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二十年,中国互联网进化简史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陪着眼泪
沸腾二十年,中国互联网进化简史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明智的年代,这是一个愚昧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纪元,这是一个怀疑的纪元;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都将直上天堂,人们都将直下地狱。


狄更斯 --《双城记》


熟悉《双城记》的人应该会记得,上面那段话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精彩的隐喻与概括。而这场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仅结束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也是世界近代史开端中的重要一环。


在21世纪的我们如果回望呼啸而过近二十年,大概率会和狄更斯发出同样感概:oh, 这真是一个疯狂又热血的时代.........

 

从1995-2018,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二十三个春秋,在这二十多年里面,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经了三次大浪潮发展。而三次浪潮中,整个中国商业社会的形态基本被重置,其中的激荡与巨变,丝毫不亚于法国大革命给我们的震撼!

 

在互联网貌似杂乱无章的变迁中,如果我们跟踪互联网流量的迁徙,会发现互联网的发展轨迹经历了完整的3.5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巨头的崛起与陨落中,偶然中又存在某种必然。


▌一、互联网1.0时代,从蛮荒之境:春秋纷争

 

1995年—2000年:三大门户时代

 

所有的伟大,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1995年,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中国互联网的诸多事件由此开端。

 

然而我想从1997年开始说起。


97年对中国来说,属于难得的千年之大变革,全中国都将目光聚焦在香港。但对于萌芽中的中国互联网来说,这一年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才是带来生机的东西。第一次跟国际金融大鳄过招的中国眼界大开,加快与外界互通的决心与速度。

 

我们回到流量中来说:流量的本质在于“人”,而刚刚进入中国的互联网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完全是个新兴的物种,这个阶段,中国互联网流量处于生长累积状态。这个时候的互联网几乎是一片蛮荒的状态,用户们处于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互联网对于用户而言,只不过是获取信息的一个端口。

 

中国互联网在这个时期的是:门户主宰上半场,搜索衔接下半场。

 

1998年是中国门户网站上线的爆发期,1999 年,搜狐推出新闻及内容频道,奠定了综合门户网站的雏形,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此后,在2000年,新浪、网易、搜狐纷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三大门户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对明星,是有一定逻辑的,虽说这个时期,互联网创业哪个方向操作空间都很大。但是,20年前中国的用户们在这个节点的核心需求是“内容”,对这批网民来说,上网除了找小妞聊天之外根本不知道干嘛。是搜狐新浪网易这些门户苦苦做内容,才慢慢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上网,互联网1.0 时代也才得以积累了自己第一批流量,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大门户”时代(美国类似的时代叫雅虎时代)。


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破灭则是分水岭,无数的创业公司在这个时间点灰飞烟灭,这轮科技泡沫是中国互联网界的第一轮洗牌。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BAT 在这个时间点,完全是靠运气活了下来,在危机来临前,百度刚成立还没开始大规模烧钱,阿里在前一年获得了孙正义的投资,马化腾则是更险的在危机来临前的三个月获得了IDG和李泽楷的入股。

 

而对于个体来说,搭上“革命”的飓风,是命运奔腾的开始。

 

到今天,我们去深扒互联网圈大佬们的简历,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现象,一半是海归派,一半技术流。张朝阳和李彦宏是海归派中的佼佼者;周鸿祎,马化腾,雷军,丁磊......则都是代码写的超级棒的程序员。


这样现象的背后其实并不是偶然,当时中国互联网的一片蛮荒之境中,国内与海外的市场分层和信息鸿沟。海归派见证了硅谷崛起传奇,得以上帝视角大开,将美国的模式复制到中国。而走在潮流最前沿的极客们,他们比99%的人先接触到了互联网这个神秘的世界,在开放的大门打开的霎那,得以最先享受到时代的红利。

 

如果要说这个时代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互联网的发展在全球并不是平的。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互联网几乎将中国整个商业社会进行了重构,我们见证了互联网从1.0—4.0时代的跳跃,中国的互联网笼罩在BAT的光辉(阴影)之下,再创新的空间有限。可是要是我们放眼全球,要知道大量的国家3G网络都还没有覆盖。


如果我们利用市场的差异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巨大鸿沟,做一些向落后领域搬砖的事情,向那些文化习俗与中国相近,互联网发展水平远逊于中国的地区(类似东南亚)复制中国的商业模式,获取丰厚回报,是很有可能的一件事。

 

▌二 、互联网2.0时代:列王的纷争

 

(2001-2008年)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

 

从web1.0-web2.0的过程中,中国网民经历了内容匮乏阶段,内容充足阶段和到现在的内容过剩阶段,搜索引擎自然而然的解决了用户高效的“获取有效信息”这个痛点,百度,雅虎以及谷歌这样主打搜索企业,成为这个时期的流量之王。而后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其他需求被满足成为可能,除了搜索,流量也开始像人们当时的核心需求—通讯,电商这两块聚集。


这8年属于中国互联网第一次闪亮的高光时刻,这个阶段,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大变之年,2003年,中国开始在管辖范围内部建立的多套网络审查系统,防火墙—长城拔地而起,国外互联网巨头止步墙外,国内互联网企业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

 

这个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主线是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逐渐过渡,各个支线是百花怒放:百度上市网游市场风起云涌,电商中淘宝网上线, 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中国进入博客元年.....中国互联网开始在即时通讯、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底层技术服务上,与整个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脉络相通。

 

上个阶段名不见经传的BAT作为这个时期的绝对主角,它们在这一阶段干的就是完成自身领域的商业闭环,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站住脚跟!


百度靠着对中文输入习惯的深刻理解,在搜索市场上和强大的谷歌平分秋色;阿里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的支付宝,把中国人上千年来一直没解决的信任问题,一举化解成“买家支付后卖家发货,货到不满意阿里退款”的完美方案;腾讯通过QQ秀、QQ游戏,QQ 空间的等运作,拿下了中国互联网最忠实的那批fans。

 

当然,在这一时期,BAT也完成了在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百度于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阿里2007年在香港H股上市,腾讯更是在2004年就完成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陆互联网企业。

 

这个时期的互联网骄子们,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师夷长技以制夷 !

 

尽管中国的网民数量一直在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是不太不习惯去创造,这个时期找准自己的中国特色大道成为巨头们的心病。很多国内巨头发现前期通过copy 国外的巨头的路子,在这个时期走不通了。他们完成了前期的追随后,后期的中国特色则找不准了。

 

人人网就是这个时期一个很好的一个例子,陈一舟虽然使得校内网迅速铺开在北京及全国高校风靡,成为中国版的'Facebook', 然而,人人只“抄”到了型,没有抄到“神”,并没有在这批”高校用户“的SNS关系上建立核心的护城河,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社交产品。

 

而BAT之所以能在抢占中国互联网最肥沃的土壤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们抓住机会, 将国外互联网巨头们商业模式,进行了中国特色化。虽说中国独立市场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起到了一定的产业保护效应,但是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BAT将国外巨头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接地气改造,更适应那个阶段的中国用户。


淘宝与eBay之争,用免费模式赢得了市场。谷歌,雅虎因为无法适应中国市场对互联网的管理方式,让百度乘虚而入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互联网3.0时代:帝国崛起

 

(2009年—2015年)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是 BAT 们取得数十倍成长的时期,BAT一统江湖。

 

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2G-3G网络的发展,移动端将PC端曾经触及不到的那批用户迅速盘活,中国互联网用户呈井喷之势迅速增长,BAT由于在上一个阶段,占住了互联网最肥沃的城头,在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之下,成为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最大赢家( B 表现不行)。

 

这个阶段,最夺人眼球的是横空出世移动互联网怒怼传统互联网:互联网的入口从搜索进一步被各种各样app分流, ,微博迅猛发展,微信朋友圈上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PC端,一场百团大战触目惊心......而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力不足且负面频出,类似魏则西事件让百度惹一身骚。


而这一时期,BAT中的阿里和腾讯愈发耀眼,通过“支付宝”和“微信”两个跨时代的产品,建立起强大生态,在互联网各个方面深耕两者还“联手”把支付环节打通,再一次彻底把传统行业掀了个底儿朝天。

 

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将规模效应放大,大者恒大。BAT占住的搜索, 社交,电商,这三块本身是极具流量虹吸效应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BAT通过对自身的改造,又将这种规模优势发挥的极致。腾讯通过QQ+ 微信这两款产品,在中国社交界成为无敌传奇,阿里的靠着淘宝+天猫成为中国电商界一哥,赚的盆满钵满......

 

有钱有人有流量后,战斗力爆表三巨头,很快被野心喂成了巨兽,啥都想自己做,不仅想把别的巨头干死,还想把有潜力的业务都自己做。拿腾讯来说,这段时间里,创业者常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是:  假如腾讯抄我们家的产品了,怎么办?而腾讯则同样被剽窃idea的帽子,搅的头痛不已,一篇《狗日的腾讯》将腾讯送入高潮!

 


要说BAT得以名正言顺统治互联网江湖,还是靠建立生态 + 扶植代理人这两个关键手腕。

 

2010年一场天昏地暗的3Q大战,腾讯血流不止,痛过之后腾讯终于明白:围绕客户端打造出来的产品围墙未必能够靠得住,与其与其他对手互相厮杀,不如把资源共享出去,然后再收纳回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来得稳固。这个艰难的决定,竟使得其日后的发展轨迹完全改变,于是生态成了腾讯的关键词。

 

而AT先后在“交通出行”、“新零售”、“外卖O2O”打了几场大战,使得众多新生代企业都望尘莫及。AT一时间电光时火、瑜亮难分,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互联网战争的新玩法——用资本+流量操控的代理人进行战争,这样既避免了头部政策与舆论风险,又不掉大哥的身价。提供点资金、再来点流量、就可以通过资本的纽带,连接外部创业公司,极大扩大公司生态边界,让可能的颠覆者成为自己的朋友。


至此,BAT 进入资本驱动的航母大时代!

 

BAT的触角遍布中国和全球的社交、电商、娱乐、出行、文化、医疗、AR/VR、企业服务、线下零售等多个行业,我们看到他们在中国投资了几乎所有你听过的科技新兴企业,他们各自在互联网特定领域内的准垄断优势,而这种优势,借由资本操作,还在不断放大。

 

▌四、十年必有王者兴

 

2015年至今

 

这个阶段,即是我们的日常。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背景是:经济增速的放缓,数量意义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大家进入存量博弈时代。新的流量结构之下,出现新的玩法:没有新的补给喂养,互联网大巨头,小霸主们想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迎合投资爸爸们的预期,只得采取更高阶的手法,而中小企业想要脱颖而出,只能采取边缘创新的战术。

 

这个时期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出现的新的特征是:在BAT Everywhere的大背景 下,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曾经的小弟们不甘心只做诸侯---TMD也抄起了大哥们的路子,通过资本扶植小小弟,用投资、并购等方式大举进入新的领域,圈地围城。


对于小弟们来说:在存量市场的格局下,要想更上一层楼,要建立自 己的生态系统,或借助其他生态系统的力量,”生态”是不得不行!多元化科集团”模式也是不得不为。。而上一轮的几次大战中,大家本以为互联网这个大舞台下,BAT会成为所有互联网者诅咒,在BAT强大的帝国面前,人们自然而然为:被BAT盯上是一件令人头皮发麻的事情,巨头们在生态中可以肆意的搜刮创业者的新idea,再利用他们巨大的资源挤压创业者。然而TMD 这些独角兽的崛起,让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美丽联合集团CEO陈琪曾借用《罗马人的故事》中埃及如何在罗马帝国的强盛中延续自己的繁荣的事例,来比喻巨头与新电商的关系——这是一场避其锋芒、巧妙借力的持久战,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新兴的独角兽与巨头们共存的当下。

 

对于新兴的创业公司来说:怎样避“其”锋芒,TMD给出的答案是:只要能建立起差异化竞争力,采取“错维” 式的竞争。也即是说,你的核心发力点必须得是一个对手不会太重视、甚至是看不到的点。唯有这样的点,才能带给你在悄无声息下成长的空间。


美团是因为无与伦比的地推+运维能力才在百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头条用的是别具一格的用算法+信息流的模式改写用户获取的方式,成为互联网注意力生意中不可小觑的力量。我们再往小的说,这种差异化能力,类似于淘宝阴影之下:用 “导购”崛起蘑菇街、用”物流”开出一片天地的京东、用“去库存”活下来的唯品会。拿做母婴的贝贝网来说,现在收获了垂直母婴市场70%的市场份额,日活数据跻身中国电商top5,非标品这一利润空间更大的护城河更是占据了平台总业务的85%,成为其规模性盈利的利器。

 

而怎样才能巧妙的借力?答案是利用BAT的资源,在跨行业中进行创新。这是针对那些被巨头看中的企业而言,利用巨头所主导的“大数据+资本+合作”的模式进行跨行业的创新。例如,滴滴获得了巨头的资本和资源,利用腾讯的微信入口获得大量流量,但是同样滴滴能够在入口上叠加其他的业务,从而形成下一代的入口平台,这个创新是非常强大的。

 

可以预见:未来能够在BAT遮天蔽日羽翼之下,有一席之地的互联网企业,要么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要么是能够通过某种手段与之共存的企业。

 

▌小结


《权力的游戏》中,指头叔有句经典名言: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


中国互联网从蛮荒之境到帝国诸侯林立,这一路走来,每次起风之时,才是中小创们作妖成精的”奇点“。如今流量板结在BAT手中,虽然TMD激活了很大一部分长尾流量,但在现有的客观现实之下,互联网已经将消费端商业社会改造到了很高的一个层面。


BAT无论是通过技术还是资本都牢牢占住了最好的赛道,独角兽们可以进行边缘创新,但想要再造一个BAT, 在基础技术出现大的创新或者互联网与新的消费场景相结合之前,几率不大!


标签: # 互联网 # 中国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