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是五个手指,而不是四个或者六个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饮露
为什么人类是五个手指,而不是四个或者六个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与众不同的事物,往往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


香港作家倪匡曾经创造过“六指琴魔”这个著名武侠形象。这个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心生恐惧,正是因为异于常人的“六指”特征。


我们习惯于自己的五指,却很少思考为何如此。为什么人类恰好是五个手指而不是四个或者六个呢?


试想,假如我们每只手都有十根手指,弹起钢琴来该是何等行云流水。然而人类放着这种便利不要,非要“拘泥”于“五”。


这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神秘的进化逻辑密码,甚至事关这个物种的生存大事。


1

“五指”是陆生动物的“正统”


五指的人类并不孤独,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


其他哺乳动物虽然没有分出手脚,但四肢末端大多同样是五个分支,称为五趾型附肢,只有部分动物例外。因此,简洁起见,不分手指和脚趾,统称为“五趾现象”。


五趾现象古已有之。化石证据证明,早在三亿多年前,刚刚诞生在地球上的青蛙和蜥蜴等两栖类动物,就出现了典型的五趾结构。



 

早期的青蛙和蜥蜴化石,可以清晰地看到五趾结构 


当然,同时存在的其他原始动物不都是五趾,比如棘龙有八根趾骨、鱼龙七根,只不过它们大都有尾鳍和腮等水生器官,主要在水中生活。


注:动物首先出现于水中,陆生动物的出现是水生动物进化的结果。


这说明什么呢?五趾其实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进化的重要节点。


从这些“始祖”两栖动物以后,这个世界就出现了大量的五趾动物,它们可能是两栖动物,也可能是爬行动物、或者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有一支最终进化成了人。所以,人类的“五趾”不是突如其来,我们只是“继承”了这种设计,直到如今。


注:一般认为,哺乳动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而爬行动物由两栖动物进化而来,因此在这条进化链中,两栖动物具有“始祖”意义。


为什么动物从水中“登陆”就需要变成五个趾头呢?


动物要想在陆地方便地活动,四肢的粗细要合适,既要足以支撑身体,又不失灵活。


有了合适的四肢,还需要合适的趾骨。所有趾骨都必须长在四肢末端,就像树干分叉出枝杈一样,不能比主干还粗。趾骨的数量与粗细程度,必须符合实际需要,并受到四肢粗细的制约。


那么,几个趾骨才最合适呢?自然选择给出的答案是:五个。现在认为,五趾动物祖先之所以登陆成功,就是因为五趾在支撑身体与灵活程度之间达到了平衡。


至于有些动物出现了趾骨增加,数量多于五个,比如熊猫;或者趾骨减少,少于五个,比如马,都不足以否定“五”的“正统”和权威性。因为这个少和多,都只是合并或者增生的结果,其趾骨的基础底数,依然是五。目前统治陆地的哺乳动物几乎都遵循这一原则,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代表。

 

2

“例外”是如何发生的?


“五趾”是陆生动物进化的出发点,这恐怕还不足以解释人们的全部疑惑。因为,“例外”看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有些动物的趾骨呈现了明显的减少趋势。比如鸟类的趾骨出现了合并现象,一般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只剩下了四趾;而鸵鸟的合并更进一步,只剩下了两根脚趾;猪属于偶蹄类动物,只有两根脚趾;马则只保留了一根脚趾,所以称为奇蹄动物;改变最彻底的当属蛇,它们不但没有脚趾,索性连四肢也一并删除了,因为它们根本不需要支撑身体。如今自然界已经出现了从0到8趾甚至更多的脚趾。


鸵鸟脚趾


有人据此认为,即便它们趾数的增减只是合并或增生的结果,这些外形上的“变异”似乎也在表明五趾结构并非必须,只是自然界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中的一件而已。


这些“变异”的发生,的确是各种动物不同的需求造成的。


动物能够在地面生活,趾骨就得有能力支撑起身体。而支撑能力与趾骨数量密切相关。数量越少,趾骨就越粗;数量越多,趾骨就越细。而另一方面,趾骨越粗,支撑能力就越强,而趾骨越细,灵活性就越高。


所以在陆生哺乳动物中呈现这样一种趋势——体型越大,对支撑力需求越高,趾骨数量就越少。马的体型不如水牛与河马,但马的奔跑速度更快,对趾骨的冲击力更强,所以只保留了一根粗壮的趾骨——马蹄,其余全部退化。而水牛与河马虽然体型巨大,但是行动缓慢,河马甚至有很长时间都呆在水里,大大减轻了对趾骨的压力,所以两根趾骨也足以支撑。


小动物们则是另一番情形,比如老鼠因为体重较轻,所以完整保存了五趾结构;更小的鼹鼠甚至出现“六趾”——多出一根假趾骨,因为鼹鼠毕生都需要不断地挖掘,六趾可以提高挖掘效率。而趾骨少而粗的动物如马从来都不会挖洞,因为它们的蹄子太强壮而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性。


注: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大象是个例外。以它的体量似乎应该跟马一样保留一蹄,但实际却为前四后三(非洲象)或前五后四(亚洲象)。这是因为它们既需要强大的支撑力,又需要足够灵活性来挖掘水源和草根。这才出现如此奇特的趾骨结构。


再来看看人类,人类只用脚走路,因此得把手脚分开看待,情况更为复杂。


人类直立行走的独特方式,体重全部由双腿承担,压力比四足动物增加一倍。按照这个逻辑,以成年男性平均体重70公斤为例,应该采用与体重140公斤的动物相同的趾骨结构才对,那大致相当于野猪的体重。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人类本来应该跟野猪一样只有两个脚趾。


除了“双倍体重”,人类还面临着长途奔跑的挑战。在所有哺乳动物中,人类的长跑能力可谓出类拔萃,甚至可以与马一较高下。趾骨支撑能力不足的话,奔跑产生的热量过多,甚至会引起中暑崩溃。人类已经通过脱去毛发解决了散热问题,但奔跑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对双腿仍然是严峻的考验。因此,人类的脚趾理应比野猪更加粗壮才行。难道人类应该和马一样只有一个脚趾?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事实正是如此。单从脚来说,人类也从五趾“正统”发生了“变异”,从本质上来看,人类就是奇蹄动物。


仔细想想,我们的双腿,其实并不依靠脚趾支撑。同时脚趾的灵活性也大幅降低,很少有人能用脚趾弹琴或做工。人类五个笨拙的脚趾实际上已经处于退化的边缘,小脚趾甚至都快要消失了。支撑体重与奔跑冲击力的重任,其实是落在了脚后跟和脚掌上。只要看看脚后跟的粗细,就会明白,那简直就相当于人类的“马蹄”。


然而,说了这么多“变异”特例,对于很多动物来说,似乎五趾并不适应它们的需求,但是为什么它们无法摆脱五趾结构的束缚呢?熊猫和鼹鼠的“六趾”帮助它们更好地生活,但其实它们都没有进化出真正的六趾,而只是用腕骨上的突出部分“冒充”六趾。


人类也是一样,虽然五个脚趾已经变得弱小不堪,失去了实际作用,却还要“死皮赖脸”地保持“五”这个数字。这背后似乎有双无形之手,在“强行”维持着它们的五趾结构。


熊猫仍然是五趾结构,所谓的“六趾”其实是腕骨增生而至

 

3

如果不是五趾会怎样?


数字本身,并没有什么魔力。


有人认为,五趾结构可能确实是一种必然,但却非生物学必然,而是几何学必然,是分形几何的结果。就像树枝不断分叉一样,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秩序,却遵循分形几何原理,并最终呈现特定的图案。


但是,这无法解释五趾的“变异”,难道一蹄的马就不需要遵循分形原理吗?


那保持五趾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一般来说,一种生物结构能够长期占据主流,往往是日积月累,在漫长的进化时间内不断表现出生存优势,最后使得不符合这种结构的劣质性状遭到淘汰。那么,五趾结构到底是否带来了生存优势?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如逆向思维:如果不是五趾,动物会怎样?


以我们人类来说,双脚已经失去了灵活性,幸好我们的双手已经被解放了出来,是所有动物中最灵活的。那么人类为什么不多出一根手指让灵活性更佳呢?


其实人类真的有长出六根手指的能力。有一种叫做多趾症(polydactyly)的疾病,无论人、狗、猫还是老鼠,都可能出现这种突变。患者会无故多出一根趾骨,而且多出来的趾骨与附近的趾骨相似,比如大拇指旁边就会多出另一根大拇指,而不是其他手指。这种多趾症与熊猫的六趾完全不同,可以说是“真正”的六趾。


多趾症X光图(图源:《大自然》2009年第1期)


多趾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种常见的隔代遗传疾病,轻易不会从群体消失。大约每500个新生婴儿中,就有一个六指畸形。试想一下,在一个两万人的大学内,至少应该出现40名六指(趾)的学生,可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看见这种情况。这是因为人们大多选择在多趾症婴儿出生时就直接剪掉多出的趾头,处理很方便。


也就是说,我们拥有长出六指的能力,却并不想要。这暗示了一种可能,即多趾性状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可能还会造成生存障碍。


这是真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小鼠身上发现了多趾症制造的麻烦。在实验中,当负责脚趾基因的数量减少时,小鼠容易出现六趾。但多出一根脚趾,并没有提高它们的灵活性;相反,由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出现了多余的趾骨,导致趾骨容易因挤压而变形弯曲,甚至无法平放在地面,连正常的行走功能也失去了。


小鼠还有一种基因突变疾病,叫做双足突变(doublefoot),这会使它们每只脚都会长出十个脚趾。结果就是四只脚都完全失去了支撑功能和灵活性,只能靠脚踝行走,在自然状态下肯定无法生存。


小鼠双足突变骨骼结构X光图


所以,理论上的“脚趾越多越灵活”在突破“五”这个基数之后并不成立。多趾性状并非“多多益善”,而是受到严格控制。至于其中的奥妙,分子生物学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4

原来十指真的“连心”


这个答案,要到动物的基因寻找。


科学家发现,有一种重要的基因控制着身体的发育进程,那就是Hox基因,它决定了各种器官的定位和排序。Hox基因中的Hoxd基因,主要控制手指和脚趾的发育,共有五个基因分别控制五个手指和脚趾,它们之间存在微小的差别,导致了五趾大小不同。


因为只有五个明确的Hoxd基因编码区域,所以只能产生五个趾骨。如果不小心多了一份基因拷贝,就会多一个趾骨,并且只是简单复制了附近的趾骨基因,多趾症就是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


更重要的是,Hoxd基因控制的不仅是五趾,还控制着其他发育环节。我们平时常说“十指连心”,实际上Hoxd基因真的能产生“牵一指而动全身”的效应。就像外卖小哥的车篓里放了好几份外卖,一旦出现交通拥堵,就将导致好几个人饿肚子。


这种同一个基因控制不同效果的现象,叫作基因多重效应(pleiotropic effects)。万一Hoxd基因发生突变,当然可以产生新的趾骨结构,但同时也将对胚胎发育产生致命的影响。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从神经胚形成直到完成体节发育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决定着该个体将长成什么样子,学界称之为系统发育阶段(phylotypic stage)。Hoxd基因在这一时期相对活跃。在系统发育阶段,身体各部分之间存在强烈的互相诱导信号,某一器官的发育状态,将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发育状态。


这种连锁诱导机制将胚胎连成了一个动态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出现错误,否则就会引发连锁错误,最后形成畸胎。就像在黑夜里行军的部队,没有手机,也不能说话,只能靠拍巴掌保持整体队形,一旦某个人的位置错误,就会连锁影响其他人的位置。错误不断放大,最终将导致整个队伍崩溃。


为了保证发育过程不出问题,最优秀的策略,就是按照此前正确的发育步骤来。五趾结构就是这个正确的发育步骤。一旦这个策略被改变,系统发育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所以脚趾数量不仅仅是个数字,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有一种疾病叫作手足生殖器综合症,即手足发育与生殖器发育连锁。一旦手足出现畸形,生殖器也同样出现畸形。既然与生殖器有关,当然不能轻易突变,否则将造成比阳萎还要严重的后果。而未知的连锁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后果也更可怕。所以Hox基因不能随意突变。


基因多重效应是保护复杂机体正确发育的重要机制,一旦发育错误,就会导致严重后果乃至死亡,这是一种自我约束机制,除了推广正确的发育机制,同时还能确保这个世界不会出现我们无法理解的奇异动物。


这就是五趾结构一经形成,就一直保持到现在的根本原因,它受到了内在发育机制的支持。有些多趾动物只是假象,它们本质上仍然服从基本的五趾机制。以前人们相信,棘螈可能存在多达八根趾骨,但经过仔细分析,棘螈真正的趾骨仍然是五根,只不过每个趾骨都出现了分叉,似乎看起来是八根而已。其他比如熊猫、鼹鼠、狗、等只能使用假的趾骨,因为它们不敢轻易改变五趾结构。


棘螈的趾骨


因为这,事关生死。


注:自然界中还存在例外,比如青蛙。现在的许多青蛙都有真正的六趾,而非用假趾骨冒充。那青蛙为什么不担心基因多重效应的影响呢?根本原因是,青蛙作为最古老的“登陆者”,却至今也没有完全成为陆生动物,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拥有与哺乳动物不同的发育保障机制。它们的四肢发育相对独立,不与其他器官产生明显的互动,基因多重效应因此而大为减弱,科学家甚至可以让青蛙的头部长出腿来。


人类的指头增减同样是件大事。


多趾症的医疗建议虽然一般都是切除了之,但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六指突变可能通过基因多重效应,在更长的时间内对身体造成慢性的损害。这种猜测已经在狗的身上得到了证明。患多趾症的狗,除了奔跑受到影响,心脏与免疫功能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而相比于六指,人类的四指更为少见。医学调查发现,趾骨减少症发生率只有万分之六,远远低于多趾症比例。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按照一般逻辑,丢失某种东西要比得到某种东西容易得多,就像丢失钱包容易,但找回钱包很难一样。


而趾骨基因却很难丢失,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控制趾骨发育的基因异常重要,丢失造成的损害更甚于增加的损害,那其实是基因多重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不是四指,也不是六指,而“坚持”五指,并非大自然偶然的发明,而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五趾结构是进化的产物,这确实是一个完美的数字,因为进化中自然蕴含着奇妙和美感。


文 | 史钧 安徽科技学院生物学副教授

编辑 | 黄俊峰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总监制:金风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标签: # 趾骨 # 脚趾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