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自卑越失败,越失败越自卑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我找回了孤
为什么你越自卑越失败,越失败越自卑

如果你将自己锁起来,谁也帮不了你,只有将自己的心锁打开,才能看见阳光。


作者:霖筱筱(富书签约作者)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动画短片,名字叫《心锁》。


一开始,有一个女孩,不管在做什么,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否定她。


“你做的还不够。”


“你准备的还不够。”


“根本没有人在意你。”


她每日每夜都被这些声音折磨着,慢慢的,也跟着这些声音一起否定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也不想做。 

 

在心理学上,动画里的女孩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这样定义自卑感: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暂时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他倾向于认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也就是说,自卑实际上是对个人缺陷或者能力不足的一种放大,进而形成思维惯性。


这种惯性就像锁链一样,封闭住生活的每一扇可能打开的门,将人紧紧包裹在狭隘的人际关系和糟糕的情绪体验中。


自卑,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天敌。

 





动画中的女孩,有一天晚上梦到了儿时的自己。


那时的她正兴奋地用笔勾勒出美丽的线条。


其实儿时的自己象征的是女孩心目中理想的样子,换句话说,其实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可是当儿时的她将画笔递给女孩时,女孩本能地退缩了。


多年的暗示,已经让女孩失去了面对自我的勇气。


“你根本没有才华”,这是禁锢女孩思想的牢笼。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否定:


“你不够好。”


“你不行。”


“你是个失败者。”


可是,重要的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是你接纳这些看法的方式。




如果你一切的价值判断都来自别人的观点,那么每接受一次否定,就等于加上一个枷锁。久而久之,自己就被压得透不过气了。


有的人,表面上很正常,其实在内心常常将自己锁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别人进不来,自己也走不出去。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在不断的重复行为中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类似现象,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不会选择尝试或改变,而是任其发展。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比如,一个学生,如果每次英语考试都不及格,就可能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不管怎么努力,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学好英语。


陷入这种情绪中的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总是瞧不起自己。


一旦被自卑压制着,个人才能就得不到正常发挥,当然也就很难取得成绩。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关系链:越自卑越失败,越失败越自卑。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曾经的高中好友小琦。


小琦从初中开始发胖,到高中她被迫开始减肥。


那会没有健身房,也没有发达的网络给她搜索健康的减肥方案,她只能试着节食、跑步、跳操。


没有科学方法,加上她本人的毅力不足,不出意外,她的尝试都失败了。


其实减肥失败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小琦放大了这种后果,她总觉得肥胖的身体是一种错误,而他人会因为这个错误可以疏远她,取笑她。


当别人半开玩笑地说:“别节食了,你忍不住的”、“别跑了,不会瘦的”之类的话时,就极端地刺激了她敏感的神经。


时间长了之后,她就给自己下了个定义:“我这种人,是不可能减肥成功的。”


这个声音一直围绕她,每次想减肥的时候,它就跑出来,打败了想减肥的声音。


于是,至今她也没瘦下来,哪怕后来请了私教,也有专门的减脂餐,也一直未成功。


更严重的是,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以后,因为身材和心理上的不自信,她找工作受挫,相亲也不成功。


渐渐地,和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连聚会也不参加了。

 

武志红老师在《奇葩说》里说:


其实生命力只有一种,当这个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当这个活力没有被看见,它就变成了黑色的生命力。不被看见的、黑色的生命力,折射出来的就是无尽的黑洞,世界是黑色的,情绪也是黑色的。说到底,就是感受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封闭自己、怀疑自己,从而看不见生命力,产生无限的自卑感。

 





每次见到听到这样的例子,总让我很唏嘘。


其实,自卑是可以克服的。


阿德勒在书中说,可以通过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来超越自卑。


首先,建立基础性的自信心


自信心往往是我们最缺乏的,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幻想一步登天。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先建立基础性的自信,事情就非常简单。


比如,准备一本笔记本,每天写成功日记。记录自己一天中取得的成就,无关大小,洗碗洗衣服、帮同事拿快递等等,都可以归纳为成功的事件,当你发现,原来每天都有做成功的事情时,基本的自信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其次,正视自身价值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过于重视别人的评价,进而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造成焦虑感。


正视自己的价值只需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将评价标准回归到自身。


你自身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


第二,确立界限感。


假如你的价值体现在家庭中,那就不要在乎别人在职场上对你否定,只要是能体现了你自身价值的地方,就是你的归属。


第三,不喜不悲。


没有达到理想成绩时,保持继续奋进的姿态,取得成绩后,不向外界过分炫耀。

 

最后,走出舒适区


克服自卑的终极行动,是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人只有在接触了外界事物的时候,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改掉自己的不足。


没钱我们就努力的赚钱,考不好我们就加倍用功,太胖我们就减肥,穿衣不好看就学如何穿搭。


总之,突破了才能成功。


更加重要的是,尝试更多挑战,见到更宽广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狭隘的眼见和陈腐的思维,达到人生更好的境界,就像电影《一代宗师》里说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说:


人的所有行为、感情和举止,甚至才能,与其自我意向是一致的。


只要你不给自己设限,将“我能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暗示渗透到自己的人生,便会有无限的自信,当你有了能力,有了自我认同,就没时间去自卑了。


动画里的女孩,最终在镜子里看到了满身枷锁、自卑又可怜的自己,心痛到了极点,哭到崩溃。


突然,记忆里那个充满活力的自己被唤醒了。


原来,是因为自己的软弱和自卑,才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黑暗。


黑暗世界是无助的,要想走出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这时,她仿佛听到有个声音在说:“扔掉这一堆自卑的枷锁,重新找回自信的自己。”


与自卑对立的,是自信,虽然已经伤痕累累,但只需一句“你已经很棒了”来肯定自己,便可以战胜自卑。


第二天,女孩被温暖的阳光叫醒。


这一次,她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说“你不行”,而是推开窗户,迎接新的一天,告诉自己:“你能做到的!”

 


人生即是如此,自卑的人,看到的世界是黑暗的,自信的人,看到的世界,则是充满阳光的。


如果你将自己锁起来,谁也帮不了你,只有将自己的心锁打开,才能看见阳光。


作者简介:霖筱筱,富书签约作者,亲子咨询师,85后两宝辣妈,战胜抑郁后重归生活,一边创业一边写作,一边带娃一边旅游,生活可以有诗,也有远方。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标签: # 自卑 # 自己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