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会,没想好,再说吧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早茶月光
等一会,没想好,再说吧

要么就是当遇到了棘手的难题,因为觉得太麻烦或者太难下手了,所以最后选择了抛诸脑后,无限地拖延。


其实,这种“拖延”心理并不会让你事情变得简单,只有当机立断马上执行,事情才能一步步迎刃而解。

——要戒掉“等一下”的梳子

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初中时候,班里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两人成绩都很普通。


男孩毕业后在家里的安排下直接去韩国上学。被问到到那边学业如何打算,他把家人安排的流程表倒背如流:


上预科班,先把韩语尽快彻底学好,就考个好学校,具体目标还没想好。


那女孩在国内考上了一个普通高中,后来考上了更普通的大学。


她平时没什么其他追求,但就是喜欢韩剧和明星。所以下定决心自学韩语,一句一句模仿演员的发音。吃饭、坐车都在看剧,顺便琢磨其中的语法。


凭着对爱好的强大执行力,很快成了韩翻圈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业余时间接的工作,就能养活自己。到了大三,她已经能出席大型颁奖礼,站在偶像旁边做翻译。



那个男生虽然在韩国待了很多年,但周围环境大多都是华人,自己也没什么学习的动力。


和同龄人相比,他的年纪小了整整两届。回国聚会,同班同学大学快毕业了,都在讨论找工作让人焦虑到头秃,只有他满脸平静:再说吧,没想好,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众人起哄他和那女孩比试比试,男生说了几句就没法继续淡定了,因为他发现,自己的韩语还不如这个从没去过韩国的女孩。


总想着“彻底学好”,却被没做到的“尽快”二字拖了后腿;


念叨着尽快,行动却总是“等一会”。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遇事的第一反应,从来都是借口再拖一会。


两个执行力不同的人,起点同样不够完美,到终点的姿态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01

执行力强的人

总能跑在时间前面


朗费罗说:“头脑中想着行动,而不是信条,将有助于满足我们最大的需要。”


执行力的第一要义,是快,且高效。


纪录片《二十二》是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投资方张香永在接受采访时说,《二十二》是他为数不多的纪录片投资,当时没想着挣钱。


“这是一部与时间赛跑的片子,遇上了,就不能错过,就得去做。”


在《二十二》上映时,片中出现的22位老人,已有14位离世,其中,黄有良老人于影片上映前两日去世。



说得再多、再漂亮,都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及时行动来得靠谱。


世界上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做事的方法可以挑选。


执行力的强弱,可以最大程度上体现一个人做事的思考全面程度,点到为止和尽力而为,只是一个念头上的差别,拉大的却是能力上的差距。


作家Bruder Christiansen在《差别》里讲了一个故事,两个年轻人到一家店铺工作,Arnold几次提薪,Bruno却分文未涨。


Bruno觉得不公平,向老板抱怨,于是老板让他到集市上,看一下土豆的行情。


他回来说,只有一个农民在卖。老板问多少。Bruno又跑到集市上,回来说一共四十袋。价格多少?他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


老板又叫来Arnold,让他也到集市上看看。


Arnold回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一共四十袋。”接着,他介绍了土豆的价钱、土豆的质量,并把农民也带回来了。

 

老板转向Bruno:“现在,你知道为什么Arnold的薪水比你高吗?”



陈安之说:“成功者不是比你聪明,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大的行动。”


执行力强的人习惯想到就做,而且做事的时候有思考,在最短时间内做到尽可能全面。


人与人的差距,就在做事的速度中拉开,也体现着思考效率与深度的差距。


 

02

不一定是能力出了问题

而是借口茫然放任自己


明知上课就要迟到,一想今天还要测试,就像“鬼压床”一样黏在床上。


明知Deadline就要逼近,还一边安慰自己“能行”,一遍焦虑地刷朋友圈。


明知过两天就要见客户,但想起老板那张易怒而暴躁的脸,还是一转身沉浸在游戏中。



就这样,马上开始者越来越勤快,拒绝行动者越来越懒。


执行力强大与否,并不在于目标的长远和完美,而是在于执行小目标的效率。


不管目标多远,方向是否完美,放手去做,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调整方向,才是执行力的要义。


职业游泳运动员Florence Chadwick是美国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1952年,她决定再次挑战自己,从加利福尼亚海岸游到加州海岸。


那天早上,海上突然起了大雾,游了15个小时后,Chadwick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麻,尽管随行的妈妈和教练都对她说,马上就能到了,她还是发出了求救信号。


Chadwick上船后才知道,自己离终点只有800多米。


Chadwick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两个月后,Chadwick 再次尝试同样的路线。她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但这次,Chadwick 告诉自己说,“冲过大雾就会是陆地”。


她成功了,用时甚至打败了男子的世界纪录。


理想是激发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人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最早的时机,即刻行动。


太多人的所谓迷茫,只是惰性的另一种体现。


生活中大多选择都不可能让人第一时间看清方向,但至少只有上路了,才能知道方向是什么。


和很多人一样,Tim Urban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他在写毕业论文时,原本安排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


但几个月过去了,Tim的论文却一点没动,于是他将第一阶段的任务累加在了后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依然没有开始写,时间从两个月变为一个月、再到两星期、最后离截止日期只剩三天。


此时Tim仍然一个字没写,他只能选择熬夜整整两晚,拼命写完90页。



通过反思自己,Tim发现,所有人的脑中都有一个理性决策者,但拖延者大脑里多了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


理性决策者让人超越欢愉,去做最值得做的事,而猴子只喜欢简单快乐。


每当理性决策者想要做一些实际的事时,如果猴子不想做,就会掌控方向盘,直到耗尽时间。


然而,在不该休闲的时候休闲,不仅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人恐惧、焦虑和自我怨恨。



Stephen Guise提出了与经济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法则”(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相似的“热情递减法则”。


当一个行为成为一个习惯时,你会变得没有刚开始那么情绪高涨,甚至开始感觉乏味无趣,最终完全丧失动力。


人们习惯在困难时放弃,就会形成一种定势,以后的执行也会受到影响。


最终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03

内驱力决定人的高度

行动才有价值


和行动力同等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自己推动自己的力量。


毕淑敏35岁时考上了夜大,她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穿过五条街道去上课。


有一天晚上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冲进了雨里。


结果到学校后,守门大爷说,全校3000个师生只有她一个人来了。毕淑敏苦笑,只有我最傻。


但守门大爷说:“不是你傻,而是你有胆识不怕吃苦,以后肯定是一个有出息的人。风雨是一个筛子,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完成一件有挑战的任务,怎么可能没有困难?”



在客观环境给人松懈的理由时,牢记目标与本职,坚持努力,并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就是内驱力。


内驱力是执行力的基础。


只有让内部推动自己的力量大于外界压力时,一个人才有进步的可能。


很多人看过《穿普拉达的女王》,主人公Andrea是个职场菜鸟,不仅对时尚行业感到轻蔑,办事效率也一塌糊涂,


一个雨夜,老板让Andrea给自己安排一架飞机,没有冲劲,也没有资源的她打遍电话,最终还是失败了。


看清职场的残酷,Andrea决定从外到内改变自己。她让自己爱上这个行业,拼尽全力全方位了解相关知识,下定决心抛弃懒惰和无知。


Andrea拼尽全力后,终于在迷茫中看清,这个行业不是她最爱的,但与此同时,能力和办事效率上的提高,也是那段时间的内驱力带来的成果。



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总是向上腾,石头总是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人存在的特殊性就在于思考,但毁掉一个人的,是用假装思考阻碍了行动。


企业家彭蕾说:无论领导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抉择,先别借口需要寻找“最优解”而犹豫,用行动干掉迷茫。


做自己的领导,也做自己的靠谱干将。

标签: # 行动 # 自己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