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到底会不会死43万人研究告诉你答案……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你与清晨阳光
熬夜到底会不会死43万人研究告诉你答案……


本文较长,如您时间不足请看【直截了当版】,时间够的话,还为您准备了【豪华如厕kill time享受版】,请慢慢观赏。


作者|顾小花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直截了当版:


别熬了,会死的!心血管疾病面前,“清晨守卫者”和“夜猫子”都一视同仁!可要是在全因死亡率(包括千奇百怪的死亡)面前,“夜猫子”独享恩宠啊!而且精神疾病、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打包带走。


不过,如果你妈催你睡觉,也可以大言不惭的甩锅给遗传,并且告诉她你们这个六十多到七十的年龄段,才是最 --- 危 --- 险 --- 的。



豪华如厕kill time享受版:


颤抖吧!夜猫子们,《国际时间生物学》杂志2018年4月甩出来一篇重量级文章《英国生物样本库中,作息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吓得本夜猫子都质壁分离了。


你熬的是寂寞还是生命?今天,就让世界最大生物样本库——英国生物样本库——的这项囊括了43万余人、年龄跨越了38岁-73岁、随访时间长达6.5年、其间“等死了10534人”的大型前瞻性研究来实锤吧。(突然有点阴森……)


这个研究主要想知道的就是作息的类型和全因死亡率(包含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死亡证明的细节会提供给英国生物样本库,主要死因会由专业受训人员编码记录。(此处表示深深的羡慕,毕竟咱们东方对生死忌讳太深,电话线如果能传导愤怒的话,给死者家属打的随访电话足够把地球炸成二维的了)


在文献索引里面,作者就悄咪咪却得意的表示:“晚睡以及偏爱在晚上搞事情的作息类型,早已经被证实和很多合并症(高概率的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精神病学的症状)息息相关,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没有人!搞明白过作息类型和死亡风险有没有关系啊哈哈哈哈哈。而我们,不但要在这个大队列研究里面看看“夜型作息和死亡率升高”的假说成不成立,还要顺便把普遍的疾病在各作息组里比较一下~嘻嘻嘻~”


(抱歉擅自揣摩了一下作者,真实的作者是很正经的……)


排除了对问卷调查“视若无睹”的、以及缺少必要“协变量”的,最终筛选了433268人进入调查(其中55.7%为女性,虽然后来发现“性别”对研究结果没什么卵用)。


“协变量”,作为一种独立变量,实验者不能操纵,但仍然影响实验结果,比如咱们研究“熬夜与死亡率有多大关系”,那么参与者的“年龄”就是“协变量”之一,因为年龄大了难免“领盒饭”(“去世”的诙谐说法)的风险就会偏大一点。在做研究的时候要控制住协变量的作用,以免混淆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的协变量有:年龄、性别、人种、吸烟状态、体脂率、睡眠持续时间、合并症、社会经济地位(经统计,社会经济地位的风险比(HR)>1,证明它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扎心了老铁!)


表1各种协变量


招进来的这些人通过一个自我问卷调查,回答一个问题来分组:你认为你自己是?



是什么人就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比如一个明确的morning person,他就要遵循“晨型行为”:早睡而且早起,并且一天的精神、生理高峰出现在早上。堪称明确的“清晨守卫者”!


一个明确的evening person,遵循的是“夜型行为”:晚睡而且晚起,并且一天中表现最佳的时候出现在深夜或是一天的尾巴上。堪称明确的“夜猫子”!


“基本上是个morning person”的人,是把一天的重心放在早上比晚上多的人。而“基本上是个evening person”则与其正好相反~


本研究仅仅用一个问题来评估作息类型,可之前主要应用的MEQ(昼夜节律量表,截止至2012年就被引用过1039次,可想而知其权威性)、慕尼黑作息调查问卷,都需要回答完几个问题才可以评估参与者的作息分型,显然这是整个研究中潜在的弱点,但实际上它和MEQ问卷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那个问题是一模一样的,所以错误分组的可能性是很小滴~(怎么突然觉得MEQ有点啰嗦and傻傻的……)


下面就是我们万众瞩目的结果了!


在这433268人中,27%为明确的“清晨守卫者”,35%为基本“清晨守卫者”,28%为基本“夜猫子”,9%为明确的“夜猫子”。


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啊!”,明确的“清晨守卫者”,往往平均年龄偏大,并且有大部分是女性以及不吸烟者。


反观“作死”的明确“夜猫子”组,往往是年轻人扎堆儿、老爷们儿、白种人、吸烟者、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以及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闷声作大死?)的鹅们。难怪“夜猫子”据称可以看作是青春期尾巴的标志。(等等……我突然想到了我酷爱熬夜的60岁老爹……)


敲黑板划重点啦:明确的“夜猫子”要比明确的“清晨守护者”十分显著地增加了每一种合并症的可能,最可能出现的是精神病学的症状。(OR1.94,OR即优势比,大于1则和疾病正相关,就是表明这个因子对于疾病可能是危险因素;小于1则和疾病负相关,表明这个因子对于疾病可能是保护因素;等于1则和疾病木有关系)


表2各个作息组之间,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差异明显


2016年就研究出来了,和“清晨守卫者”相比,熬的最狠、起的还早的“夜猫子”们和“躯体情感障碍”以及“积极情绪”的联系比对人际关系影响还大。


表3抑郁成分作为因变量,既早起又晚睡作为预测因子的回归分析


听不懂?


“抑郁”了解一下啊朋友们!熬夜是大学生变得脆弱、患上“双相情感障碍”、阿米什成年人在社区样本中患上“季节性情绪失调”的预测因子,也普遍和非临床标本里,成年人和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状相关的因素。


图1分子水平来阐述作息与情绪、肥胖、心血管发病率等影响


可是与此同时,“清晨守卫者”却被证实是一个面对抑郁、精神上低幸福感的强有力的积极因素。


其次的合并症顺序依次是:糖尿病(OR1.30)、神经功能失调(OR1.25)、胃肠功能失调(OR1.23)、呼吸功能失调(OR1.22)。

表4


调整了年龄和性别之后,作息类型和普遍疾病之间的联系,其中,作息类型以明确的“清晨守卫者”为参照,既作为伪连续四水平变量,又作为范畴变量。


本来想找图来解释一下“熬夜”和“糖尿病”关系,结果文献太贴心了,又加了三个熬夜的其他危害,让本夜猫子情何以堪啊啊啊

图2昼夜节奏失调导致的4点问题:

1.损伤了葡萄糖耐受致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并且胰岛Beta细胞反应不充分


2.升高炎性标志物


3.升高平均动脉压


4.降低能量消耗


是不是有点懵!本来点进来是来看“熬夜到底会不会死的”,怎么一下闹出来这么多幺蛾子?注意啊兄弟们!这不是空穴来风!!

2015年一篇研究“昼夜节律破坏对心肌代谢健康的结果”的文章,不但回顾了“倒班儿”之后的心脏代谢调查,还介绍了五个“闻夜猫子伤心,见夜猫子落泪”的实验研究。


■ 第一项实验:


10位勇士(健康志愿者)签署了10天的28小时去同步协议(强制他们在这十天里把每天过成28个小时),吃同样并且等量的食物。


结果发现,当最大程度的昼夜节律失调的时候,8名参与者中,有3名血糖都达到了糖尿病前期。可是,胰岛素水平也上涨了,还涨了22%!


也就是说,在我们身体唯一一个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蹭蹭往上蹿的时候,本来应该被一举降下的血糖,升高了!不但升高了,还达到了糖尿病前期的水平。


这同时还反映了一件事: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ate细胞活化不充分。(就像上课了,可有一部份老铁们还在睡觉是一个道理!)


而且,皮质醇昼夜节律也颠倒了。


皮质醇同学,作为能让我们对新的一天充满动力、做好准备的一种激素,可以说是十分重要了。“清晨守卫者”体内的皮质醇激素水平高,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比“夜猫子”清醒的时候感到更有活力。


这一颠倒!原来是咱们醒着的时候它升高,睡的时候降低!现在变成睡的时候升高,醒着的时候降低。这位皮质醇同学和血糖关系密切,它在的时候可以分解糖原变成糖,还会促进糖异生(简单理解:把不是糖的东西变成糖),这种开外挂(作弊)式的行为,血糖不高等着干啥?


还!没!完!!


瘦素水平在昼夜节律破坏以后,下降了17%,瘦素是咱们吃东西的时候,调节“饱腹感”的信号!而且还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下降了说明啥?吃的多啊同学们!胖--- 血糖高--- 多巴胺不分泌了--- 得抑郁啊!


■ 第二项实验:


勇士们不但签署了28小时强迫去同步协议,同时还被丧!心!病!狂!的限制了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不过据说这是倒班儿同学们经常的体验,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墙裂赞同)实验持续了三周。


尽管勇士们在年龄上还能分出个青年组和老年组,可是面对这样残忍的实验,结果完全没有区别。空腹血糖水平增加8%,餐后血糖水平增加14%,这次估计胰岛已经跪了: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分别降了12%和27% 。


同时,静息代谢也降低了8% 。


静息代谢什么概念?


是懒人的减肥利器啊啊啊!不动的时候咱们的身体也在消耗能量,可是现在消耗的少了,自然就胖啊。


■ 第三个实验:


按刚刚那样对勇士们限制8天,不过分成两组,第一组8天里都睡5个小时,第二组(昼夜失调组)在第四天开始,在床上可以躺8.5个小时。


结果这两组胰岛素敏感性都显著下降(血糖高了也懒得管),男勇士们胰岛素敏感性更是下降了2倍。(为啥单独说男勇士?因为敢做这么zuo的实验的女勇士们太少了!统计不出来)。


而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虽然在两组里都增加了,不过在第二组中显著增加。


■ 第四个实验:


14位勇士住院6天来模拟倒班儿生活:


一个夜班只能睡2小时,之后缓两天(能睡8小时),再来夜班……(临床狗惊恐脸:“莫不是在模仿我?”)


结果,第一次夜班,体内总能量消耗增加了4%,然后从第二次开始,体内总能量消耗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胖的开始!)并且产生了一个bug(十分可怕的漏洞):进食之后产生的热量降低了!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得多吃才能达到身体所需的热量,同时瘦素还降低了。也就是说同时还吃不饱,虽然总体食欲降低了,可是没有卵用啊!(一个在临床上越来越胖的演化经历!)


最后一个实验直接很粗暴的证明:晚上的餐后血糖比早上高17%,昼夜节律失调之后不但增加了餐后血糖水平,而且降低了胰岛素敏感性。简单来说就是:本来晚上吃东西就生糖多(糖除了能转变成脂肪的原料以外还有一系列可怕的因素!)


讲完了并发症,终于到了本篇文章的核心内容:“熬夜”和“死”究竟有怎样不可描述的关系?


原来,作息类型和死亡率确确实实有着千真万确的联系。不过是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也有些关系,不过目前没有统计学意义(通俗来讲,就是不被学术界承认)。


明确的“夜猫子”要比明确的“清晨守卫者”与全因死亡率高出10%的联系。


目前一致认为,夜猫子们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们自身生物钟和社会的活动脱节,造成的生物节律失调所致,毕竟实验表明,故意诱导出来的作息失调,会导致糖代谢损伤,以及基因的周期表达过程严重受损,以及情绪的失调,而且夜猫子们普遍感受过双休日起的比工作日晚——“社会时差”,这种时差不但会造成体脂率蹭蹭上涨,还对心肌代谢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明确的“清晨守卫者”在全因死亡面前,有着更低的死亡风险!


中间两型暂时没发现和死亡率有啥值得发表的联系,也所幸,那些选择“俺不知道”的参与者对实际结果并没有造成什么偏差。


对于63-73岁年龄组的选手,作息类型和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


这就是在代替梁静茹在给我们勇气。


当你面对爸、妈催你睡觉的时候,你也可以大言不惭的说:“SCI里研究说了,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才和作息显著相关,37岁-52岁和53岁-62岁年龄组都一点关系也没有”(高危行为,请勿模仿……)



如果觉得不够爽!那么还有一个bug望周知:


昼夜节律与基因调控息息相关。而且研究表明,睡眠的某些特征是高度遗传的,双胞胎的研究也表明,综合来说,昼夜节律有21%-52%的很高的遗传性!


虽然昼夜节律与遗传的关联目前并没有实锤,不过现阶段PER基因的几种基因型已经被确定与生物节律有明确的关系了。不过昼夜节律是一个复杂的表型,是需要多基因调控的,所以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才能有定论呀。


不过如果真的像上文那样对父母说的话,还可以在百口莫辩额时候甩个锅:“我熬夜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你遗传!”



其实,就算没有这篇文章来实锤“关乎生死”,熬夜导致的很多危险性行为也会间接的给我们指明它不是件好事。


比如,“夜猫子”类型和合法提神物质(烟、酒、咖啡)、甚至非法提神物质(毒品:大麻、摇头丸、可卡因)有紧密的联系。


夜猫子们一开始是想用它们来让自己在浑浑噩噩的早晨保持清醒(因为按照他们自己的生物钟,应该比社会统一的生物钟晚上好几个小时),并且一开始使用这些东西会尝到甜头,所以会有成瘾行为。可是比成瘾风险更可怕的是,这些坏家伙所造成的短期内的后果,比如意外事故、意外怀孕、打架斗殴等等。


令人嫉妒到面目扭曲的是,“晨型作息”几乎是上述所有事件中的保护因素。


尽管文献的作者很谦虚,说目前为止这个研究结果可能还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承认。


不过,我们之所以对生物节律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研究、这么努力的发着文章,订出来一系列的影响因子等等,只是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踩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所以读了这么多,不如在青少年阶段(被证明是最有效)或是现在,开始改善作息,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或是现在。


■ 彩蛋敬上:


国外研究表明,在冬天出生的宝宝,因为冬天光照时间比较短,所以更有可能是个“清晨守卫者”,而夏天出生的宝宝,由于光照时间比较长,更有可能是个“夜猫子”。虽然在亚洲不适用,不过还是建议夏天出生的接触光照的时间稍减少一点,而冬天的宝宝多照照~


之所以光照影响这么大,都是因为前文中那个神奇的“褪黑素”,光刺激减弱的深夜,会迎来它的分泌高峰。如果褪黑素减少,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还有乳腺、前列腺肿瘤。所以晚上尽量不要在明晃晃的环境里入睡哦~


最后,“夜猫子”的主体性格更倾向于外向、冲动、猎奇、开明、也更倾向于“精神病”(确实没看到电影有哪个鬼才、绝命毒师天天像老头老太太一样早睡早起广场舞的……)


而“清晨守卫者”更倾向于内向、尽责、和蔼可亲、坚定和情绪稳定。


总而言之,原来妈妈催睡觉是对的呀……


要是能早点读到这些Sci,是不是我就不是这么胖、这么丑、还这么神经质了……但也难以想象,如果sci文章像人流广告一样霸占各个黄金时段的无线电和电视,漫漫长夜被“妈妈式夺命连环花式催睡觉”碎碎念包围的场景……


同志们还是自己管好自己吧!共勉!!


感谢欣赏,送您一朵小花花~~


参考文献:

Knutson K L, von Schantz M. Associations between chronotyp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K Biobank cohort[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8: 1-9.

 

 Randler C. (2011).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orningness–eveningness during adolescence. J. Genetic Psychol. 172:302–308.

 

 Jankowski K S.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est on the components level with CES-D in Polish studen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6, 196:47-53.

 

 Jankowski K S.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est on the components level with CES-D in Polish studen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6, 196:47-53.

 

 Reutrakul S, Knutson K L. Consequences of Circadian Disruption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J]. Sleep Medicine Clinics, 2015, 10(4):455-468

 

 Leproult R, Holmback U, Van Cauter E. 2014. Circadianmisalignment augments marker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inflammation, independently of sleep loss. Diabetes.63:1860–69. doi:10.2337/db13-1546

 

 Archer SN, Laing EE, Möller-Levet CS, Van Der Veen DR,Bucca G, Lazar AS, Santhi N, Slak A, Kabiljo R, vonSchantz M, et al. 2014. Mistimed sleep disrupts circadianregulation of the human transcriptome. Proc Natl Acad SciU S A. 111:E682–91. doi:10.1073/pnas.1316335111.

 

 Boivin DB, Czeisler CA, Dijk DJ, Duffy JF, Folkard S, MinorsDS, Totterdell P, Waterhouse JM. 1997. Complex interaction of the sleep-wake cycle and circadian phase modulatesmood in healthy subjects. Arch Gen Psychiatry. 54:145–52.doi:10.1001/archpsyc.1997.01830140055010.

 

 Wittmann M, Dinich J, Merrow M, Roenneberg T. 2006.Social jetlag: Misalignment of biological and social time.Chronobiol Int. 23:497–509. doi:10.1080/07420520500545979

 

 Rutters F, Lemmens SG, Adam TC, Bremmer MA, Elders PJ,Nijpels G, Dekker JM. 2014. Is social jetlag associated with anadverse endocrine, behavioral,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J Biol Rhythms. 29:377–83. doi:10.1177/0748730414550199.

 

 Koskenvuo M, Hublin C, Partinen M, Heikkila K, Kaprio J. (2007). Heritability of diurnal type: a nationwide study of 8753 adult twin pairs.J. Sleep Res. 16:156–162.

 

 Barclay NL, Eley TC, Buysse DJ, Archer SN, Gregory AM. (2010).Diurnal preference and sleep quality: same genes? A study ofyoung adult twins. Chronobiol. Int. 27:278–296

 

 von Schantz M, Taporoski TP, Horimoto AR, Duarte NE,Vallada H, Krieger JE, Pedrazzoli M, Negrao AB, PereiraAC. 2015. Distribution and heritability of diurnal preference(chronotype) in a rural Brazilian family-based cohort, theBaependi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5:9214. doi:10.1038/srep09214.

 

 Adan A, Archer S N, Hidalgo M P, et al. Circadian Typology: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29(9):1153-75.

 

 Adan A. Chronotype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in the daily consumption of alcohol and psychostimulants.[J]. Addiction, 2010, 89(4):455-462.

 

 Adan A, Natale V, Caci H. (2008).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circadiantypology. In Léglise AL (Ed.). Progress in circadian rhythmsresearch. Nova Biomedical Books. New York, NY: Nova SciencePublishers, Inc., pp. 141–161

 

 Reutrakul S, Sumritsopak R, Saetung S, Chanprasertyothin S,Chailurkit LAnothaisintawee T. 2018. Lower nocturnalurinary 6-sulfatoxymelatonin is associated with moresevere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prediabetes.Neurobiology of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4: 10-16.4 doi:10.1016/j.nbscr.2017.06.001

 

 McMullan CJ, Schernhammer ES, Rimm EB, Hu FB,Forman JP. 2013. Melatonin secretion and the incidenceof type 2 diabetes. Jama. 309:1388–96. doi:10.1001/jama.2013.2710

 

 Kloog I, Haim A, Stevens RG, Portnov BA. 2009. Global codistribution of light at night (LAN) and cancers of prostate, colon, and lung in men. Chronobiol Int. 26:108–25.doi:10.1080/07420520802694020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