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非命的旷世奇才解缙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森与雨露心
死于非命的旷世奇才解缙

历史很好玩儿 2018-01-28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的一个对子,以此批评那些“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这个著名的楹联,出自明代著名的大学者,《永乐大典》总编篡解缙先生笔下。这个楹联,足以说明解缙文才之不凡。然而,也正因为这个楹联,最后令其死于非命。




太祖识才

关于解缙,正史多有记载,野史亦有说法。解缙生于1369年,卒于1415年。明史有《解缙传》,说其“字大绅,吉水人”。解缙5岁,父教之书,能应口成诵;7岁能著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 (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选为庶吉士。解缙初人仕时,常侍朱元璋左右,以致于太祖皇帝曾说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足见解缙出道之早,以及其受器重之程度。

照理说,解缙侍奉太祖,“义则君臣,恩犹父子”。这层关系,似乎可以飞黄腾达。然而,实话实说,解缙文才出众,做官却是不够老练的。朱元璋说“知无不言”,他居然也信了。这说明他年轻气盛,却有点幼稚。于是,他给太祖皇帝上了一个万言书,慷慨陈词。不久,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再次向朱元璋陈述其治国之策。不久之后,朱元璋便借口一件小事,责备解缙“散自怒”,将其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将他从身边赶走了。或许,解缙应该引起警惕了。然而,解缙又干了几件傻事。比如,他居然替郎中王国用捉刀上疏,为韩国公李善长辩冤。朱元璋滥杀功臣,及致杀李善长,自有其政治心计于胸,岂容解缙说三道四?于是,朱元璋将解缙之父召进京,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句话,将22岁的解缙打发回家了,一批就是十年的“长假”。


侍奉成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以进京吊丧为名,重返京城,伺机重出江湖。在他看来,以才报国,一展所长,当是他的人生理想。但是,建文帝对解缙并不太欣赏。加之有人进诲言,建文帝便将解缙外放到河州(今甘肃兰州附近)。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为解缙说情,建文四年,解缙才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待诏。

因此,“靖难”之初,解缙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朱棣一边。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解缙即受重用。据说,朱棣知道解缙,也是从当年的万言书开始的。重其文才,是朱棣的主要用意。朱棣擢解缙为翰林待读,并与黄淮、杨士奇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朱棣派给解缙的第一件事,就是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其后,解缙又奉命编撰《永乐大典》,“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最终使其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实乃解缙人生的辉煌之时。朱棣对解缙的信任,也无以复加。他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明史说“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这是他一惯的风格。然而,他也有“善称之不容口”,“无顾忌”。在为官老练低调等方面,他比同朝为官的杨士奇等人差远了。解缙之败,一般而言,败在立储之事。

当年,朱棣在立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其内心是喜欢朱高煦的。长子朱高炽形象不好,脚又不好,而朱高煦则相反,英武强壮,且有政治手腕。然而,解缙看人还是准的。他认为,朱高炽仁厚,而朱高煦毒辣。解缙对朱棣说了两句话,最终决定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他对朱棣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又说“好圣孙”(你的长孙更好)。自古以来,立长立嫡,是为正统。解缙之举,都是一个臣子的本份。他促使朱棣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才有了后来明朝的“仁宣之治”。不可否认,朱高炽和他的儿子,都是公认的好皇帝。


汉王朱高煦本是一个无赖之徒。他若要损人害人,估计谁也逃不了。“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朱高煦对解缙之恨,无以复加。于是,他拿出看家本领,诬陷迫害解缙。有两件事,被朱高煦拿来说事。一是所谓的“泄禁中语”。解缙是内阁之人,自然知道许多事,而皇帝最忌的事情,就是将机密之事外泄露给别人。二是所谓的“廷试读卷不公”。解缙曾主持两次会试,一次是永乐二年,一次是永乐四年,说其读卷不公,永乐二年的会试,似乎还有点谱。因为那一年,解缙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但是,这些人都是人才,这也叫举贤不避“近” 。但是,说他永乐四年的读卷不公,则似乎没有什么依据。那一次会试,曾有“天火烧贡院”。由于雷电引起火灾,烧毁了考试场所,把考生的试卷给烧掉了。这与读卷不公没有关系的。然而,坏话说得多了,朱棣的耳朵根也就信了。解缙被谪“广西布政司参议”,不久又有人进谗言,朱棣便将其目的地,干脆改为交趾(今越南)。

倘若事情到此为止,解缙似乎还是有出头之日的。可是,解缙却没有这种机会。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奉命进京奏事。可是,待他赶到北京,朱棣已亲率大军远征漠北了。皇帝不在,解缙自然就去朝见正在留守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这种事,于公于私,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朱高煦却据此向朱棣告状,说解缙“私觐太子”,“无人臣礼”。朱棣归国,正好碰上一件事,滋生对太子不满,便借题发挥,命锦衣卫将解缙从越南抓回,扔进了大牢。


雪埋忠骨

解缙在大牢里呆了五年。他面对的是一位叫纪纲的锦衣卫头子。这个人,解缙也是得罪过的。文章开头那个对子,便是解缙讥讽纪纲的名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落在纪纲手里,其结局可想而知了。

据说,这年正月十三,纪纲向朱棣呈报锦衣卫狱在押人员名单,朱棣看了之后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哪?”纪纲随之心领神会。看这段历史,一般都以为,杀解缙实乃朱棣之圣意。但是,有些问题,当年锦衣卫大牢,关了很多人。要送上去给皇帝看,估计也是厚厚的一摞子。为什么朱棣单单说了解缙之名呢?这里,无非是一种情况:纪纲送上去的时候,故意将解缙的名册放在了皇上面前。其可能则有二:一是纪纲公报私仇,可能性很强;二是汉王朱高炽指使纪纲所为。因为朱高煦争储之事,正值猖狂之际,他是容不得太子的任何亲近之人的。

后面的情形,明史有一句话记载:“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当时的情景,可以想见。纪纲命人请解缙喝酒。他知道,解缙是好酒的。不多时,解缙已经醉了。既已醉了,纪纲便命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城外山岗之上。是夜,大雪纷飞,当年的天子重臣,《永乐大典》的总撰官解缙先生活活冻死了,时年四十七岁。

标签: # 纪纲 # 永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