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酿饼 美食丨这家酒酿饼店我敢说是全常熟最正宗的!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你与清晨阳光
酒酿饼 美食丨这家酒酿饼店我敢说是全常熟最正宗的!

当时的反元领袖张士诚(1321年---1367年)因为误伤人命带了老母出逃,正逢寒食节又无处可以乞讨,几天没有进食的老母饿得晕了过去,张士诚见母亲就要饿死,泣不成声。一位老伯见张士诚母子十分可怜,就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给了他,救了张母一命。


几年后,张士诚在苏造反称王,想起当时的救命恩人,于是下令寒食节吃酒糟饼,名叫"救娘饼"。张士诚兵败自尽之后,没有人再敢叫那饼为"救娘饼",可苏州人对张士诚还是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饼"改叫做了"酒酿饼"。


传说只是传说,真假难考,酒酿饼饼皮本就有酒酿在内,叫“酒酿饼”原是合情合理的,可是这正宗酒酿饼的滋味,我已经是好多年没吃到过了。


通过热心网友提供的线索,我们找到了支塘镇上的百年老字号义源生,这一口正宗香醇的酒酿饼,终于又吃到了!


时间:上午10点

地点:支塘镇淦昌路8号义源生

手艺传承人:王明

年龄:53岁


上世纪初,现在“义源生”老板王明的爷爷、时年14岁的王义生从碧溪来支塘学艺,学成之后,王义生自立门户开办了“义源生”,以卖酒酿饼、肉饺、蜜糕等出名,尤其是酒酿饼在旧社会支塘老街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当时的常熟,民众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别说馆子上不起,就算吃几块糕点也是小小的奢侈,不过不大的支塘镇就有“南义源”和“北义源”几家字号,可见当时水路发达的支塘老街人气有多旺。


如今,身为第三代传承人的老王接手“义源生”已有20来年,依然靠这些传统特色食品作为主要经营项目,制作完全依靠手工。支塘老街渐渐衰败之后,他在支塘新街上开了个门面,靠着百年老店的名气和手艺,生意依旧兴隆。最好的时候,4个师傅不停的做,3个大炉子不停的煎,每天能卖出2000只左右的酒酿饼和1500个左右的肉饺。


支塘离市区不算近,开车也要30-40分钟,但老王骄傲地说,他这店里每天都有市里甚至太仓、昆山的人专门开车来买酒酿饼。来“义源生”多数是支塘镇上的回头客,这么多年来,“义源生”一直在支塘镇,从没有走出去过。


这一口传统味道,吸引的不止是常熟本地人,而保护好这份老手艺,常熟人责无旁贷。


义源生的酒酿饼只卖1块钱,肉饺也不过1块5,如今的物价下,价格已经是便宜到不能再便宜,做起来却要颇费一番功夫。


为什么很多店里做的酒酿饼根本不好吃?老王笑着说,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怎么做,或者是为了图省事而马马虎虎,饼皮就用发酵好的和馒头一样的面来做,豆沙买现成的,连猪油都舍不得放了。要我说,这压根不是酒酿饼,完全就是个豆沙面饼,平白糟践了酒酿饼的名气。


二十多年来,老王一直照着爷爷传下来的老工艺在做酒酿饼,酒酿是自己酿制的老酒酿,比街边卖的嫩酒酿更厚重扎实,面粉只加水和酒酿自然发酵,自己炒的豆沙馅儿甜而不腻,加上冬天时储藏的硬质板油,不似夏天的板油会融化流出、满口油腻。


刚出炉的酒酿饼饼皮薄且脆,略带酒酿的酸味,一口咬下去,豆沙细滑清甜,板油依然是方方正正的一小块,上口不腻,回味无穷。回忆加上美食可以带给人的美妙体验,在这一刻绝妙呈现。


酒酿饼的妙处还在于它只在冬春之际才有,“元宵节之后开始做,直到天热穿上短袖的时候”,老王解释道,酒酿饼之所以只做小半年,一是因为要用冬天的硬板油,二是酒酿会因为高温而变酸,味道就不好了,所以外边一年四季有售的酒酿饼必然味道不佳。


虽然现在生意不错,自己也能丰衣足食,但“义源生”要发展还远远不够。


老王也想过类似加盟店、代理这种全新的操作形式,多开门店做大生意,但最后,他还是没有那么做。


老王说,酒酿饼属于湿点,与其它食品厂生产的干点有所不同。湿点要边做边烤、现烤现卖,由于酒酿的特殊性,不能一次做很多坯子一起烤,也不能放冰箱储存起来,今天卖不掉,明天就不能吃了。


店里招收学徒的纸条依旧贴在横梁上,但老王依旧坚持着他严格的收徒标准,一般人见义源生名气大、想打工学点皮毛的,老王都宁愿拒绝,他很珍惜爷爷创始的义源生,“出去随便乱做也说是酒酿饼,会坏了名气”。他感慨现在能吃苦做糕点的年轻人不多了,每天早上5点起床和面、调馅、做饼,到底是吃力的。


他说,年纪大了,再过几年他也不做了。谁不想轻轻松松在家含饴弄孙呢?


引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那些老的小食正慢慢淡出常熟,这是时间沙漏在作祟。像酒酿饼这种流传了上百年的小吃,凭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今天,我们可以怀念,但不必悲伤。因为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告别的年代。”

标签: # 酒酿 # 老王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