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五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么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柚花离海
你知道这五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么


发展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影响巨大。就让我们看看其中的五个实验吧。


1.因我而动的床铃

沃特森和雷米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做过一项实验。实验者为8个月大婴儿的父母提供一种特殊的婴儿床,床头有非常吸引人的彩色床铃。要求父母在几周之内,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段让孩子躺在小床里。有些床的床铃要么不动,要么按一定的时间间隔移动。而另一些特别的床用线将床铃与枕头连接,当孩子向枕头施压时,床铃就会动。

在普通小床上的婴儿对床铃表现出一些兴趣,而那些在特别小床上的婴儿很快学会在枕头上滚来滚去,以使床铃动起来,并且在床铃动起来的时候显得十分开心。实验结束后,大多数父母归还了小床,但那些得到特别小床的父母却愿意花大价钱从研究小组那里买下这些小床,因为他们发现孩子在小床上有很多的乐趣。孩子们在小床上体验到的是“随我而动的床铃”,床铃的移动是由他们控制的。


启示

控制感是形成发展心理学家所称的“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相信自己能够学习新的技能,理解新的观念,哪怕一开始这些技能和观念看起来十分困难。这样的儿童对自己提出挑战,自己计划学习进程,逐渐成为高度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对幼儿教师而言很重要的是,课堂组织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使儿童能够基于特定的经验追求自己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发起游戏、做决定、参与有关决策活动。这还可以提高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对班级、同学和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2.哈洛的绒布母亲和金属母亲实验

美国的哈里·哈洛用一生时间研究灵长类动物(主要是恒河猴)的情感生活。他最著名的实验是检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论断:儿童是因为得到乳汁这种奖赏才对母亲做出积极反应。他为幼猴提供可以带来多种经验的情境:它们可以接近“绒布母亲”,她温暖而令人想拥抱,但不能提供乳汁;它们也可以接近“金属母亲”,抱着不舒服,但身上装有奶瓶。研究结果与行为主义假设相反,幼猴通常花大量时间拥抱绒布母亲,而只在迫切需要进食的时候才去找金属母亲。此外,哈洛还将一些猴子放在只有金属母亲的环境中,观察它们的行为有怎样的不同。和绒布母亲待在一起的幼猴发展得相当好,而那些只能和金属母亲在一起的幼猴很快变得孤僻和恐惧。当研究者把一个新玩具放进笼子时,绒布母亲的孩子会上前探索,表现出幼儿身上很典型的天生的好奇心,而这正是学习的基础。此时,金属母亲的孩子却害怕地尖叫,甚至在最远端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启示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帮助儿童发展其作为学习者和作为人的全部潜能,我们就必须认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绪发展。最好的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学习识别和管理情绪。这一能力被称作情绪智力,是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另外,即使把学习狭隘地定义为只是为了发展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其本质仍是一个高度情绪化的过程。对学习的情绪反应能有力地激发儿童学习和为学习付出智力努力的动机。

3.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

作为依恋理论奠基人约翰·鲍尔比的学生,玛丽﹒安斯沃思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测评依恋关系的质量及其前因后果上。她同许多同事合作,对12—18个月大儿童与其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质量进行测量。这一测验的基本过程是,儿童与母亲分离,儿童与一个陌生人单独待在一起,儿童独自一个人,再次与其母亲团聚。研究者在上述过程中观察儿童的行为模式。一系列研究揭示出“安全型依恋”儿童的一种典型行为模式,以及另三种被认为是“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的行为模式。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喜欢母亲而不是陌生人,他们向母亲寻求身体接触,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有些不安。当母亲再次出现时这种不安会迅速缓解。在不安全的行为模式中,“回避型”的孩子对母亲没有表现比对陌生人更多的偏爱,在母亲返回时回避与母亲接触。“抗拒型”(“矛盾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极度不安,但母亲返回时他们又拒绝母亲的安慰,有时寻求接近,有时又抗拒接近,不时表现出对母亲很生气。而被称为“紊乱型”的孩子表现出了困惑和忧虑,但对情境的反应没有明确的行为模式。

启示

儿童很小就自然地形成多重依恋关系并从中受益。儿童与不同成人之间的关系质量(即相应成人的温暖、敏感性、反应性)以及这些关系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儿童有让环境保持一致的基本需求。有两个常见的例子,一是儿童非常偏好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二是他们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熟悉的故事。它要求单个成人以及不同成人之间的行为都要有一致性。幼儿期待着有一定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还要能持续执行。当成人自己的行为一致,且不同成人之间保持一致、具有可预见性时,儿童最能感到安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父母与其他照料者及早期教育专业工作者之间建立良好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4.早产双胞胎合床睡

20世纪80年代在迈阿密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组早产儿进行抚触,每天3次,每次15分钟,结果发现,这组孩子比按标准程序隔离的早产儿生长发育快50%。接受抚触的孩子一年后仍然表现出认知和体能上的优势。后续研究证实,无论是主动的按摩还是被动的身体接触,都可以改善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因而带来各种情感和认知的益处。自这些研究之后,婴儿抚触已成为医院的常规项目,也得到全球母婴课程的广泛关注。它激发了很多其他关于抚触益处的研究,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护士与老年患者之间、治疗师与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等等。


提前12周出生的这对双胞胎最初被分开放入两个保温箱。右边是凯里,老大,比妹妹重两磅,平静地睡着,但是布赖尔(左)却有呼吸和心率问题,体重也不增加,有人来安慰她时会表现得很烦躁。最后,一名护士违反医院规定,将两姐妹放在一起。当布赖尔昏昏欲睡时,凯里用胳膊搂着她的小妹妹。布赖尔开始茁壮成长。两个孩子比医生预期的时间提早回家。现在一些医疗机构也采用两童合床睡,减少了儿童的住院时间。

启示

抚触对情绪健康、自尊、坚持等方面有明显好处。如有一项实验要求幼儿教师在表扬或鼓励儿童时要么拍拍孩子手臂,要么不接触他们。结果发现,两种做法对儿童的自尊心、动机,甚至学习带来了戏剧性的差异。幼儿会从他们依恋的成人那里寻求身体接触和安抚,成人的主动接触及通过身体接触进行的安抚可以使儿童缓解压力,并在情感和认知方面获得很多益处。

5.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皮亚杰关于儿童观点采择的研究考察的是儿童从他人视角观察的能力。研究者要求4—12岁的儿童从某个位置观察一个由三座山构成的模型,他们能看到一个洋娃娃在从与自己不一样的位置观察这一模型。研究者要求儿童从一组图片中找出那个洋娃娃所看到的场景图片。通常,面对这个任务时,6岁或7岁以下儿童挑出的图片是自己看到的而不是洋娃娃看到的场景。这个实验被皮亚杰用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或者说儿童缺乏去自我中心的能力,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然而,马丁·休斯的研究显示,皮亚杰对这个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儿童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法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对研究者要求他们做的事感到困惑。在他的实验中,研究者要求儿童把一个淘气男孩的玩偶藏起来,以免被警察玩偶发现。图a是这个实验情境的示意图,显示了十字形代表的墙以及男孩和警察位置。研究者或是要求将淘气男孩玩偶藏起来,让警察无法看到他(比如藏在A或者C区域,不要藏在B或D区域),或是说出处在特定区域的男孩玩偶是否会被警察发现。进一步的任务中,实验引入了第二个警察(见图b),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区域C,在这个区域内,被试儿童完全能看到淘气男孩,但没有警察能看到他。令人惊奇的是,唐纳森报告说,3岁半到5岁的儿童中有90%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证明他们不仅具有从他人视角看情景的能力,而且能同时考虑与自己视角不一样的两个警察的视角。唐纳森把儿童在这个任务上的成功归功于任务本身对儿童来说是有意义的,他们能很好地理解“躲藏”是什么意思,而皮亚杰的三山任务对儿童来说恰恰没什么意义。


启示

最有效的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也是教育的根本。人所具备的互相学习的能力与最高级的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质的差异。例如,一只黑猩猩看到它的同伴通过移动门闩或转动钥匙打开一个盒子,这对它几乎没什么帮助,因为它通过观察学会开盒子所用的时间与它靠自己尝试用的时间差不多。人类孩童的表现则不同,如果有机会看到成人或其他儿童打开盒子,他们往往能立即成功地打开盒子。尽管其他物种也有年幼者向父母学习的例子,但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学习能力使我们成为唯一能有目的地教后代的物种。

标签: # 儿童 # 母亲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