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连载七
桂枝汤:条文12-20 连载七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一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按照一般的解释,桂枝汤主治就是太阳病的中风证,此条也就是桂枝汤证的提纲;属虚人感冒的方子。前人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历代医家把此方誉为“群方之首”。认为其是治疗太阳病表虚证的方剂,仅此而已。而赵老师对桂枝汤别有心得,我非常佩服,以下是赵老师的解释:
根据赵洪钧老师的桂枝汤新解:“桂枝汤乃补中益气而固表之方也”。在患者患病初期,由于体质弱,发热的热度不是太高,反而自汗,头痛,脉浮。由于患者发热,自汗,人体本能有欲发汗自解的要求,所以,因势利导,利用桂枝汤的补中益气而固表之作用,使患者达到病愈的目的,同时强健了体质。赵洪钧老师的详细讲解可以参看老师的书《伤寒论新解》。
关于补中益气而固表。我的理解。就是通过桂枝汤补中功效,强化患者的能量,特别是通过补中使体液(胡希恕老师称其为“阳气”)达到滋润全身,而达到解表的作用。桂枝汤的这个“补中益气”与李东桓的“补中益气汤”的补中作用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桂枝汤相当于现代的“输液”,从这也可以解释后边的桂枝加葛根汤及小建中汤等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剂的原因。以及发汗后一般都“再”用桂枝汤原因。
我的引申:从赵老师的“补中益气而固表”的结论来考虑,桂枝汤应该也是治疗“阳明病”之里虚寒证的方剂。从患者的“干呕”证,可以说明应该属“阳明病”。参考《金匮要略》的治疗孕妇“呕吐不止”证来看,桂枝汤就是主“太阳阳明合病”之太阳病中风证加阳明病里寒呕吐证。可能阳明的虚寒下利证也是桂枝汤所主,这从葛根汤的主下利也可看出端倪。从太阴篇的用桂枝汤更是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桂枝汤的主里虚寒下利证。
所以,我的解释:桂枝汤主“太阳阳明合病”之太阳病中风证加阳明病里虚寒证之呕吐、下利证等证。“补中益气”就是桂枝汤的输液效果。所以很多汗后或下后用桂枝汤的原因。——原创吗?
桂枝汤的功效等同于现在的“输液”。
一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患者本来就“项背强几几”了,说明体表缺体液严重。此时又“自汗出”,为了尽快的补充体液,必须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添加葛根来加强补充体液的效果。桂枝汤的功效尽管是“补中以固表”,此时固表的力量有所不足,所以通过添加葛根来加强。
一五、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经常被庸医误用下法进行治疗从而产生変证。此处的气上冲,应该是患者的其他桂枝汤证备,而兼有“气上冲”证。是不是患者的“阳明虚寒”导致了患者的气上冲?也用桂枝汤。教育我们应该慎重。
气上冲按照现在西医该怎样解释?按照赵洪钧老师的《伤寒论新解》说:“此属误下致里虚,经用桂枝汤方,故(腹内)气上冲为中气虚的证,尤可反证桂枝汤补中益气作用。再对看理中汤方后注“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亦应如此解。今似少见奔豚证,由其病理及治法逆推,必非实证。中西医结合理解奔豚证,极可能是较轻的低血糖(最重要的谷气之一)证”。
从赵老师之解。
一六、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提醒我们要树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疗观,同时提出了“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的告诫。现在人们对此应该很清楚了。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由于嗜酒,可能患者蓄水、蓄血等,还可能有其他症状,所以告诫我们在见到“酒客”时更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审证。很可能“酒客”有“阳明里热”证?而里热证是不宜用桂枝汤的。
一八、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肯定是患者素体虚弱,患病而有桂枝汤证的症状,所以,就例加“厚朴、杏子”。以补中为先同时兼顾治喘。
一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肯定是不对症了。
二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很多的专家在讲解本条时,大部分认为:增加附子是因为患者已经转入阴证了。
而我通过研究认为:根据张仲景老师的治疗原则,患者如果转入阴证,其治疗的大原则应该是先救里后解表。而此时为什么仍然使用桂枝汤的作为基础方?就是因为桂枝汤有“补中益气”的温里作用。桂枝汤的“补中”效果实际等同于“救里”。
但为什么加用“附子”呢?我认为,患者患病初期,由于发汗导致了患者的“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所以患者此时仍有轻微发热的症状,又发热自汗,属阳性病。所表现为太阳病的中风桂枝汤证,同时由于患者兼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症状。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附子。而“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这个症状按照我的理解,是必须增加使用附子这味药的关键或采用以附子为主药的处方的关键。——此为我的附子研究心得。详见复兴中医网:
首先,谈谈我对附子的认识。《本经》:附子 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瘕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通过《本经》原文,结合20条,我认为,《本经》及张仲景老师都在告诉我们:临床上见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这个症状时候必须采用“附子”这味药,此证即“小四逆”——我给自创的名词(呵呵)。”——摘自我的博客(在复兴中医网,不知怎么回事,在网上找不到了)。
其实,按照阴证来解释桂枝汤加附子,也可以解释的通:桂枝汤也是治疗“阳明或太阴”虚寒的处方。先救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