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调研】赤水市笃行“八要素”破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八道题”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若隐若现
【贵州调研】赤水市笃行“八要素”破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八道题”

赤水市笃行“八要素”破解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八道题”

李  武  匡文权

赤水市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自身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将其作为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论”,着力破解调什么、谁来调、调不好、钱不够、怎么调、卖给谁、谁受益、谁保障“八道题”,全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一、笃行“产业选择”要素,破解“调什么”的问题

产业选择,是推进产业革命的基础性工程。赤水市按照“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的原则,紧扣“一长两短”产业发展导向,分村建立登记台账,制定调减替代产业规划,着力把玉米等低效传统产品调下来,把农业产业“十百千万”(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丰产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10000亩生态鱼和10000亩花卉苗木)等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产品调上去。今年,将新增石斛基地8000亩以上,培育丰产竹林10万亩以上,出栏以赤水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以上,新增生态水产养殖5000亩以上,三年内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0亩。

二、笃行“培训农民”要素,破解“谁来调”的问题

农民是振兴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农民,具体操作也要依靠农民,目的是让农民“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变为“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赤水市利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大走访”等活动进村入户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宣传,讲明为什么调、调什么、补助政策是什么、怎样实现增收等农民关心关注的问题,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平稳推进。同时,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精准培训,按照“调成什么产业就培训什么内容,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原则,实行“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培训,确保农民在发展新产业中掌握新技能。目前,全市已召开群众会323场次,参会群众14074人次,组织生产技能培训243次,参训农户7910人次。

三、笃行“技术服务”要素,破解“调不好”的问题

加强技术服务,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基石。赤水市党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上至下做好技术服务。一是组建“技术队”。印发《赤水市百名农技干部服务“三农”助推“春风行动”实施方案》,市乡两级共派出100名农技干部,分为15个工作组借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农广校等平台对农民开展全面培训。二是动员“土专家”。动员农业发展的“土专家”用群众能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上门为群众提供育种育苗、田间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实现技术服务对每个合作社、每个农户的全覆盖,确保每一位农户都能掌握实用技能,熟练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三是用好“农教授”。引入有专业知识的农技工作者,通过专家讲座、入户指导、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农民实行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培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目前,已对16个乡镇(街道)、16家企业、28家专业合作社、26户种养大户开展技术服务44场次,覆盖全市35个村11096人,其中,贫困村17个贫困人口852人。

四、笃行“资金筹措”要素,破解“钱不够”的问题

“资金筹措”的保障对农业产业发展至为关键,赤水市着力用好三类资金,撬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一是公共财政支撑。充分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政整合涉农资金、林业部门示范林工程和彩林工程以及水务部门水保林等政策,为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提供公共性、公益性的支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目前一期已落实专项补助经费406.68万元。二是脱贫基金带动。全力做好产业扶贫子基金申报工作,共向上争取金钗石斛、竹产业、乌骨鸡、生态水产等主导产业项目13个,获批基金8.6亿元,下拨基金1.2亿元。同时,争取特惠贷资金8938万元全面支持产业发展。三是社会资金聚合。充分发挥供销社社员股金吸储作用,探索建立合作社资金互助机制,引导农民将劳动、外出务工挣来的资金回流农村,支持本地农业发展,着力让有实力、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投入到农村产业革命中来。

五、笃行“组织方式”要素,破解“怎么调”的问题

在产业发展中,有效的“组织”尤为重要。赤水市采取村民联动、村社共建、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村社合一”试点创建工作。明确凡是参加农业产业调整的农民必须加入合作社,所有合作社必须对接企业,着力把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有效粘合起来,聚指成拳抱团发展。目前,已整合资金400万元专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村社合一”总数达到37个。今年,确保实现贫困村100%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人口100%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实现技术团队。

六、笃行“产销对接”要素,破解“怎么卖”的问题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赤水市坚持“三化”目标,着力让农民“为吃而生产”变为“为卖而生产”。一是坚持市场化。出台《赤水市关于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的实施意见》,开展重点领域主要农产品需求调查,完善“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确保全市所有公立学校及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医院、国有企业的食堂定向采购市内优质农产品。同时,与贵州绿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直供基地,7家龙头企业和部分乡镇及农业生产基地签订了订单合同,订单金额2.49亿元。二是坚持品牌化。依托“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两块名牌,用好“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生态市”等品牌,重点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借助农村电商、旅游推介、“十佳”旅游商品(特产)评选等平台,积极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合作,不断提升赤水农特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坚持融合化。坚持一产做基地供原料,二产做加工出商品,三产做销售提效益,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紧盯竹木加工、特色轻工等产业,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

七、笃行“利益联接”要求,破解“谁受益”的问题

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让企业有奔头,农民有赚头,让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构建“利益共同体”,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以土地、扶贫专项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等与8984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2927人人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12.05万亩,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76家,其中扶贫龙头企业29家,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2个,注册成员5575人,注册资本36263.55万元,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八、笃行“基层党建”要素,破解“谁保障”的问题

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夯实基层党建是固本之举。一是高位谋划“施工图”。市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一线调研,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多次在市委常委会、常务会等重要会议上进行安排部署,出台《加快调整玉米种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赤水市2018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方案》等5个成龙配套文件,规划用3年时间打好一场产业结构调整硬战,确保实现“结构调优、产业调好、群众增收”目标。二是配好发展“领头羊”。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选优培强农村基层带头人,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选派第一书记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51名到村带领群众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锻造干部“硬作风”。大兴“三风”,纠治“四风”,积极推行“五步工作法”。督查部门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纳入《2018年督促检查工作计划》,不定期对干部履职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题督查,目前已经印发玉米调减《督查专报》2期,确保产业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落细落小落实。

作者系赤水市督查局干部

标签: # 农民 # 赤水市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