群若(爸妈内参主笔)



闺蜜最近被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快气炸了。


两夫妻做国际贸易,出美国七天,期间孩子作业基本胡乱潦草交差,完全不肯用心做,更是丢三落四,总是弄错要带的课本。


老人在旁一催,小朋友云淡风轻地说:“以前作业都是爸爸妈妈陪同做的,书包这些都是他们整理的,我一个人怎么做呀?”


隔着遥远的电话线,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欲哭无泪间反省,才意识到这些年对孩子过度溺爱,每次对孩子的要求总是禁不住一再地妥协:


作业陪着做,有时候来不及帮着抄;


每天,孩子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


孩子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


当班级微信群里每次红点闪动,稍微不留神就担心错过了一个亿一样;


老师需要孩子完成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操劳着。

 

直接包办代劳的后果是导致孩子的意识产生了偏差,把作业学习这些直接和大人绑在了一块。

 

其实这种殊途同归的事件新闻上也到处可见:


开学初期,半数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面对着虾却傻眼了,有人拿起来闻一闻,有人拿起来舔一舔,然后忍痛割爱,望虾兴叹。


老师问清原因后才仰天长叹:原来是不!会!剥!虾!


还有之前一盘番茄炒鸡蛋搅的火热,留学生凌晨四点还要为了一盘最基础的炒菜拨打双亲的电话,导致“眼泪与质疑齐飞”的讨论刷屏。


也有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孩子一个暑假班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舍得买。


自己甘愿为孩子付出所有,只能写文控诉悲情:《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热气腾腾的好日子,从来不是光靠付出来获得的。


这些看着温情款款的故事,廉价的感动后都是冰冷的现实:无限付出的父母,无限索取的孩子。


父母过度的溺爱包办最终可能会导向一场不得善终的亲子困局:


这是对孩子成长中自我功能的剥夺,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在日渐习惯中疏忽了自己的责任。


总之,每一个依赖性过重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溺爱型的父母。


全民热议谈笑间,父母更应该反省的是要如何纠正溺爱,改变为奴般的教养模式。





有次幼儿园春游,其实就是在附近的公园,老师规定家长只要送到门口即可自行离去。


可是有位妈妈和婆婆一起就是在门边停留很久,一个手里拿着牛奶和面包,一口一口喂着孩子吃;一个提着大包小包,掏出纸巾,帮他搽去唇边的残渍。


期间,孩子的鞋带松了,一句吆喝,妈妈赶紧俯下身帮他系上。


进场时间到了,其他家长都陆续返回了,这位妈妈还是很不放心,最后和婆婆悄悄商量,由婆婆进去护驾游园。老师在一旁也是很无奈。


中国的家庭时常是这样几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小太上皇转动,这种典型画面,屡见不鲜。


吃饭孩子自己不会吃么?纸巾自己不会搽嘴吗?鞋带自己不会系吗?


被众星拱月般环绕着长大的太上皇们,长大了有可能会如何呢?


隔壁小林的妈妈,这么多年来一直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儿子身上,倾齐所有地付出。虽然家境不富,但他妈妈还是把多年的收入全部用来给小林学习开支花销。

 

就是我们时常看到的熟悉场景:

 

上班再辛苦,回到家也是各种忙碌,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帮孩子整理各种杂物,孩子懒散,一切随他意,他不闹就好。

 

哪怕经济不宽裕,自己勤俭节约常年素衣素菜,孩子各种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各种玩具,零食,学习培训,夏令营等等,他开心就好。

 

砸锅卖铁出钱出力找关系,也领着孩子挤进好点的学校,他肯去就好。

 

日常相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深爱无可质疑。


小林太小的时候,她担心孩子无法完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于是帮他做了很多孩子本应该做的事情。


想着等到幼儿园会好点,后来幻想着小学会好点,然后一拖又拖,光阴飞逝,孩子已成大人,独立的能力却始终停留在孩童时代。


等到小林勉强读完大学,工作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时常做一段时间就各种事,要么太累要么太难,总是坚持不住。


最近他妈妈绞尽脑汁帮他找了个公安局做临时工,已经是第N份工作了,小林还是毫无热情,甚至还被单位发出警告。

 

已经毕业两年,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打游戏,完全没自理能力,也从不担心工作,问他被劝退后怎么办,他就意兴阑珊地来句:在家喽。

 

看到他的一些同学工作蓬勃发展,生活态度热情向上,他妈妈对比着小林颓废不堪的样子担忧不已。

 

自己在日渐老去,以后可如何办?明明无法养他一生,却为什么从小做孩子的奴仆娇惯他多年?

 

如今小林已经成了他妈妈无从摆脱的心结。

 

这是谁惹的祸?


表面上,妈妈付出很多,爱有多温暖,可是就是这种过度地无限满足的爱,其实也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对于未来的选择权。


延缓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导致成年后还无法承担起自己这个阶段的人生责任,完全想着依赖父母。

 

这个向着家人肆无忌弹索取啃老的果,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迹可循的因。

 

它的根源在于父母从小的溺爱,在于父母心甘情愿为奴的教养方式。


 

 

绘本剧《一直爱你,永远爱你》讲诉了长尾巴和小尾巴的故事。


长尾巴知道自己的宝贝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它总是不断地在行动上给小尾巴鼓励、引导和希望,给他爱也给他成长的启迪。


当小尾巴每次有挫败感说自己追不上妈妈的时候,长尾巴总是说:


“不会永远这样的呢,总有一天,你也会跑得比妈妈还快。”


长尾巴总是在实际行动上鼓励小尾巴继续,然后两只老鼠快乐地比赛,草地上,田野间,树林里都留下了它们欢快的脚步。


可是,有些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朋友吐槽自己一年级的女儿甚至刷牙的时候自己都不肯挤牙膏,因为小时候当孩子尝试挤牙膏好奇好玩的时候,朋友总是担心挤出来,直接帮孩子挤好了。


当孩子曾经帮忙扫地的时候,朋友说:你别帮倒忙了,把家里弄的更乱了。


当孩子挑战小区的运动建材的时候,朋友总在一旁焦虑地大呼小叫:小心,摔倒就危险了,别玩了。


当孩子整理玩具的时候,朋友说:你弄错拉,这样到时候怎么找得到想要的。


担忧孩子过度,又怕惹出麻烦,三三两两就帮孩子弄好了。


以致现在孩子在家里俨然太上皇性格肆意勇猛,到了学校却柔顺如小绵羊,带着年纪不符合的懦弱,很多事都不敢尝试不敢开口。


有时候因为课间休息没有安排好时间先去上厕所,几次上课实在急都憋着尿熬着,苦不堪言。


如今朋友只有重新开始求助学习矫正。


上个阶段本该完成的任务在这个阶段耗尽心力弥补,虽然难度加大,但是好在,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那么在意识到溺爱的严重后果后,她应该怎么纠正呢?


1.设定不可让步的底线。


家长要尊重孩子,以平和的方式和孩子解释清楚原因,然后制定合理的规则。


譬如作业,整理,按时睡觉,吃饭不挑食,玩具不乱买,有些想要的不能依靠哭闹轻易满足等,都是孩子个体的任务,家长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不能包办妥协。


初期以为正面强化为主,让孩子逐步适应。当规则被内化成自然的时候,惊喜会陆续发生。


2.重建亲密关系


被溺爱过度的孩子通常有些已经养成了在家叛逆的个性特征,一味的指责与失望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家长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溺爱是一种变相的控制,更要从自我成长做起,改进自己,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在感受,重新修复彼此的关系。


当情感得以顺畅流动的时候,教育就轻松自如。


3. 重视孩子的独立需求


日常生活中停止以孩子为中心的模式,在安全的前提下,聆听孩子的独立需求,家长学会放手。


引导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少一点担忧,多一点鼓励,让孩子慢慢体验到被接纳的积极反馈,相信孩子可以从小事情开始逐步地找回信心。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独立的时候,勇气会伴随而来。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为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最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我们早知,总有一天,我们终要要目送着他们离开我们的视线,不必追,也无法追,陪得了一时,也伴不了一生。


想拥有孩子,也更想孩子拥有全世界。


那么早点学会放手,学会得体的退出,让他们学会独立,投身现实的洪流里成长,去拥抱这个辽阔世界的残酷与温柔。


当我们垂垂老去,也惟有在爱而不溺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懂得不辜负这世间来自父母的浩瀚深情。



标签: # 孩子 # 妈妈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