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圣学根之根》!
刘余莉教授受邀在人大附中开讲《圣学根之根》北京卫视报道
7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名家讲坛,邀请哲学部教授刘余莉为在校学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本次讲课的主题是“力行《圣学根之根》 争做现代君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昨天举办名家讲坛,邀请哲学部教授余莉为在校的11-14岁的学生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本次讲课的主题是《力行圣学根之根,争做现代君子》。
刘余莉教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去身体力行,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刘余莉教授: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呢?这个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要做到“恕”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假设我是老师的时候,我上面讲课,希望下面的学生都认真听讲,对老师有尊重之心。恭敬心,这是一个人成就的根本。
在她的精心讲授下,“读书志在圣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一个个先贤哲理都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我们也要更加孝亲敬长,争取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怎么让学生从背到自己能够身体力行,在传承的同时去践行它,这是我们教育者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去实践。
刘余莉教授简介
刘余莉教授,女,1973年生,内蒙古赤峰人,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理论频道文化教育专家,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曾应邀到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以及意大利、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与研讨。
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就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孝亲尊师:中华文化的根本》等问题进行主题演讲。
代表著作为英文专著《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英文编著《东西方的美德概念》;中文著作:《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儒家伦理学》《半部论语治天下》;中文编著《群书治要译注》等。在牛津《中国哲学》《应用哲学》等知名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推薦國內最新大字版《圣学根之根》
关于蒙学部分,因缘生所校集的《圣学根之根》已是优中选优、简之再简,自小学习的孩子最好能将其完全背诵,年龄偏大、实在不能全部背诵的学生,也至少将其中的《小儿语》、《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背诵下来,余者也要不断熟读,做到心中有数。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比如蒙学教材中的《名贤集》与《增广贤文》属同类作品,所以选此即不必用彼,用彼即不必选此。《声律啓蒙》与《笠翁对韵》,《蒙求》与《龙文鞭影》,也完全是采用同样的体例,所以依照自己所爱而任选其一便可。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大家自去斟酌取舍。如《明心宝鉴》之类的书,雅俗杂陈、真僞并录,若择其精要用以劝善则可,实不足以选入童蒙教材;再如《省心录》、《菜根谭》、《格言联璧》之类的书籍,虽美虽善,终是零金碎玉,不可过多留恋于此,要抓紧时间让孩子攻读四书了。
净空老法师推荐儿童读经教材《圣学根之根》
——节选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14集
因缘生居士他编了一本书,《圣学根之根》,根本的根本,十六种,都是从前私塾教学的课本。这个东西管用,现在还管用,永远管用,以认识字为主,这个里头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有历史、有地理。我们希望,我们慢慢的把这十六种,还有相关的,我还知道一些,把它搜集起来做成有声书。因为往后老师没有了,需要量太大了,谁去教?用这些光碟去教。我们送给国家,由国家教育部去审定,认为可行的话,希望将来国家电视台里面有一个教育频道,有个汉学教育频道每天来播放。小孩常常耳濡目染,养成习惯,他就有底子。再要正式入汉学,或者汉字学校去学习,很快他就懂得。这个东西不难,二、三年根基就扎好了。这样才能帮助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帮助我们国家安定和谐,帮助全世界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和平。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这一门功课,决定不能疏忽。
師父說 | 咬緊牙根 承擔使命(5月4日最新開示)
圣学根之根 缘起清儒陈弘谋在《养正遗规》的序文中写道:「世间有真正的教育方法,才会有真正的人才。教育的端正自家庭开始,人才的成就自儿童开始。《易经》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来代表蒙卦,而君子之所以能够造就有德学的人才,因为他知道根本就在这裡呀!『蒙以养正,是为圣功』,其中的义理是多麽深奥啊!泉水在山上的时候是清澈的,而流到山下就变浑浊了,这难道是泉水自身的过错吗?这全是因为做父兄师长的没有能及时地正确引导啊!」
諺云:「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而在明朝末年,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古時人心質樸、風俗淳厚,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遭物欲腐化了。再晚兩年才入小學,即使父教師嚴,也要費上一番手腳。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末學實在不敢想像: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
童蒙養正教育的基本理念
《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所以古人說「三歲看八十」,童年時扎下的善根,會影響他一生,到了八十歲也不會改變。
過去我們注重講解中國古人對胎教的重視,以及出生之後一千天的保護:母親在懷孕期間,一切的行為、言語、思想都必須端正,讓胎兒稟受正氣。出生後的三年內,大人要保護小孩,讓小孩所看到、聽到、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言語與行為。這三年的根扎下去,小孩就具備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一輩子不會改變。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探討三歲之後的童蒙教育。
兒童時期記憶力強、理解力弱,所以應該帶著小孩学习聖賢典籍,例如《聖學根之根》所收錄的二十三種童蒙書籍。讓兒童認字讀經這樣不但提高興趣與積極性。每次只讀一種教材,反覆認字熟讀,漸漸就能背誦;要背誦到滾瓜爛熟,然後再讀下一本。《聖學根之根》背完之後,就可以背四書五經。背書的目的是讓小孩的心安定下來,培養定力,不胡思亂想,這對小孩日後智力、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圣學根之根詳細介紹:
《小兒語》是明朝大儒呂近溪為教蒙童學習說話而作的兒歌,後來其子呂新吾又為之做了增補。雖是兒歌,卻不可輕看了,其實它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經典給詮釋了出來。可謂話俗而理不俗。全書分為四言、六言、雜言三個部分,我們選錄時略去了雜言的部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論語·學而》篇第六章經文為綱要,仿照《三字經》的格式編撰而成。後經山西儒生賈存仁多次修改,才定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謂千錘百煉,一字千金。經文言簡義賅,讀起朗朗上口。堪稱童蒙養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經》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應麟所作,其中常識和歷史統系的部分是經過後人增補的。尤其重要的是經文中為我們明白地列出了修學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致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其實小學經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學經典則是教我們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其理。末學認識許多讀著《論語》、《道德經》、《無量壽經》等大部頭經典長起來的孩子,讀了十幾年不但一無是處,反而對經典產生了厭惡。其原因就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好高騖遠、渴求速成,將本末倒置了。可見《三字經》中講的這一套修學次第絕對不能打亂!
《百家姓》相傳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編著的,然而它卻並不是單單只為讓學生識字那麼簡單,姓氏文化的背後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從宋朝至民國初年,《百家姓》都是童蒙教學的必修課。
《千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興嗣奉梁武帝聖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千個不同的字,將天文、地理、常識、倫理、歷史完美地列出。奇文天成,確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流通的版本中出現了八個重複的字,這是因為漢字簡化而招致的麻煩,並非生來的瑕疵!《三》、《百》、《千》歷來就被譽為是蒙學的鐵三角。
《鑑略》是歷史的綱要,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是文史不分家的,所以很多經文需要「經史合參」才能了知真實義。明代的袁了凡先生曾編著《袁黃綱鑑》,儒士李廷機也曾編著《五字鑑略》,二者的優點在於詳明,但若用於教誨童蒙,文字量則顯得稍微多了點。所以我們在此選用了清儒王仕雲編撰的《四字鑑略》。
《增廣賢文》大約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內容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化經典。應該是不斷地經過後人多番的刪削和增補,所以現在見到的版本有很多種。我們在此選取的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清朝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認為原文中存在消極成分,又特別為之作了刪訂和增補。由於文字太多,而且許多語句太過拗口,所以我們沒有選用。——晏子曰:「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試想《增廣賢文》既然被稱為「賢文」,尤其是被列入童蒙教材,先輩們肯定是慎之又慎地經過再三斟酌的。所以對個別經句千萬不能望文生義,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來這應是末學之得,希陶山人之失也!不過現在我們是在整理經典的讀誦本,所以就暫且不多說了,待日後我們注解經典之時,末學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交代。
《幼學求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是明清兩代私塾必讀的童蒙教材。原作者是明代儒士程允升,清朝嘉慶年間,福建儒生鄒聖脈重新作了校訂,並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民國初年,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三位學者又進行了一些增補,由於文字太多,我們在此僅採用了歷史統系的增補部分。《幼學瓊林》全書通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讀誦,便於記憶。書中融經鑄史、包羅萬象,堪稱蒙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以至於清代文人曾有「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之說,其影響力於此可見一斑!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是明代歷史學家蕭良有編寫的童蒙教材,全書通用四言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每一句都是一個歷史典故。清初儒士楊臣諍為之做了校對和增補,改名為《龍文鞭影》。這一書名源自佛典故事,「龍文」是古時駿馬的名字,駿馬良駒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它看到鞭影就會飛馳向前。蒙童熟記了這一千多個典故,待日後深研經論時,便可以很輕鬆地由事而悟理。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劇作家李笠翁為教蒙童學習對句而編寫的。全書通用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天地萬物悉羅筆下,十世古今盡入卷中。從純文學角度來看,此書在同類作品中少有匹敵,而且作者對所用的典故都考證得十分精準,這是特別值得讚歎的。蒙童只要將此書爛熟於胸,日後吟詩作對便可信手拈來。
《孝經》不屬於小學經典,我們在此把它列入童蒙教材,是突顯它的重要性。在《論語·學而》篇次章,有子便引用夫子的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一生道在《孝經》,「孝悌」二字深廣無邊、通澈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經》統群經」的說法。明白了「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才真正入德學之門了。《孝經》有古本、今本和朱子改訂本之別,我們選錄的是流傳最廣的今本《孝經》。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獲福遠禍的方法。我們從許多古書上看到,《感應篇》在古時流傳之廣,已不僅僅局限在道家弟子的學習,許多大儒,甚至佛家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來檢驗自己的功過得失。
《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家的入門經典,廣泛流通于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懷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為其做過詳盡的注解。值得讚歎的是他已打破了門戶之見,教人「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以曉愚昧。」若能時常誦起,確實能令我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佛家弟子人人必讀的入門經典。釋迦世尊在其中為我們道破了有人學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學佛卻反而得凶衰困苦的原因所在,並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修學態度和修學方法。尤其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覺醒!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大根大本,釋迦世尊在此經中明白地告訴我們:「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可見:無論人道天道,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道;無論小乘大乘,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法!——清世宗雍正皇帝為《十善業道經》而作的序文,的確是正知正見、文義俱佳,所以我們在此不加刪削,一併收錄。
孔老夫子為何不收女弟子,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大問題。大家要知道釋迦世尊原本也是不收女弟子的。所以我們夫子並不是歧視女性,我們若搞明白了其中的真實原因,自然會對夫子先知先覺的大智慧而佩服得五體投地!周安士先生在《欲海回狂集》中收錄了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提醒我們要早讓子弟修習「不淨」等觀法。近代民間教育家王鳳儀先生創辦女校,為女子講授女德時曾自信地說,孔子開天,而他自己則要闢地。先生由誠而明,所講的化性學說確實令人由衷地折服!因為愛先生,所以不敢諂媚先生。末學在此合掌,斗膽一言:靜觀當今社會現狀,教育體制只要不加改變,無論夫子開天還是先生闢地,恐怕結果都只會是不可逆轉地天塌地陷!——故此我們將《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列入童蒙教材,作為必修功課。或許仰仗世尊慈力,還可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即倒!
《養正遺規》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當熟讀。」所以我們在此將《中藥藥性歌訣》附加於後,作為蒙童的選修教材。——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教育蒙童只可以讀誦經典,會背誦之後再認真熟讀三百遍,盡此一生都不會忘記。至於經典的意思,是在他們把該讀誦的經典全部背誦下來之後,再專門研習的。因為這才是合理利用了孩子的記性和悟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才是真正道法自然的傳統教育。假如一邊讀誦就一邊給他講解,那就像希陶山人所說的:「種糧食沒等它成熟就急著收割,比稗草又能好多少呢?」而且藥王孫真人在《千金方》中也講到過:「梅開過早,不睹歲寒。」言藏至理,為人父兄師長者當慎思之!謹戒之!
古德曾有感歎:「校書如掃塵,隨掃則隨有。」末學一路走來,深感此言不差!其中不周之處,末學再次合掌當胸:懇祈諸位大德高賢多多海涵!末學慚愧,也自知障深慧淺、德薄才疏,本沒有資格包攬這項重大非常的工程,然而時節因緣特殊,我們自己若不親手去做又能靠誰來做呢?於是不顧自身淺陋,小心翼翼地整理出儒釋道三家這十餘部入門經典。所幸我下筆修訂之處必然有所依憑,不是靠主觀妄斷,所以您大可放下心來!——蒙童若能依此次第踏實修學,有心向儒者則成聖可期;有心向道者則成仙可冀;有心向佛者則成佛可希矣。
辛卯季夏末學因緣生謹識
补天字院在实践教学中找到了古人高效的认字技术,同时对外普及这种认字技术。
观看如下教学视频:“补天认字法---先认字后读书”
教新字的视频及文字说明,可供观者自行学会高效的识字技术。很多家长老师都自行学会了。(此认字法适用于能坐得住的孩子,其它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请阅读本公众号里《胎教与胎养 》、《小小婴幼儿字块认字》、《胎教认字法》)等相关文章!
此 “认字技术”是经过民间老师潜藏了15年时间,才从实践教学中挖掘出来的、全国各地都在使用,认字教学效果极好。
(今之成年人对如何教孩子高效认字,知之者甚少。故转发时敬请保留联系方式,否则让人即便看明白了认字理论,在教认字的实践操作上也是茫乎不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