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的“上火”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上火,脸上起痘,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别看病不大,但这把“火”在身体里烧着,还真挺难受。因此,市场上各种打着“去火”概念的食品也应运而生。
然而,“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的名词术语中,都没有‘上火’的概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张国玺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西医把所谓上火的症状,看作炎症反应;而中医则认为,它们与人体不同脏腑的“火热之邪”有关。
上火的原因非常复杂
张国玺说,比如眼睛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西医认为多与病菌或病毒感染有关,所以治疗上要用抗生素;而口舌生疮则可能与维生素B2缺乏有关,应该补维生素。中医的火则有好坏两种,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表示,对人有用的叫“少(shao)火”,俗语常说的“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就是这种火,它体现了人体新陈代谢的力量;对人有害的叫“壮火”,也就是病理之火,会消耗人体的能量,使人生病。人们平时说的“上火”多指后者,大概分为七种类型。
生气容易上肝火
肝火产生的原因主要在情志。上了肝火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压不住火、老想生气。对于这种人,老百姓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叫“肝火旺”。有调查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上火,尤其是老年女性,上火后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这和女性心思细腻、敏感,一旦愿望达不到,往往闷闷不乐有关。此外,外感火热之邪,也容易上肝火。比如春天,风热之邪容易侵犯肝脏,导致上火;夏天和冬天则分别有暑热和寒邪侵犯。
上火的症状非常多,怎么判断哪种症状属于什么火呢?张国玺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一般来说,目赤肿痛是肝火。具体来讲,肝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由情绪引起的,一般偏虚火,主要症状是:舌苔少而红、头晕耳鸣,嗓子干却不太想喝水。实火的表现则是: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总想喝水。
要想泻火,就要先根据症状,判断自己是上了哪种肝火。实火的上火时间比较长,要泻火,先得清肝,可以用决明子、麦冬泡水,或者去药店买点龙胆泻肝汤。虚火的上火时间比较短,可以吃甲鱼,边滋阴边降火。
夏天容易上胃火
胃火属于脏腑之火中唯一的腑火,主要由三个原因导致:一是肝火犯胃。由情绪引起的火,容易造成肝胃不和,所以很多人一生气就胃疼。二是热邪犯胃。热得过度称为“邪”,这种上火在夏天,尤其是桑拿天更容易犯。三是吃得过于辛辣、湿热。像羊肉、狗肉等大鱼大肉吃多了就会产生湿热。
对胃火的判断,主要是牙龈肿痛
此外,有了胃火,人反而吃得更多。《黄帝内经》里有句话:“热能消谷”,也就是说有胃火,人会老觉得饿。胃脘疼也是上胃火的一个重要症状,而且不能用手按,越按越疼。胃火中的实火让人舌苔黄,有口臭,口干、想喝冷水,牙龈肿痛,大便干燥,尿黄;虚火舌苔比较少,也是口干,却不想多喝水,脉细而无力。去实火可以吃点黄连、栀子、木瓜;去虚火则可以吃点生地和知母。尤其要注意的是,越瘦的人,越容易上胃火。中医里讲,“瘦人多火”,所以人越瘦,平时越要少吃辣的,避开胃火。
补多了容易上心火
中医讲究喜怒伤心,“范进中举”就是个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反之,忧愁思虑、激烈的情绪刺激,也可能引发心火。此外,天气炎热和过食辛热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容易上心火。还有人鹿茸、人参等温热的补品吃得过多,都会导致心火。
判断心火的标志是口舌生疮
实火的突出表现是面色发红,老是觉得身上发热。另外,人还容易心烦,失眠,口渴,口舌溃烂,舌尖发红,舌苔发黄。平时可以吃点芦根和带芯的莲子,清心泻火。由阴虚导致的心火旺,症状则有所不同,主要是心悸、感觉心跳得很不舒服,平时会有盗汗,颧骨发红,舌红少津。最好用金银花泡点水喝,或者去药店买“补心安神丸”,通过滋阴安神来去火。
咳声大一般是肺火
中医把肺火也叫肺热,淋雨或受风寒最容易上这种火。体质越好、阳气越盛的人,感染风寒后,越容易淤结在体内,导致上火。
咽喉肿痛,一般是肺火
上了肺火后,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咳嗽,而且声音洪亮。实火的人往往气喘,呼吸声很粗,吐的痰又稠又黄;虚火的人痰比较少,但痰中可能带血丝,而且声音嘶哑,有盗汗,人也会越来越瘦。症状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上实火可以多吃点苦瓜,或者用薄荷、菊花泡水喝,这些食物都能起到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上虚火则可用百合、梨、冰糖炖水,用来滋阴、润肺、降火。
所有肾火都是虚火
肾火一般都是由肾阴虚引起的,所以没有实火,全部为虚火。主要表现是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脱发,腰酸疼,咽干口燥,男性容易遗精,女性火大了则有可能导致闭经。要想降肾火,最好先滋阴补肾,平常可以吃点甲鱼、牡蛎,或者用太子参进补,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五种火之外,专家指出,人体内还有脾火和小肠火,前者主要让胃火代替了,后者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涩、痛,不过这两种都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