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沐若清辰
“火星

本周,朝鲜首次试射的“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毫无疑问是军事领域最重要的新闻,也把朝鲜的对美战略核威慑从几年前的“嘴炮”变成了实打实的“战略导弹”。而在导弹试射之后,朝鲜战略核力量的变化对半岛局势的影响以及朝鲜未来外交策略的转变,则是接下来考验美朝当局智慧的关键。同时,本周又有5架俄制苏-35战机抵达中国,在有关苏-35是否应该引进的争论停息之后,是时候来看看中国的几款四代半战机了。 “火星-15”之后的半岛核斗争 11月29日凌晨,朝鲜又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这次的消息照例是由美日韩媒体先行报道,随后朝鲜官方媒体不紧不慢“认领”证实的。由于导弹走的是高弹道,没有飞越日本列岛,因此日本媒体总体就显得比较“淡定”,随后公布的4500公里高、950公里远的弹道参数虽然比之前都大,但各方最初都估计是又一枚“火星-14”弹道导弹,因此也没有特别紧张。 朝鲜火星-14弹道导弹 随后朝鲜媒体第一轮报道时,虽然没有给出任何有关的相关画面和具体描述,但“火星15”的名号一经公布,就迅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与猜测。 而朝鲜这次的悬念也把握地很好,先是在晚上发布了有关“火星-15”的新闻稿,用“9轴自行发射架”和“超大型重型核弹头”两个关键词继续揪住大家的注意力,再是在深夜发布了全方位记录导弹发射的系列照片,最后是在第二天的朝鲜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公布导弹发射的视频。相比此前“一步到位”的新闻发布,这种引人入胜的报道形式无疑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也加强了这种洲际导弹给人的“戏剧效果”。 劳动新闻报道


朝鲜电视报道
有关导弹本身的性能,已经有不少军事观察家做出了相对靠谱的推测。作为在“火星12”和“火星14”技术基础上对一二级发动机和弹头进行全面升级的型号,“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已经是一款具备10000公里以上级别射程,700-800公斤投掷能力的洲际弹道导弹。 在总体定位上,这种设计与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展研制的东风-22弹道导弹非常相似,都是一款机动发射的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导弹在许多主要技术指标,比如一、二级火箭发动机推力和运载能力上也非常现实。 当然,21世纪的朝鲜尽管遭受外界的封锁,但由于整体技术环境的发展,仍然在很多领域拥有远比上世纪中国优越的具体技术条件。无论是先进的复合材料还是数控机床,还是先进的高精度激光陀螺和整体在发展的军用航天技术,都赋予朝鲜将导弹系统做得更好的机会。也正是因此,比起计划使用半挂车、两级火箭都使用4发并联的东风-22,使用多轴TEL车、一级火箭就使用双发并联的“火星-15”虽然本质上没有脱离前辈画下的范围,但在很多具体细节上已经显然超出前者。当然,朝鲜对于“火星-15”目前的描述也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仅所谓的“百分之百实现发射架所有因素国产化”的9轴TEL的数量取决于引进的8轴TEL底盘的数量,“超大型重型核弹头”的重量能做到多大也很难说,苏联类似的UR-100弹道导弹就是在搭载800公斤弹头时能飞10000多公里,搭载1350公斤的弹头的时候射程就只有不到5000公里。 如果保守的估计,不要纠结于朝鲜的热核弹头是否真正实用化、武器化,只考虑普通的内爆型原子弹作为弹头的话,“火星-15”不仅能够轻松实现对美国本土投掷核武器的目标,甚至还有实现集束式多弹头的潜力。 对于朝鲜来说,下一步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将“火星-15”定型和批量生产。毕竟即使像朝鲜一样有过只进行两次成功试射就算定型的状态,“火星-15”导弹虽然不用像其他国家一样再试射个10发才能定型,至少也得再进行一次成功试射,而且保险起见可能还需要进行正常弹道的全射程试验。 再来一发对朝鲜来说问题不大,但全射程试验就几乎不可能了。朝鲜一无海外测控站,二无远洋测控船,三无远海打捞弹头设备舱能力,此前“火星-12”的几次跨越日本的导弹试射尚且需要依赖美日通报的数据“代为测量”,“火星-15”的全程试验想要收集到像样的消息,可能只能提前昭告天下,让中美俄法的测量船沿途提前部署好才行。 当然如果朝鲜不在意这些的话,将全部的6辆引进的WS51200型8轴TEL全部加长到9轴,也就能运载和发射6枚导弹。如果考虑到实战环境下这些发射车根本没机会装填备弹,那么6发“火星15”就是朝鲜全部的对美核威慑力量了。朝鲜的9轴发射车能看出是在原WS51200型基础上增加一个无动力轴


这大概相当于什么水平呢? 按照华棣(作为长期接触中国导弹、核武器研制工作的资深专家,有关他的案件扑朔迷离,但他对中国导弹核武器的了解是毫无疑问的)1992年发表的《中国导弹计划:技术及战略目的》的论文介绍,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对美有效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就是“6-8枚东风-5型洲际导弹”。当时的东风-5基本型导弹射程还只有10000-12000公里左右,而且采用的是固定的加固式低下发射井,比“火星-15”的机动式发射理论上更易暴露,生存性能也没有本质提高。 也就是说,朝鲜在将“火星-15”定型和量产以后,其核威慑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90年代初中国对美核威慑的水平。对于朝鲜来说,这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结果了。 但是这样的威慑效果有多少呢?很难说,毕竟在90年代,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对美国所起到的威慑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美国之所以在冷战后没有入侵中国的打算,其所介意的也并非是中国的不到10枚东风-5战略导弹。从国际上的视角看,现在的美国之所以不会对朝鲜动武,说到底和朝鲜有没有核武器,有多少核武器,能不能打到美国关系不大,美国所忌惮的,仍然是那个60年前跨过鸭绿江,打败野心狼的国家。哪怕朝鲜与其关系早已算不上热络,甚至有些冷淡,但只要两国没有彻底翻脸,美国就不敢多动这方面的脑筋。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利在安理会上的表态,其实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这样的态度:美国之前从未寻求与朝鲜开战,到今天仍是这样,但是一旦爆发战争,(美国)将彻底摧毁朝鲜政权,这点毫无疑问。


但从朝鲜自己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朝鲜可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虽然中国并没有为朝鲜提供核保护伞,但却是朝鲜政权免受外界武装颠覆的最关键因素;又或者实际上朝鲜并不满足于武装对峙下的这种“低水平”的安全,而渴望获得“让朝鲜完全满意”的彻底安全。由于中国不可能出面为朝鲜挣得这样的安全,朝鲜因此决定要自己争取。 按照朝鲜的逻辑,只要他给美国造成的威慑足够大,美国就会坐下来,最终满足“朝鲜想要的安全”。然而问题真正复杂的地方,就在于到底什么样的安全才是“朝鲜想要的”,签订和平协议?美军撤离?朝韩关系正常?还是美国解除韩国武装后将其双手奉上献给朝鲜?从朝鲜近几十年里对中国的无偿经济和军事援助不觉感恩,反嫌不足(甚至到了“要求白给歼10,拒绝枭龙援助”的程度)的态度看,谁也没有自信能够说,什么样的安全能够真正满足朝鲜。 对于朝鲜来说,当他即将走完“对美核威慑”路线图的最后几步时,所要思考的已经不是该不该走下去的问题,而是应该仔细反省“走下去有没有用”的答案。 四代半的中俄同台 本周五,随着第三批苏-35战机飞抵中国,不知不觉中国向俄罗斯采购的苏-35已经交付过半,苏-35战机来华也已经快一周年了。国内的军迷们对于苏-35引进的态度,也从开始的坚决不承认,逐渐变为默认和接受。 目前抵达中国的苏-35战机共计13架,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6月和2017年12月交付4架、4架、5架,装备空军南部战区某歼击机旅。 由于中国订购的苏-35战机数量只有一个团,在数量上与空军“团改旅”之后4个歼击机大队的标准编制数量还存在差距。不管是补充采购新的苏-35还是换装其他机型,该旅都将在苏-35的数量上“缺位”一段时间。正好也在本周,中国空军使用低可视度机徽的歼-16战机也首次亮相,标志着歼-16这款国产四代半战机也已经开始向真正实战化的训练做好了准备。虽然中俄空军在四代机的装备年代上相差了至少10年,但在四代半战机的装备数量上,却是差不太多。俄罗斯空军目前正在批量列装的两款战斗机中,苏-30SM是基于对印出口的苏-30MKI战机完全国产化后的产品,虽然也使用了无源相控阵雷达,但其性能水平与当代的机载相控阵雷达差距较大,整体技术水平停留在2005年前后,依旧是一种世纪之交水平的四代战斗机。 苏-35则是真正的四代半战机,俄罗斯空军从2011年开始正式接收量产型苏-35S至今,累计已经接收了64架,未来如果顺利的话,还将以每年大约16架的速度交付俄军。 除此之外,俄军只有米格-35在进一步升级后才能成为真正四代半战机。 SU-30SM 中国空军的四代半战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目前已经停产的歼-10B、正在持续生产的歼-10C、歼-16、仍处于研制试飞阶段的歼-11D、目前还没见到样机的歼-10D以及外购引进的苏-35,都属于四代半战机的范畴中,累计装备部队的总数已经达到100架以上,并且还会以每年30-40架甚至更快的速度继续装备空军。 如果考虑到中俄两国在五代战机上的差距,歼-20在今年已经批量装备部队,并将从明年开始批量交付空军的作战歼击机旅;而苏-57仍未完成国家测试,只是在俄军的计划里将于明年开始列装(近年来俄军装备交付跳票的事件早已经多得让人见怪不怪了),那么中俄两国战术航空兵力量在新一代装备上的差距,显然还会越拉越大。在美国空军依然会稳居世界第一空军力量的时候,世界第二战术空军的竞争,即将在未来的几年里脱离军迷和各种“军事专家”的分析和统计而变得逐渐明朗。 尽管如此,这些苏-35战机上仍然有着当前中国航空工业暂时需要虚心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以苏-35的矢量喷口为代表的飞-火-推一体设计。相比之下,中国的几款四代半战机和五代机在设计上也已经采用了相同的思路,但在将矢量推力系统融入进飞机这件事情上,中国的航空工业虽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依然与美俄有不小的差距。 共青城飞机制造厂 说起矢量喷口的研制,中国虽然至今没有一款实用化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但发动机配套的矢量喷口的研制工作早已开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涡扇-10发动机和涡扇-15发动机都有配套研制的矢量喷口,而相关的测试工作甚至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展了(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就曾经视察过当时研制的矢量喷口),但由于中国航空发动机与美国发动机相比一直有推力差距,为了将宝贵的推力全部用到提升战机性能上,会损失相当推力的矢量喷口一直都没有得到应用,以至于不少军迷必须发挥想象力甚至创造力,用“微矢量”这样的原创概念寻求安慰。 型号研制的缺乏又导致了中国的矢量喷口本身缺少试验和使用的机会和场合,连带影响了矢量控制系统与整体飞控的整合。就像印度空军装备的苏-30MKI战机使用的矢量喷口需要飞行员单独控制一根操纵杆进行调节,因此往往会出现格斗中使用矢量推力反倒贻误战机的情况,中国如果没有经过充分整合就强行在战机上运用矢量推力系统,类似的情况也难以避免。 从这个角度来看,苏-35S所具备的整合了矢量推力系统的完整的飞-火-推一体设计,尤其是其专门的飞控系统对于中国空军而言更加重要,它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到的成品化的飞控和矢量系统,且整体水平不低,既可以培养中国空军使用这一系统的心得和经验,也能从其使用和结构中反推出飞控和矢量喷口设计上的注意事项。这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而言,确实是能够大大节约时间和资金的好办法。 当下,俄罗斯苏-57战机“2.0”版本计划采用的“产品30”发动机已经亮相,而从其明显的锯齿形尾喷口上,能够看出俄罗斯在矢量喷口技术上已经驾轻就熟,相信通过对苏-35SK相关技术的分析和中国在矢量喷口研制上的积累,一定能够在国产涡扇-15发动机上实现突破,将国产的推力矢量系统装上国产的新一代战机上。 10月19日莫斯科市长参观礼炮公司,图中疑为“产品30”的尾喷口

标签: # 朝鲜 # 火星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