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丨回忆父亲施今墨二、三事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幻城
父亲节丨回忆父亲施今墨二、三事

精熟经典医籍,勇于创新

我的父亲施今墨大夫是我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他从小刻研岐黄之术,精研医理,以治疗疑难大证,疗效着著而著称。他经常说:“要温故知新。”温故,就是要精熟经典,勤求古训,知新,就是要博采众方,并吸收现代医学之长,拿来为我所用。

父亲兼任《金匮》教员,精熟典籍的程度是相当可观的,你若提出问题,他会告诉你,这个问题在《内经》第几篇上查找,那个问题在《伤寒论》的第几条。记得,给一个“噤口痢”转“关格证”的患者看病时告诉我们,他的病在《张氏医通》的第几篇上写着。当晚,果真查找到了。

年轻时还经常同一位对《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倒背如流的表弟姚季英一起切磋医术。从“望诊”开始,到处方上每味药物的选择均一丝不苟。有时为分析一个病例,两人就争论几天,求得一致,方肯罢休。

重视四诊,突出中医特色

他很重视脉诊,我刚学医时就教导我们说:“脉法在仲景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明确指出: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伤寒论》中所涉及脉诊的原文共146条,约占全文三分之一以上。很多条文借脉象说明病因、病机、治疗等问题,你们应认真体会。

他为了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徒弟从初诊的病人中随意找来一位,未经问诊,一摸脉就说是“风湿病”。我们又找来一位病人,又说是“高血压动脉硬化”。一般大夫摸了脉,只能说对部分病情,而这次父亲的示范完全正确,使在座的人惊讶不已。

父亲告诉我们:“虚实之要,莫逃乎脉,你们可先读《四诊抉微》、《濒湖脉诀》、王叔和《脉经》,要根据李时珍的脉诀,遵内经“平”“病”“诊”“治”次序,将无病人的脉与病脉一一对照,要长期积累,步步意会。中医的四诊,每一诊都是一门学问,且勿偏废,要想明确诊断,光凭中医的四诊还是不够的,必须与现代科学的诊断方法相结合……”。

父亲有时也利用四诊,尤其是脉象来判断他于56年在铁路医院会诊,见一肺心病、肺性脑病患者,男,70岁,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当时精神萎糜,面色苍白,气不接续,少气不足以息,端坐呼吸,不能平卧,低烧,咳喘,喉中痰声曳剧,四肢厥冷,脉虚浮,沉取无根,舌淡苔薄白。

父亲说:“宗气上走息道,下注气街,患者三阳脉衰,真元欲绝,似有阴阳欲将离决之势,患者属真肺脉至,预后不佳。用中药由阴引阳,回阳固脱。

方用炙甘草汤加龙骨、远志、当归、桔梗、紫苑、补骨脂、附子。当人参加至一两,附子用至二两时,病情才渐见缓解。患者急救症状缓解,一年来脉搏始终沉取无根,一年后果真夭折。

父亲分析: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以真气涣散不收,无根之谓也。嘱咐我们对呈现真脏脉患者,应随时注意观察治疗。

辩证灵活,思路活跃

父亲不仅经验宝贵,基本功扎实,更主要的是他辨证灵活,思路活跃,治起病来,得心应手,他教导我们:“决不能拘方治病,检谱对弈,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从辨证中抓住病机,随病机拟法度,汤证一体,证治呼应,学习仲景见此证,用此方之活法。辨证要活,组方要严。”

他在天津北辰饭店应诊,有一安徽陈姓,患“肠伤寒”,住院两旬,高烧不退,已遍尝三黄、犀羚、三宝等药未效。会诊时患者已精神萎顿不堪,病情矛盾显现,虽有发烧、苔垢、口干,但勉强饮水,欲漱不咽。虽发烧38°C左右,但脉象濡缓,虽有垢苔但大便稀塘。

他认为“肠伤寒”属湿温为患,湿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热为阳邪,易伤人之真阴。此患者正虚阴亏,过服大凉药后,脾胃寒凝,寒凉遏抑,虚热外浮,若仍袭用凉降,恐成洞下虚脱。《内经·玉液论要篇》也确有:“病温虚甚死”之记载。

最后决定采“理中”加味,数服后病人津复神旺。此案系服凉药太甚,由热中转为寒中,他硬是用人参、附子等温热药退了烧,这种真寒假热,用热药退热病,也体现了《内经》关于“逆者从之”的治疗原则。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学医时的谆谆教导是记忆犹新的,也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我决心沿着父亲未走完的路,为振兴中国的医药事业,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山西中医》1986年第2卷第3期,作者:施如喻。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标签: # 父亲 # 患者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