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在信阳黄湖农场的岁月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我找回了孤
胡耀邦在信阳黄湖农场的岁月

2010年4月15日,是前胡耀邦逝世21周年纪念日,也是温家宝总理以个人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再回兴义忆耀邦》的日子。总理的文章思念无尽,百姓的思念绵绵无期。

在信阳市潢川、淮滨、固始三县交界,春河与白露河汇流处,有一片水田交织的开阔地。这片名为黄湖农场的地方,因为40年前一个人的到来而变得非同寻常。

这个人,就是时任团第一书记,后来成为的胡耀邦同志。

自1969年4月至1971年10月,胡耀邦在位于黄湖农场的团五七干校工作、生活了两年半。在那段非常时期,已经50多岁的胡耀邦在远离北京的黄湖农场,和近2000名同事一道插秧劳动、脱坯建房、学习思考,度过了一段特殊岁月。

“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

1968年,根据毛泽东指示,、共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河南占了大半。胡耀邦到黄湖农场后,当时与他同宿舍的4个人分别叫李春和、刘德茹、吕洪志、孙志福,前两位是胡耀邦当年在团的同事,后两位是黄湖农场职工。

“刚来农场时,不少人的情绪非常低,倒不是怕劳动,主要是心理和精神压力太大。”关正友说,大概是1969年4月,干校开大会,军代表宣布,说以后你们就要在这里劳动,在这里生根,以后黄湖就是你们的家了,“因此,平时劳动完后大家就聊天、闲逛,也不愿意去学习了,甚至好多人把带来的书都扔了”。关回忆,他听说一位女同志曾消极地公开表示:“在这里也没有人重视我们,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胡耀邦同志和蔼可亲,善于做思想工作。”关正友讲了一件事:1970年干校清查“五·一六”分子(注:1966年5月16日,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主要是批判、撤销并要求各级党委停止执行《二月提纲》,向党、政、军、文各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猛烈开火),有个叫武如春的同志因被怀疑而受到审查,他内心很矛盾,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胡耀邦知道后亲自找到他,对他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太在意,路其实还长着呢。你还年轻,应该学会坐冷板凳。说完,胡耀邦从兜里掏出圆珠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一行字:“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

在许多老职工的印象中,胡耀邦不仅乐于劳动,更喜欢和群众打成一片。吕洪志和胡耀邦曾共住一个宿舍,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就天南海北地聊。“他知识广博,从历史到文学,从红军长征到未来中国的发展,他总是引经据典。”吕洪志说,胡耀邦是个很达观的人,他经常教导大家不要悲观,要相信党,相信人民。“他当时患有肩周炎,干完活后要洗澡,用手臂擦洗后背很困难。我帮他搓背,他打趣说‘小吕啊,你帮我搓完背,我再帮你搓,我不能因为年龄大就总是麻烦你,我们要体现革命互助精神啊!’”

干活间隙仍然手不释卷

当时,黄湖农场挖了很多大水塘。“挖塘时正是夏天,大家在胡耀邦同志的带领下整天顶着烈日,赤着脚泡在泥洼里。时间长了,腿脚被泡得瘙痒难耐,但谁都不在乎。”关正友回忆,胡耀邦常说自己出身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从小就学会了干农活,这点活儿不算啥。

在吕洪志眼里,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胡耀邦干起活来都不落人后。农闲时筑路、修渠,防汛期间查看水情,加固堤坝;农忙时插秧锄草、维修农具,样样干得出色。“他往往一天能插七八分水稻,很多年轻人都比不过他。干校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一次插秧比赛,哪一次他都能获奖。”吕洪志说。

“那时候干校修坝、修桥用的石头,必须到40公里外的大别山上去拉。运石头是最艰苦的工作,而胡耀邦同志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农场老职工李方然讲起往事,情深意长。一次连队安排李方然和胡耀邦去运石头,“他身上带两三个馒头,就是一天的伙食,渴的时候就蹲在池塘边捧点水喝”。李说,一开始他只当眼前的人是个普通的农民老大爷,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团第一书记胡耀邦。

胡耀邦是个十分用功的人。“劳动间隙,其他的同志都去休息了,他却捧起书本,钻研马列著作和著作。”吕洪志说,夏天,他躲在蚊帐里读书;冬天,土坯墙无法抵御风寒,他就披上棉衣,围着被子,手不释卷。有同志开玩笑:“你真是干校的学习模范啊!”他总是笑呵呵地回答:“过去在战争年代还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呢!”

(责编:xsy)
标签: # 胡耀邦 # 干校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