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若没犯这三个致命失误,整个二战格局将被改写
前言: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及仆从国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脉的漫长战线上以190个师(约550万人)、3700余辆坦克和5000余架飞机的庞大兵力,组成分别由莱布元帅、博克元帅、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扑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
战争初期,德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但是很快就陷入持久战的泥潭。1941年底至次年初,德军在莫斯科战败标志着“闪电战”彻底破产。
总的来说,“巴巴罗萨行动”的破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是由于苏联幅员辽阔、气候恶劣,有着强大的工业产量,且能够集中一切资源用于战争,另一方面原因则在德国自身。莫斯科战役前夕,集团军群已成强弩之末,看似兵力雄厚实则是个空壳。
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之一,便是希特勒在战争爆发前未转入全面战时状态。
1939年9月以前,德军在国内一共设有13个军区。假设每个军区能够多提供一个师的兵力,在东西两线的占领区各自相当于一个军区的保障能力,再按较低标准假设每个预备役师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战斗力。
那么,在长达21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便能够多动员52个师,约73万的兵力。
另外,德国和占领区的工业在转入战时状态后能够使德军的每个师增加约700载重车辆,大大增强了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和机动能力。因为在真实战史上,德军还是机动能力和兵力不足,使得基辅会战中有十余万苏军成功突围。
基辅会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围战。
此战从1941年7月7日持续到9月26日,苏军有6个集团军被歼灭大部,阵亡和被俘人数达到了66万余。虽然苏军的兵力兵器遭遇了惨重损失,也没有实现保卫乌克兰的战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