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犯了所有能犯的错误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我找回了孤
李自成犯了所有能犯的错误

山海关战役,是改变命运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在山海关战役之前,关内的崇祯和李自成胜负已分,崇祯皇帝上吊自尽,而李自成则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而山海关战役之后,清朝入主中原,李自成则成了输家,而中华大地也衣冠沦丧。而这场战役的主角,除了李自成,吴三桂则更为人熟悉。


吴三桂本不该出现在山海关



吴三桂其人,相信不用介绍,他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让清朝得以入主两百多年。但是,其实吴三桂在那个时候根本不应该出现在山海关,因为他不是山海关总兵,而是辽东总兵。吴三桂从1639年起任辽东总兵,驻宁远城,吴时年27岁,年轻有为,深得崇祯的器重。但是当时明朝已经江河日下,在清朝和农民军的双重打击之下,大明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辽东多次用兵失败,仅剩宁远等几座孤城,所以吴三桂也在为自己留后路,他的舅舅祖大寿已经降清,成了吴三桂与清廷之间的联络人,但是吴三桂也并未明确投降。


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大顺取代了大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原本明朝的臣子们纷纷向新主子投诚,打算改头换面成为大顺的重臣。

 

吴三桂也并不例外,他起初对于归顺李自成并无反感。1644年三月初,身在关外的吴三桂接崇祯旨意率军回关内勤王。但是吴三桂还没到北京,北京城就已破。由于之前已经有很多明朝旧臣成了大顺朝的新贵,所以吴三桂对于归降李自成觉得顺理成章。据《辛巳丛编》记载,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在行军途中曾经张贴布告:“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无疑,“新主”指的就是李自成,由此可见在此时吴三桂是准备归顺李自成的。

 

三月二十六日左右,本已打算回京归降大顺朝的吴三桂部行军到了河北玉田县附近,就在这一天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紧急率部掉头转向山海关,攻击了李自成任命的山海关总兵唐通部,从背后攻下山海关,并在不久之后邀清兵入关,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了呢?

 

关于原因历史上有很多猜测,最有名的当属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有人认为是因为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已经受到大顺政权“追赃助饷”的影响,身陷囹圄。前一个原因比较具有浪漫色彩,但是除了这个传说之外没有史料表明吴三桂如此痴情,会为了一个女人不惜身前身后名。而后一个原因也略显牵强,毕竟这个消息经不起推敲,此事关乎吴三桂的身家性命和数万大军的最终归宿,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高度,只要确认一下,这个误会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当然,追赃助饷对于吴三桂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他看得更远。追赃助饷针对的是旧明朝的贪官污吏,看起来很解恨,但是对于李自成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此时他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在进入北京城之前他是旧秩序的挑战者,以官绅阶级作为打击对象无可厚非,但是在进入北京城之后,李自成应该及时转变为新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保护官绅的利益,这样才能更多地团结官绅阶层,这其中自然包括吴三桂。

 

李自成的大顺朝建立之后,对于明朝官员只吸收了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起用之前并未出仕的举人,那些未能进入到新体系的明朝官员们则成了“追赃助饷”的对象。吴三桂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担忧才选择了放弃之前归顺的念头,虽然吴三桂手握五万关宁铁骑,但是在关内,李自成有数十万人马,仅北京一地就有十万人马,解除吴三桂的兵权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吴三桂选择返回山海关,占据了山海关,此时的吴三桂位于大顺和清朝之间,虽然凶险,但是却也蕴藏着机会,毕竟他手中的筹码足够重要。面对吴三桂的降而复反,李自成仍然对和平解决“吴三桂事件”报着极大的希望,于是他命在京城的吴三桂父亲吴襄修书一封,劝吴三桂投降大顺,共图大业。但是吴三桂似乎铁了心要与李自成对抗到底,甚至修书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


2

李自成本该早三天到山海关



 

看来只能通过武力手段解决此事了,于是大顺皇帝李自成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御驾亲征。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率领大军带着吴襄和崇祯的三个儿子,向山海关进发。岂料,途中中了吴三桂的缓兵之计,原本五日即可走完的路程硬是走了八天才到山海关下。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到达山海关,休整一夜。第二天一早,大顺军开始攻击山海关,山海关战役正式打响。看看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大概十万人,而吴三桂所依仗的则是关宁铁骑,数量大概在五万人左右,有些人可能认为吴三桂并非没有胜算,毕竟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是明朝最后的精锐部队,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李自成率领的这支部队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更加关键的是大顺军正处在上升阶段,精气神不是吴三桂的刚刚丢了首都、死了皇帝的明朝官军所能比的。

 

李自成用大部分军队与吴军在关内交战,另外派出部分主力迂回到关外,内外夹击进攻山海关。经过一天的激战,吴三桂的军队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其中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李自成投降,吴三桂眼见不支,只得率领部分兵马冲到关外,去邀清军参战。


此时,驻扎在关外威远台的清军刚刚于二十一日晚上抵达山海关外,可谓来得刚刚是时候,虽然吴三桂早就与多尔衮取得联系,希望多尔衮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但是谨慎的多尔衮担心吴三桂和李自成联合起来打自己一个埋伏,毕竟自己率领的是清朝所有的兵力(满洲所有十到七十岁的男丁全在军中,大概七八万人),如有不慎整个部族将万劫不复,所以多尔衮在二十一日晚并没有加入战局,而是在关外观望,直到确认了吴三桂真的是铁了心要与李自成决裂,才决定答应吴三桂所请,联合对付李自成。


于是,吴三桂和清军入关布阵,与大顺军重新对阵,此时大顺军经过一昼夜的战斗,胜利几乎到手了,这时候突然冲出一支以逸待劳、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对大顺军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极大的冲击,于是大顺军渐渐地乱了阵脚,最终不敌吴清联军,李自成见状立即命令撤退。

 

山海关大战以李自成的大败收场,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多尔衮的清军,不仅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大顺军的有生力量,还顺利地从山海关进入了关内,实现了逐鹿中原的初步目标,可以说,没有山海关战役,就没有日后统一中国的清朝。

 

如果李自成能够早到三天,就能在清军赶到之前解决掉吴三桂,重新占领山海关,那么清军也将无缘进关,而且,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清军原本不应该出现在山海关,而且本可以不与李自成为敌。


3

多尔衮的目的地本不是山海关


 

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逝,在多方势力的妥协下,顺治登上了皇位,而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手中。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朝。得知消息的多尔衮派人经蒙古与大顺军联系,书信内容如下: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多尔衮邀约李自成一起共取中原,但是这封信件并没有引起李自成的重视,毕竟此时李自成的形势是要强于多尔衮的。1644年正月,李自成已经率领大顺军主力东征北京,一路势如破竹,北京城已经是囊中之物。而多尔衮虽然有八旗雄兵,但是受到山海关和长城防线的阻挡,并不能顺利入关。所以此时,李自成是不可能接受多尔衮平分天下的建议的,能取得整个天下为什么还要跟你平分?

 

但是,多尔衮并没有因此气馁,与李自成相约共取天下不成,那只能靠自己了。四月初北京城破的消息传到清廷,于是多尔衮决定孤注一掷、集全国之力入关与李自成争天下。

 

据史料记载,四月初九日,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多尔衮已经打定主意,想趁大顺军尚未在北京地区站稳脚跟之际,集全国之力与大顺军决一雌雄,逐鹿中原。

 

然而山海关是拦在多尔衮面前的一道屏障,此前清军也曾多次入关侵扰内地,但是都是通过龙井关、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其他关口入关,在1644年之前从未从攻破山海关。所以,这一次多尔衮依然没有选择从山海关入关,而是根据洪承畴的建议,准备从蓟州、密云一带破坏边墙而入关,可见,山海关并不是清军的最初目标。

 

那为什么最终清军会最终出现在山海关,并且趁吴三桂军与李自成激战正酣时发动突然袭击呢?

 

吴三桂占领山海关之后,已经与李自成彻底决裂了,但是以他的兵力并不能抵挡大顺军,而且也没有粮饷来源,所以投降清朝成了他的唯一选择。于是,吴三桂派出使者、携带信件与清朝联系,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的使者遇到了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得知吴三桂占领山海关并愿意投降清朝的消息后,多尔衮命令军队改变行军方向,向山海关进发。


当清军赶到山海关时,正赶上吴三桂部与李自成亲率的大顺军在山海关一片石激战,待双方激战正酣时,多尔衮率领八旗军队加入战局,猝不及防的大顺军崩溃,被吴清联军击败,狼狈逃回了北京。

 

李自成原本可以有很多机会避免这次战斗,如果他早点赶到山海关,那么就不会遇到和吴三桂联合的清军;如果他能够妥善处理吴三桂,不让其降而复反,那么根本就不需要这一场战争;抑或,他早日与多尔衮联合,采取与清朝“结盟”的方式,也可保关内平安。但是,李自成犯了所有的错误,最终导致了在山海关的惨败,而中国历史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顾诚《南明史》


 

 
标签: # 山海关 # 大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