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问黄茶 平阳寻黄汤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after rain
温州问黄茶 平阳寻黄汤

温州问黄茶 平阳寻黄汤

又是一年春来到,阳春三月,正值春茶的季节,于爱茶人来讲,每逢此时,总是让人几多欢喜,又有几年惆怅。喜的是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惆怅的是有些茶总归又要错过了。

回顾过往的十数年间,为了自己所喜欢的茶,足迹几至于遍及了西南、华南、江南与江北四大茶区的核心产地。绿茶、白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与苿莉花茶,各大茶类中代表性的名茶,都亲身前去寻访。收获,自然是极为丰厚的。倘若细细思量,最叫人遗憾的莫过于黄茶了。转念一想,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遗憾,在内心那份不甘的指引下,一次次重新又来过,追逐春天的脚步,踏上访茶的行程。

江南地暖春先至,温州尤宜生早茶。永嘉乌牛早茶,乐清雁荡毛峰,还有我自偏爱的黄茶珍品平阳黄汤。

2014年3月上旬,惊蛰的节气甫过,早早的打点行装,我们一行四人从郑州出发,搭乘飞机抵赴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前来接机的是我曾经教授过的一位学生的朋友,当这位开车的年轻人得知我们是前来寻茶,大感惊讶:“我们温州有茶?”他的反应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看来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温州,人们对于经济价值远较其他产业为低的茶,认知程度之低让人警醒。许是觉得言语突兀,有些不好意思,年轻人自我解嘲说:“平常,我都喝熟普。”在顺道陪同我们前去永嘉县乌牛镇岭下村考察了乌牛早茶之后,受人之托的年轻人把我们住宿的酒店安顿好,留下车钥匙给我们用,然后就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察看地图之后,便决定前往温州市下辖的平阳县寻访平阳黄汤茶。从温州市区出发,沿着沈海高速往福州方向直奔平阳,一路上却感觉颇为不顺,车流量大不说,还常常遇上隧道施工,大车小辆常常拥堵出长长的车龙。此后连续五年来此访茶,几乎年年如此。也曾尝试过走国道,耗时更长,更费精力,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而今回想起来,四年前春天第一次去平阳寻茶,道路不熟,又无人指引,理所当然的认为要去寻访平阳黄汤,自然要先到平阳县城,然后再往地图上所示的朝阳乡。结果到了县城之后,导航搜寻不到朝阳乡的所在,下车找路边人寻问,上了年纪的语言不通,年轻人对当地的茶一脸茫然。好容易才打听出来,原来的朝阳乡已经被撤并到了水头镇,只好硬着头皮先去到水头镇再做打算。

辗转到了水头镇的街上,沿着街道询问了无数人,总算是大概听明白了一点,朝阳乡已经改作朝阳社区了。曙光乍现之后,我们兴冲冲的驱车穿越田间乡道,沿着缠缠绕绕的盘山公路往上爬,伴随着海拔越来越高,淅淅沥沥的小雨伴着浓密的雾气弥漫开来,即使开着雾灯,也只能看到前方不过数米的距离,我们的心情也如同这眼前的情形般的迷茫,支撑着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就只有心底仅存的那一点爱茶的信念。一早出发,大半天的时间都耽搁在了路上,时过中午,就在一行人觉得已经无望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个岔路口,一个传统牌坊式门楼如梦似幻般的映入眼帘。

顺着路牌指示,我们将车辆开到了新联村一家名为平阳天韵茶叶公司的门口。在厂子里,我们见到了主人钟维标先生与她的爱人兰辉女士。过了许久以后,我们才逐渐知晓,他们夫妇两人,当之无愧的平阳黄汤茶界的一对爱侣,男主外、女主内,肩负起了复兴平阳黄汤的重任。而在当时,我们却是浑然不觉。

当我们获知茶园就在村里的时候,顾不上休息,打着伞,顶着春日里的和风细雨,径直去看茶园了。虽说已经到了茶树萌发的时节,在这雨后的高山茶园里,兀自觉得冷气逼人。同行的大风姑娘,裹紧了羽绒服,仍然冻的抖抖索索。茶园里,穿着雨衣的老婆婆,顶风冒雨,手脚不停的忙着釆茶。勤劳的茶农,并不会因为天气的恶劣,就停下手头的活计。要知道,雨水的浇灌之后,茶树新梢生长的更快,错过一季就是一年。茶园里走了一遭,回来的路上,迎面而来两个人,肩扛背挑,绳捆索绑,挑的是一个长条的青石板。询问后得知:这是要给茶园里铺就观光石径。我们侧身而立,让开道路,心下默然。

一年之后的2015年3月下旬,已过春分,故地重访,幸遇晴朗的好天气。气温日渐升高,茶园里釆茶的阿婆,头戴斗笠,顶着烈日,正自忙碌着釆茶。偶尔抬头瞥见我的相机镜头,脸上绽放出腼腆的笑容。近前细看,阿婆釆摘的是平阳特早茶树品种的嫩芽,这是从本地群体种茶树里选育成的茶树良种。全国茶树育种权威、浙江大学茶学系刘祖生教授认为“该品种是国内罕见的开发名优早茶的珍贵品种资源,具发芽特早、无性繁殖生长、成品茶香气高等特点,是平阳黄汤最适制品种。”继往,隶属于黄小茶的平阳黄汤,釆摘的都是的芽叶。提升釆摘嫩度,意味着顶级的的平阳黄汤茶,正在原料嫩度上足堪与黄芽茶相媲美。这历来都是名茶大兴于世的不二法门。

又过了一年后,2016年4月上旬,时值清明,离开朝阳山之前,习惯性的去往茶园探看。登临茶园顶峰远眺,远处山下盆地之中的苍南县城,高楼大厦,掩映在云里雾里。上午的茶园犹有露水,穿着雨衣、雨裤、脚踩㬵鞋的釆茶工,正在釆摘茶树新梢生长出的一芽二三叶,较之传统平阳黄汤原料釆摘一芽一叶的嫩度,成熟度有了些许提高,却可以适当降低成本,宜于加工出价格亲民的黄汤茶。

第四次到访是在2017年4月初,时逢清明,巧的是与上一年访茶的日子完全重合。再度徜徉在朝阳山茶园里,头天的一场春雨过后,整个茶园清翠欲滴,栽种在茶园里的各色花木,花落花开,随风送香,令人为之沉醉。亭台楼阁,廓桥石径,美不胜收。一个巨大的招牌彰显了连年汗水浇灌出的成果: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此时,茶季已近尾声了。

今春再上朝阳山,茶园里的各种招牌愈发多了起来。入园的小桥边上,一行人在平阳黄汤发源地的招牌前愉快的留下合影。茶园里三三两两的釆茶人,大都来自于附近的村庄。每天六点钟就早早的入园釆茶,中午回厂里简单用过午餐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去茶园釆茶了。釆摘一芽二三叶的嫩芽,交售到厂里,每斤就有十多元钱的报酬,一天下来,也有一百多元的收入。

春去春又来,连续五年到访朝阳山,从惊蛰到清明,一年一度,釆茶的黄金时段,就只有短短月余的世间。过了茶季,茶树复经修剪,然后静待下个茶季的到来。2014年3月上旬,首度到访平阳天韵,早春茶季已经开始了,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大批量生产的是一种名为平阳早香的绿茶。负责茶厂生产的兰辉女士正在小批量加工平阳黄汤,当日阴雨绵绵的天气,釆摘回来的幼嫩芽叶水份含量大,用来加工黄汤不够理想,靠天吃饭的茶叶,总归是不能完全合乎人的心意,不都全由自己做主。

次年再访平阳天韵,已经是2015年3月下旬。比起上一年,黄汤茶的加工,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正在朝向机械化迈进。曾与兰辉女士闲谈中了解到:早年原本主要生产绿茶平阳早香,后来看准了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加了红茶的生产。对于平阳黄汤未来的发展趋势,夫妇两人都有更高的期待。无意间提到最初接触平阳黄汤之初,也曾得到当地民间掌握黄汤茶制作技艺前辈茶人的传承。对此,她不愿多讲,我们也不好追问。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观察,兰辉女士对于绿茶、红茶的加工都有精湛的技术实力,在承继平阳黄汤茶的传统手工技艺之

后,正逐步将平阳黄汤茶推向机械化加工的主流轨道。厂房里,已经初步安装好之后的黄茶流水线正在等待调试生产。

2016年4月初,第三度到访天韵,厂房历经连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宣告完成。顶层设计了几间客房,唯一的一次,我们住到了山上,也有机会进一步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个企业的变化。茶山夜色凉如水,已经到了晚上十点多钟,兰辉女士仍然没有要停下手头工作的意思,时不时向外张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过不多时,伴随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原来是送茶青的人到了,整个车间立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就连送青叶的贩子,也动手帮忙摊青,马博峰也加入了摊青人的行列。边干活、边聊天,兰辉女士的勤劳能干让人叹服,她不无自豪的宣称:“像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有我这样的,有几个就可以了。”虽然说是茶叶生产的流水线已经投入使用,可是这种上千平方米的厂房,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手。听到爱人的话,一旁钟维标先生急急摇手:“不行,不行,你这种人,每天睡得比夜猫子都晚,起得比鸡还早,别人哪个能受得了?”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似兰辉女士这般做茶人所承担的繁重工作,绝非常人所能够想象的到。

心里惦记着想要看第二天黄汤茶的加工,早早躺下休息了。第二天早上不到七点就起来了。当我进入生产车间的时候,才发现昨天送来的茶青,半数以上已经加工完了。顺口问了一句才知道,凌晨四点半钟,她就又开始工作了。年复一年,守护在这朝阳山上,既要吃得了苦、又要耐得住寂寞。兰辉女士自己总结说:“做茶,自己也要能够从中找出乐趣。像我这样,每一批茶做出来,能够比之前更好,就会非常开心。”

连续第四度到访天韵,已经是2017年的4月初。早上,当我们从山下驱车赶到厂里的时候,从头天晚上开始加工的这一批次的黄茶初制,已经接近完成了。尝有茶行业的专家总结说:茶叶生产机械虽然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来设计的,但它最终彻底投入使用达到成熟,却是在使用者的手上最终完成的。

这一点,在兰辉女士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向设计人员提出:釆茶人釆回来的鲜叶嫩度不一致,导致杀青不匀,如何解决?设计人员显然是犯了书呆子气:让他们釆一样的就可以了嘛!深谙茶山实情的兰辉女士一句话怼了回去:那就不可能!双方由此起了小小的争执,兰辉女士要求设计人员按自己的要求调试,设计人员不肯,宣称会搞坏机器,直到兰辉女士使出杀手锏:你的机器,还是我的机器?调坏了,算我的。闻听这段趣事,让人不由为之莞尔。车间里,兰辉女士当面抓了一把杀青叶给我们展示:看,按我的要求,杀出来的叶子刚刚好。让我不由对这位身兼贤内助与制茶工程师双重重任的大姐刮目相看。

今春到访天韵,已经是连续第五度故地重访了。企业又上了一个台阶,规范化程度更高了。当我提出要给兰辉女士拍摄工作照的时候,她特意要我们换上衣帽、工装、鞋套,交待说:“平常,我们是不让人进车间的。”五年的时间,亲眼目睹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见证了平汤黄汤茶的一段发展历程。

传统工艺的黄汤茶,近年来来后入选平阳县、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趣的是县级的称为平阳黄汤制作技艺,市级的名为温州黄汤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都是钟维标先生。

传统工艺黄汤茶的加工,历经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焖黄等诸多道工序,据说要历时72小时以上精工细作而成。尤其是关键“焖黄”工序,采用“九烘九焖”的古法焖黄工序,焖黄次数多、时间长、黄变程度最充分,在黄茶类中独树一帜,造就平阳黄汤“玉米香、杏黄汤”的高贵品质。承继传统工艺的精髓,如今的平阳黄汤茶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替代,部分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对于关键工艺节点的精道控制,使其的品质更为稳定。

从传统农耕文明时代延续下来的平阳黄汤茶手工制作技艺,是前人给予后人的丰富馈赠。而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发展出来的平阳黄汤茶现代工艺,亦是承前启后的文化结晶。传统手工制成也好,现代机械加工也罢,为的都是一款好茶,这是事茶人的初心,也是爱茶人的共同追求。

四年前首次到访朝阳山,钟维标先生邀请我们一行人到茶室喝茶,见我们对平阳黄汤颇感兴趣,特意交待爱人兰辉女士多拿几款过来,好让大家对比品鉴。喝到了上好的平阳黄汤茶,大风姑娘手持一杯茶,倚栏而立,人与茶都成为这朝阳山上的一道风景。

三年前二度访茶朝阳山,钟维标先生拿出了平阳特早、乌牛早等诸多品种加工出的平阳黄汤,逐一对比冲泡。每一款都拥有共同的特点: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嫩玉米香,以三黄一香而著称,浓而不涩、厚而甜醇。细加对比,每种茶都有自己的风韵,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在不断努力进行创新和尝试。前年三度到访朝阳山,钟维标先生拿出同品种,却闷黄程度不同的平阳黄汤。在我看来,黄汤茶是最具分寸感的一种茶,差之毫厘,过犹不及,最令人喜爱的,都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美。

去年四度到访朝阳山,钟维标先生拿出价格更加亲民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平阳黄汤。曾经御贡乾隆皇帝的珍品,终于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案头,成为日常生活的清饮。今春五度到访朝阳山,第一次见到了平阳黄汤茶压制的饼茶。小巧玲珑的黄汤茶饼,放入掌心盈盈一握。这是否意味着,黄茶也将会走上越陈越香的道路呢?

寻茶之路,曲折与坎坷本属寻常。五年前的2014年,从朝阳山返程下山,我们有了钟先生的指引,走苍南方向沿县道灵内线返回。同样逼仄崎岖的山路,却近了大半的路程。自此以后,连续五年来赴平阳访茶,上下朝阳山,再未曾绕过远路。只是,路程虽然缩短了不少,上下山的险情从未少过分亳。2014年、2015年,两次都是在下山的过程中,为了避让迎面急驶而来的车辆,导致车辆被护栏刮擦的事故,所幸无碍车上众人的安全。饶是如此,每每上下朝阳山,仍然是提心吊胆,唯恐稍有差池。毕竟,茶与人之间,还是人来得更为重要。只到今年春天,才从平阳县农业局曾呈理总农艺师口中得知:平阳、苍南原本同属一县,直到1981年才分而治之。行政上隶属平阳县管理的朝阳,地理上却毗邻苍南,属于南雁荡山脉,自古及今都是平阳黄汤茶的核心地域。灵山秀水之地,总能孕育出文艺巨匠,文化总是给予人以巨大的精神滋养,平阳黄汤,这一盏黄公望家乡茶,可曾给予黄公绘就《富春山居图》的灵感吗?青山竞无语,溪水声潺潺,黄汤韵味长。

从清幽的茶山之上,到繁华的城市街巷。从皇帝案头的贡品,到百姓生活的清饮。从故乡到远方,从过往到现在。从春天走向四季,从昼夜邀陪相伴。藉由一盏平阳黄汤茶,我们品味自然之味,品读文化韵味,品试人间况味。 (作者:马哲峰,资料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标签: # 平阳 # 黄汤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