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凭什么要给你开放3天可见为了你的窥探欲和愚蠢
本文作者:啊邦同学。小酒馆特约作者,知乎知名答主,武汉大学在读博士。
最近有篇微信推文很火,叫做《朋友圈三天可见,透露了你的社交观》。
作者先是感慨,他想翻某个朋友的历史朋友圈看影评,后来发现朋友仅展示近3天朋友圈,然后他开始大肆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展示朋友圈仅3天可见,最后得出了两条相当奇怪的结论:
“不删朋友圈的人才过得更踏实”;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是一种无用逃避,避开的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对你用了心的人。可是太多人永远只选择那一条最表象的路。”
我只能说,会这么想的人,不仅低估了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破坏力,也把人性想简单了,可能还对微信的使用有点误解。说白了,不仅不会保护个人因素,而且在人性理解上也相当幼稚。
-1-
大数据时代,无处遁形的个人隐私
前阵子我和一个前辈聊天,讲到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我们得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今后有个职业也许会火起来,叫做“网络黑历史清理师”。这个调侃的背后,其实是我和他都敏锐地觉察到了,很多人可能并不在意的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问题,在今后的破坏力,比你想象的严重得多。
2017年9月份薛之谦和前任女友李雨桐的风波,相信大部分网友还历历在目。薛之谦团队之所以无力应对李雨桐放出的一个又一个证据,除了他们本身是在扯谎补漏之外,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团队貌似在对抗李雨桐,实际上是和整个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记录做斗争。
他们团队以为在对抗的是一个可见的对手,实际上是无数无形的对手,从银行转账记录,到聊天截图,到病房照片,再到个人录音,只要手段到了,你的隐私根本无处遁形。
对于个人而言,多年前你为面子夸海口瞎吹的牛逼,日后可能成为一个流出的截图被紧抓不放;你的电话被培训机构倒卖给无数下线营销公司问你要不要开发票、提升学历;你带前女友旅游时订的酒店今后某天被现任无意中翻到;微信里某天心情大好对某个下属小姑娘发的微信红包被现任翻出来,就问你怕不怕。
想到这里,你还会觉得微信朋友圈里的转发和分享,真的一点都无所谓?别幼稚了,说自己发朋友圈只是为了分享个人生活、是真性情的,大多是没体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微信对话被截图扩散的恐惧。
这种人人可见的信息,对个人形象有多大的破坏力,基本上一句话可以概括,叫做“平时没影响,出事没得救”,薛之谦团队送的人头很好地印证了这点。
谨慎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才能。你应该想想你的朋友为什么设置为朋友圈3天可见,或者经常删除他的朋友圈?我反而觉得这个人不是不真实,而是有脑子,说明他会偶尔反省,觉得之前发的欠妥或者说的无聊,可能是他自己看得辣眼睛,或者更有可能他敏锐觉察到,那些吐槽、定位历史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麻烦——你对老板谎称和老婆回去探亲,结果老婆发了定位在普吉岛,想想什么后果吧。
据我身边的抽样调查,每一个倒掉的贪官,八成以上还是很谨慎的,但大部分是后院起火,虽然他本人低调“贫穷”地活着,但禁不住身边有个爱炫耀和分享的猪队友。
微信的“朋友圈”名为“朋友”,实际上应该叫“社交圈”,盯着你圈子的无数双眼睛里,你觉得有几双是“真朋友”?就问你怕不怕。
-2-
黑箱般的人心运转,你以为你看得懂?
很多人一直搞不清楚微信的定位,把它和QQ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两个东西相差极大。微信当初能火起来,就是因为“简洁明了”的即时通讯功能,而同一时期,QQ在QQ空间、各种冗杂边际功能上多管齐下,不断作死,除了培养了一群杀马特少年外,还让我们的长辈一代用起来苦不堪言。
微信利用了中老年人对简洁即时通讯的追求,一击而破,成了现在最广泛的即时通讯软件,短信全面扑街,成了收快递消息和APP验证码的工具。
而即时通讯功能,让微信添加好友,就像很多人以前互留电话一样常见,但是现如今,除了“互发消息”,对方能看到你更多的东西,这个“对方”包括上级、同事、亲友、父母。
我相信,很多人的很多状态,包括很多情绪,是断然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在以上人面前重复一次的,于是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微信加了越来越多的人,让你不得不朋友圈展示或者吐槽的时候思前想后,顾虑颇多,最后只能分组可见。
这正是人心黑箱最迷人的地方。你不知道对方这条朋友圈,是思前想后的成果,还是不假思索的顺手,凭借不知运转机制的黑箱产物,去判断一个人,你觉得靠谱吗?既然如此,你想凭借碎片般的朋友圈,去联络感情,建立好友印象,给人贴标签,岂不是幼稚?
归根结底,手机这个东西,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打电话的工具了,而各种要你留电话、注册登录的APP,也并非方便注册那么简单。
如果说手机是一个巨大的个人生活数据库的话,每一个APP都有可能是一个卷宗,你的生活和隐私,到处留痕,里面可能写满你的荒唐和尴尬,你的真性情、放飞自我的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更多是一种单纯的幻想而已。
— THE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