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陶瓷篇隋代以前)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明目款款
那些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陶瓷篇隋代以前)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规定包括:文物出国(境)展览组织者的资格、项目的审批权限、工作人员的派出、罚则等内容。

按照规定,下列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1、历代出土古尸

2、宗教场所的主尊造像

3、质地为象牙、犀角的文物

4、元以前书画、丝作品

5、宋、元有代表性的孤品瓷器

2002年,2012年,2013年已经先后公布三批名单。

下面就介绍一下其中的精品陶瓷器。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大家印象都很深,上学时课本里就有,不过当时没说是葬具。

蟠龙纹陶盘

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出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高9厘米。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盘的外壁着绳纹,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经磨光,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施黑陶衣为地,并用朱红彩绘制出一蟠龙纹,龙的尾部已经漫漶不清。作为龙的传人应该了解一下。

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1974年青海乐都县柳湾采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口径9.2厘米,高33.4厘米。泥质红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环耳。器正面自领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绘相结合的裸体人像,似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器身施黑彩。器背面和两侧绘圆圈纹,圈内填网格状纹饰。这件彩陶壶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头像部分就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头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处,又注意表达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显得生动传神,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推测此壶可能与祭祀或巫术活动有关。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也有专家认为不是裙摆,是身体的某个部位,这里就不细说了)。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我们的先人还是蛮有艺术细胞的,有没有广场舞的感觉。

网纹彩陶船形壶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作品,高15.6厘米,长24.8厘米。泥质红陶制作。整器作船形,杯状小口,肩部有双钮以供穿系。腹壁两面以赭黑彩绘出网状纹,网格的两侧还有鱼鳍状的三角形纹饰等。此彩陶船形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类物品。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束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从造型设计到装饰纹样,都让人联想到渔船、渔网、捕鱼活动等水上生活场面。有点后现代派的味道。

青釉堆塑谷仓罐

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飞”、“鹿”、“句”、“五种”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其实这种各地包括国外博物馆都有,不过有这么多字的少。

“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国吴,江苏南京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5.7厘米,长20.9厘米。越窑烧制,通体浑圆,斜颈圆口,腹上有弓背奔虎状提梁,虎首昂起,张口露舌,目视远方,腹下有缩状四肢。全身饰淡青釉,精巧而又不失质朴。

虎子起源于战国,流行于汉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总体造型基本一致,每个时代在细部刻画上有所不同,通常认为虎子是一种盛溺的亵器,但此器的铭文却提供了不同的证据。器腹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和“制宜”的铭文,表明它制于公元251年,是中国目前纪年铭文古瓷中时间最早的器物,同时它明确地标明吴帝的年号和瓷工自己的姓名,不应该作为亵器,而当是盛水的水器。所以说虎子也可以很高大上。

青釉神兽尊

西晋时期,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1976年在江苏宜兴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周处家族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器身堆塑一神兽,双目突出,张牙咧嘴,口含圆珠,前肢上举,后肢作伏地状。装饰刻划纹来表现双翼、毛发等,施青釉,此器造型奇特,兽纹形象威严,面目狰狞,表现出雕塑技艺的高超,在六朝青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系明确纪年墓出土。

这种现在仿品也很多,千万别看到一激动买个国宝回家。

北朝青釉莲花尊

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南京博物馆那个其实也不错。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北齐,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1971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淬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院。器饰白釉,白釉泛青。腹部有翠绿斑驳,色彩鲜明。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早期的瓷器均属于青瓷系统,白瓷的生产要晚于青瓷,白瓷生产的条件比青瓷更为严格,必须降低胎、釉料中的铁的含量。白瓷的出现,标志着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器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白瓷。造型规整、古朴,胎质细白,白釉较光润,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此器白釉施绿彩,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艺基础。

隋代以后部分将在下一篇介绍。

标签: # 彩陶 # 船形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