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看他发的朋友圈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bones骨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看他发的朋友圈

                                                          作者:小椰子  来源 :精读

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体现在这3个细节:



01

独立思考的能力


QQ上,好几年不曾联系的初中同学突然发来一条消息:

“大家注意了,10月20日是腾讯老板马化腾的女儿(腾佳琪)的生日,也为回馈网友对腾讯的大力支持,只要转发这条说说后,你的QQ等级就会连升4级。转发10秒后看你的头像。”


且不说马化腾的女儿怎么会姓腾,这种类型的谣言传了这么多年,居然到现在还有人信以为真。


微信上,长辈群里又有人在发一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消息:

“联合抵制XX!如果你是中国人,就发到各个群里!只要把这条消息发到5个群上,微信自动加100元红包,我试过了是真的。”


打开朋友圈,各种转发的文章中,充斥着满屏刺激性的言语、强词夺理的逻辑、煽动性的结论。


热点换了一波又一波,总有人来不及思考就急着站队、急着人云亦云。


生活中,频频听到这样的言论:


学语文有什么用?买菜又用不上。

学高数有什么用?买菜又用不上。

女孩子何必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还不如早点找个好老公,相夫教子。

985大学毕业出来有什么用?我儿子才念到高中,现在赚得比你还多。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句话: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没文化有多可怕?


低水平的认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总是被煽动性的言论洗脑,这些只会让一个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叔本华说:独立思考比读书重要。


一个有文化的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被谬论谣言洗脑。



02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前段时间的《开学第一课》上,主持人董卿采访了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


因为许老先生腿脚不便,只能坐着,而董卿站着采访,老先生需要抬头仰视她。


为了表示对老先生的尊敬,董卿在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跪地三次,尽量保持和老先生平视或仰视的角度。


不仅如此,在老先生说话的时候,她会非常专注地侧耳倾听。


而每当要提问的时候,她会主动靠近老先生的耳边,用缓慢的语速向他提问。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优雅又不失谦卑,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自然流露。


梁晓声曾经说过: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举手投足间散发的教养,让我们看到了董卿的文化气质。


反观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情绪总比逻辑来得快,脾气总比涵养少得多。


有海选时对着一个自称感冒、还未开唱的年轻女孩说:“那就不要唱了,滚吧”的评委;


有对着因暴雨天气而送餐晚了十几分钟的外卖小哥拳打脚踢、辱骂拒收的客人;


有因在地铁上没被让座,就伸手扒女生衣服的老人......


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实在不能说这样的人有文化。


一个有文化的人,具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03

学会独处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安迪被典狱长关禁闭一个月,那是个暗无天日只有老鼠作伴的地方,普通人连三天都无法忍受。


当他被释放出来后,瑞德看着他说:“难以置信你竟然挺过来了。”


安迪指着自己的脑袋回答:“有莫扎特陪着我。”


这让我想起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曾说过: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


因为真正独处时,就只剩下自己可堪挖掘。


在浮躁和充斥着诱惑的娱乐圈中,有这样一位另类——陈道明。


剧组拍完戏,他就一个人待着。聚会不去、应酬不接。


更多的时间,他选择了独处。


他会弹钢琴、还会萨克斯、手风琴,在拍戏的间隙,他习惯用音乐获得内心的平静。


他爱看书,从鲁迅、胡适,读到李敖、北岛,被冯小刚称为“中国读书最多的演员”。


他喜欢画画、书法和下棋,在家拿着毛笔抄《道德经》,还经常为女儿做糖人、面人。


他明白,要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活得快乐,必须要学会安放自己浮躁的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管环境如何浮躁或如何荒芜,有文化的人已然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并从中获得安宁。


他们习惯独处、懂得独处、渴望独处,在独处中思考、在独处中升华。


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畏惧独处,更喜欢在独处中默默提升自己。


标签: # 的人 # 老先生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