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了,丢了工作啥也不会,咋办
世界上最危险的,莫过于一份舒适、安稳的工作:它让人堕落,成为一个职场上的废人。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铁饭碗”,在你漫长的职业生涯里,都迟早会摔碎。
能养人几十年直到退休的安稳工作,几乎没有。
我们什么都不会
只会说:你好,收费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视频挺火。
事情的起因是,唐山市取消了周边的路桥收费站。对于收费站的员工而言,取消收费站意味着,中年失业。
在视频中,这些面临失业的员工在下岗安置问题上,和领导产生了争执——说好要干一辈子的铁饭碗,怎么说没就没了?
视频中,员工们抱怨:
我们把青春都耗费在这里了,现在我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
我们什么都不会,我们只会说:你好,收费。
36岁,“除了收费,啥也不会”,这意味着以自己现在的能力,想重新找一份和收费站同等薪资待遇的工作,可能性极低。
即便找到了,过去安逸闲适的经历,也使他们难以适应强度更高的工作。
年轻时有多安逸,年纪大了就有多凄凉。
“程序员怎么可能比公务员好?”
中国人对安稳的追求,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问,本国最受欢迎的工作是什么,许多人一定会说“有编制的”、“国企”、“公务员”。清闲安稳最佳,至于福利待遇……那都不是最重要的。
但从没有哪一份“舒适、安稳”的工作可以养你一辈子。
我的家乡,湖北黄石,炼钢重镇。
曾经,炼钢厂养活了当地的整个经济。整座城市三分之二的产业都和炼钢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另外三分之一也靠炼钢厂员工的消费来养活。
邻居家的爷爷就是炼钢厂的员工,因此,邻居家的小孩永远有用不完的零花钱,招人羡慕。
后来我才知道,邻居爷爷每个月的退休工资竟然有800块,而当时,牛肉面也才两块五一碗。
不仅如此,退休后还有名额分配,邻居爷爷就把炼钢厂工作的名额留给了自己残疾的小儿子。
邻居家孩子失业的那年大概也是30多岁的样子,被下岗之后因为啥也不会,又经历了几次失败,成了镇上有名的酒鬼,老婆也被打跑了。
同事小易,家在某个沿海城市,市里有一个飞轮厂,由于技术垄断,这个厂在8、90年代效益惊人,在大家月收入普遍不超过100的时候,这个飞轮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就有1千多。
但到了90年代末,工厂开始大量裁员,而侥幸留下来的职工,工资从此就固定在了1千多,十多年再没涨过。到2000年,竟一度和市最低工资持平。
“工作稳定,收入高,有保障。”
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安稳骗局里,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意志被一点一点消磨殆尽,最后对变化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
知乎网友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过年的时候去朋友家聚会,朋友家姥爷问几个孩子的工作和薪资。一个朋友说自己是公务员,姥爷连声称赞。答主是高级程序员,很客气地说自己工资三万不到,姥爷脱口而出:
小伙子,别吹牛啊,你的工作怎么可能挣这么多,你的工作能比公务员好?
很多人的观念里,都存在一种强烈的职业鄙视链,越是安稳有保障的工作越好,当公务员 当老师 在大企业当上班族 辞职当创业者 个体经营。
不变好过万变,安稳胜过一切。对于安稳,国人总有一种执著的迷恋。人就这样一步一步被安稳养废。
企业没义务养着没用的你
国企改制,胶片巨头柯达倒闭,手机巨头诺基亚倒闭,联想裁员,华为裁员,中兴裁员。
行业巨头们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凭什么用一个月数千甚至上万的工资养着你?
许多人无法想象,在今天的日本,还有企业在沿袭一种“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在员工没有重大责任事故和主动辞职的情况下,是不会解雇员工的,而员工在公司工作的年数越长,工资越高。
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低迷,经营不善的企业大多破产,勉强活下来的企业的也只能裁员,新时期下,这些习惯安稳的中年突然失业者突然陷入了可悲的处境。
再坚强的体制后盾,都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体制不可能提供永远的庇护,今天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明天可能就成为人人嫌弃的岗位。
大多时候所谓的安稳,不过是一种朝不保夕的脆弱泡沫。
当你感到舒适时,你需要警醒。一份让你感到舒服的工作,往往是不具有竞争力的。
一旦失业,你是否还具备重回市场的竞争力?
这个竞争激烈、任何人都随时可能被淘汰的时代,注定是一个不能停下脚步的时代。
正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桃皇后所说的:“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2016年年末,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98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02%。
从华为的大规模裁员到中兴员工跳楼事件,让整个程序员界都惶惶不安,谁也不知道,下一波裁员会不会轮到自己。
因为,知识、技能的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
一个程序员朋友说,每次听到那个互联网公司裁员,都会一边心寒,一边被吓得赶紧学习,看看是否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
确实,任何职业,哪怕当下风光无限,都存在被后来者替换的可能,一个职业的技术成本要求越低,可替代性就越大。
因政策垄断而形成的铁饭碗,也会因政策的变化,而在一夜间一文不值。
未经残酷市场竞争检验的岗位,其价值和前景都非常可疑。
时刻保持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是取胜之道。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前提是不把年龄当作懈怠的借口。
失业不可怕
怕的是把36岁活成了63岁
一个大学同学,毕业之后,被家里逼着考了当地的公务员。见面聊天的时候都是在抱怨工作清闲,太无聊了,除了偶尔要写报告,每天去办公室就发呆,不愿意发呆,就只能和办公室一堆中年妇女嗑瓜子聊八卦。
每天都在为下一餐吃什么而发愁,早上去就是吃早餐和聊天,下午三点简直闲到怀疑人生。提前步入了中老年养生阶段。
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嚷着要辞职,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只说过一句真心话:
我真的不想呆下去了,但如果不干公务员,我根本就找不到待遇这么好的工作。
就像失业的收费站员工说的: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真的啥也不会吗?是吃苦受累的活都不想会。
不会做保姆搞卫生,不会带孩子,不会开小餐馆,不会做超市收银员员,不会做促销员,不会发传单?对于这些工作而言,36岁的员工,刚好是市场的刚需。
姑姑从小就是家里最宠的女儿,当时家里人托关系,给她弄到了供销社的名额。手捧“铁饭碗”的姑姑在供销社工作期间,嫁了个同样铁饭碗的教师,一度风光无限。
但平静时代的表面下总是暗藏波涛,上世纪90年代,供销社开支困难,开始了大规模销债、裁员、重组。
被下岗的姑姑做过超市售货员,一站8个小时;也做过销售,风里雨里到处跑、谈合作、送货上门。更多的时候还是呆在家里,数着姑父每个月的收入,每天都在掰着手指过日子。
后来,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读书环境,姑姑开起了早餐店。每天早上3点起,熬鱼汤、蒸包子,一直忙碌到上午十点多,歇口气,又开始采购,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一做就是四五年,一年只休三天,大年初一到初三,直到身体出了问题住进了医院。
两块五一碗的鱼汤面,一块钱一个的大包子,就靠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付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利润,生活也彻底摆脱了低谷。
命运馈赠的所有安稳,都暗中刻好了后半生要付的价格。但只要愿意行动和付出,这个时代并不会吝啬给予合理的报酬。
和许多人的认识不同,其实,安稳工作的风险比任何职业都高。
因为,稳定的工作缺乏高强度的竞争,也无法提供技能与经验的积累。
安稳的风险在于,它会让人堕落,成为一个职场上的废人。
在变化如此迅速的时代,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不能放松自我更新。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自身贬值。
收费站员工的36岁困境,是对每个沉湎于安稳的人的警示。
36岁失去工作并不可怕,啥都不会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学习和努力的打算,什么也不想会,把36岁生生活成了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