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摘要: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教育质量得到积极关注,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积极性进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发展中也存在经费严重不足、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因此,要有合理的定位意识、忧患意识和特色意识及市场导向意识等发展理念,采取措施,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01-06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模急剧扩大。
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争上的优势。但是从另外一点讲,国家也考虑到,通过这样一个机制上的变化,可以调动社会的资金来办教育,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到去年年底,独立学院有249所,现在还在继续批,而且批的速度还比较快,到了今年7月11日的时候,独立学院数字是294所,目前,已经超过了300所。去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数是68万人,其中55万是本科生。
第五大块是自学考试。目前的自学考试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仅2002年这一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专科文凭的学生就达66.2万人,取得本科文凭的学生达到了23.3万人,两者加起来接近90万人,相当于我国80年代初期全体普通高校在校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绩。现在由于扩招还在进行,因此,自学考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几年自学考试的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但是自学考试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第六大块是军事高等教育,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决定性的进展。
1.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是单一由举办高等学校。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开始恢复民办高等教育,这二十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44所,其中25所本科院校,219所专科院校,最近已经达到了26所本科院校。在这些学校里,注册在读本专科生达到了71万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加上68万独立学院的学生,大概是130万多一点。今年,无论是独立学院还是民办普通高等学院的招生数都有了大幅的增长,现在民办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在校生数占到了整个本专科在校生的14%~15%左右。
2.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过去,部委及省市都办学,但随着机构的改革,许多部委被撤消了,有些部委虽然还存在,但国家已经取消了他们的办学职能。这样一来,有300多所原来由各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被放到了地方来管理,建立起了由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这么一个新的体制。现在这一级负责管理的大概还有100所左右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教育部,目前教育部负责管理着72所学校、76个办学实体。为什么不说是76所学校呢?这是因为其中有几所学校是一个牌子,两个实体。比如说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有一个校区,在北京还有一个校区,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还有像石油大学,它既有东营校区,还有北京的昌平校区。除了这些以外,部委原来负责管理的学校统统都交给了地方来管理。 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790多所高等学校分别进行了合并调整,最终合并成了320多所高等学校。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合并调整?因为这其中的好多学校都是过去学苏联而建立起来的单科性的学院。根据教育规律,单科性的学校在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上有它的缺陷。在建立的当时,适应了我们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个弊病越来越暴露出来。在这个合并调整之前可以说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通过调整,创造了一批综合性的大学,同时,通过合并调整提高了我们学校的办学效率。在合并之前,我们的普通高等院校校均学生数3000人左右,现在,我们达到了校均7300人左右。其中,本科院校达到了1.3万人左右,规模效益已经体现了出来。当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地方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下放的学校,它一个也不接收,统统将这些学校同教育部的学校捆起来。这样也造成了一些不甚合理的合并,甚至出现了几个非常庞大的,有点像怪物的学校。当然,如果加强管理,也应该说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 |||
3.物质投入体制的改革。过去我们高等教育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的财政性拨款。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提的 财税费产社基 六字投入体制方针以来,在这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子。去年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大概1800多亿,其中49%是财政性的拨款,51%左右是多渠道筹措的,包括收费取得的教育经费。
4.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5.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精简机构内部的机构和人员,实现全员聘任制。
6.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没有调动起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学校的后勤,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三)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教育部到各个省市的教育厅局以及我们各省高等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且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日益增大。
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用周远清同志的话来讲就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非常不容易。我们旧中国的时候曾经有比较大的私立教育,当时的私立教育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教会办的学校,这部分学校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更早。但是,解放以后,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接收了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并将这些学校全都改为由举办。同时,又由于当时的 一化三改 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这样,使得其他依靠民族资产阶级捐资生存的一些私立学校也都统统由接办了。在1952、1953年前后我国就基本没有了民办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总体上实现了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全是公办,而且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现在的民办教育就是在这种公办教育比较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说中国民办教育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与欧美一些国家两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格外不容易。如果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不考虑这个现实,不去突出或者创造自己的特色,走一条特色化的道路,我们就永远只能跟着公办高等教育的后面爬行。我也确实看到凡是现在办得比较好的民办高等学校也都是注意走自己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公办高等教育,这样他们才有了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有较快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我们现在的定位,并且创造条件,使自己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对于我们外事学院来讲,我们既然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那么,我们不仅要和我们同时存在的26所本科民办院校相比较,而且应该和300所独立学院放在一起衡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之后,多样化的问题突出起来了,包括一批本科院校,现在他们头脑开始逐渐清醒,有一批院校已经把自己的定位开始往下调,明确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本科院校总的加起来大概700所左右,相当一部分还是坚持着学科性的路,他们自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或者是研究教学型大学,或者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他们不会放弃自己过去的原则定位。但是,应该说现在有两三百所学校都在往下调,这样我们就要考虑我们在这五六百所学校里头怎么确立自己的特色,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求得更大的发展。否则的话,竞争的压力会使得我们不进则退,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校深入思考。
三、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成为了教师,最多进行半周到一周的校纪校规等基本要求的培训就变成了教师,这样的教师他怎么能够教好学生。我们知道教师数从40.7万增长到85.84万人,增加了40多万,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10万左右的老教师退出了现职,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50多万高校教师是教龄不足五六年的教师。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 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教育。 (四)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同时我们适用于本科生的教材并没有准备好,培养模式也没有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五)我们出现了大批的新建院校,在五六年里就新建了1000所高等学校,这些已经占到学校数目的一半,这些学校无论管理水平还是教学水平还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学校不能够和其他老的学校一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的话我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没有保证的。 |||
四、树立八种理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克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我觉得,要办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至少我们应该有八种理念:
(一)要有合理的定位意识。我们在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时应当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定位。至少要考虑四方面:1.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位置。2.国家或地区对学校的要求。3.学校现在的优势或者潜在的优势是什么。4.学校可能获得的支持以及支持的力度有多大。在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学校一个科学的定位。
(二)要有忧患意识。现在高等学校的竞争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逐渐加大。这个竞争首先是在专科层次上显露得非常突出。例如,去年9月10日,教育部给的一个关于2004年的招生报告,当时已经发了509万录取通知书,但教育部报告的数据为录取了440万。为什么只报440万?因为这几年每年都有大概15%的人尽管被录取了但不来报到,有的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只有录取率的40%~50%,甚至还有更低的,这意味着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上大学,他要挑一所够层次的或者其他资源比较好的学校,现在已经到了学生挑学校的时候了,这个问题目前应该说还不太突出,到了2008年、2009年的时候,我们适龄人口达到了顶峰,然后到2020年这一段都会直线下滑,由2008、2009年的1.25亿适龄人口将下滑到2020年的大概0.83亿适龄人口,减少将近1/3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生存的竞争将是非常地激烈,很可能将有一批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要在这个竞争中垮下来。我们现在就应该有这个忧患意识,把我们的品牌做上来,否则的话就没有生存的机会。
(三)要有特色。我们看一看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也看看咱们国内的知名大学,办得好的都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要有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理念。我们民办学校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没有特色意识就实现不了跨越,想所有的专业,所有的学科都同步发展是不可能的,人家发展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专业怎么能够轻易赶上呢。如果我们抓住了自己的优势之所在,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某些方面实现跨越,超过那些老牌学校,甚至超过国内一流的学校,从而在这个领域树起我们的旗帜则是完全可能的。因此,高等教育要有特色,民办高等教育更要树立特色意识。
(四)有市场导向意识。现在不存在着分配,人才要由就业市场的变化来决定。如果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就业问题上就能打胜仗,就业率就高。广大的家长就喜欢这样的学校,学生也愿意报考这样的学校。不能够再像过去那样人才短缺,我们可以只管培养,培养出来不愁没有人要,现在不是这样,现在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盯住市场,要看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适应市场的需要去培养什么人才。否则的话,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可能有很高的质量,但不被市场接受,那么这样的质量就等于零。所以对民办高等院校来说,我们必须要有市场意识。
(五)要有科学的质量意识。我有一个担心,我们一谈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控制,重视质量工作以后,会把前一段改革的成果扔掉。我们传统的质量观仅仅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质量高低,这种质量观是不行的。现在应该有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新型的质量观来统率我们的质量标准,不要一谈质量意识,马上把一些老的做法,比如加强考试严格考试纪律等搬出来。当然严格考试纪律是对的,但是要贯彻一个改革精神,注意要考什么东西,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应该考什么东西,是像学科型的那样去考,那操作技能怎么去考。所以不能光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对操作等实际知识的运用能力,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学校就应该要变一下考试的方式。
(六)要有体制创新意识。我们不仅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够照搬一些老的学术型的学校,而且在管理上也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走自己的路,根据我的一些考察,民办学校在人浮于事等公办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民办院校的设置都非常好,岗位职责都非常明确,因此,人的潜能都发挥得不错。但是,咱们不能够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还应该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
(七)要树立人才强校机制。要大力地打造自己的人才队伍、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又不能走到公办学校通常情况下的那种封闭式的道路上去,我们现在许多公办学校都已经提出来,在人才问题上,既要有自己的队伍,同时不局限于自己的队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民办院校来说尤其重要。调进一个人确实应该考虑成本,有的人他确实有水平,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花钱买他一段的课就够了,不一定非得把他拉过来。我觉得公办院校这种情况还比较多,有的教师甚至两三年的时间里就上三五十节课,大量的时间是空闲的。民办院校是不是也应该像公办院校一样也请进来,我觉得我们要做考虑。另外我们的应用型本科,或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够引进来合适的人才,有些我觉得就根本不用引进来,引进来最后反而把人才毁掉了,让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人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就让他继续在那里干,他经常能接受到新的东西,在自己的岗位上常讲常新,他要离开了现在的岗位到学校当一个教师,那么,过不了一两年,他所讲就会是陈旧的东西。老讲些旧东西,对学校是不是有好处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但是又要琢磨出自己独特的机制,使得人才随时都能为我所用。
(八)产学合作教育的意识。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这是基本的保证。没有相当数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是一句空话,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实习实训基地都要我们自己动手办起来呢?我觉得不必这样。一方面学校花不起这个钱,一台自动控制机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但是一些生产部门,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跟上市场,它会不断地更新设备,我觉得在这方面,咱们可以借助于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来培养我们的人才,保证我们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同时,还要想到一点,就是企事业单位要讲究经济效益,不可能白给学校培养人才,学生不光是一个去那里实习的问题,而是要给人家干活甚至卖苦力。学校要取得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就要舍得让学生到一线去真刀真枪地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如果总是在旁边走马观花地看,工厂是不会欢迎的,也不可能取得工厂对我们人才培养的支持。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产学合作办学的意识。当然,在民办高等学校,这方面我们还应该有更超前的意识,更开放的思想,更大胆的实践。否则的话,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总是跟着公办院校后面爬行,这不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教育的要求。 最后,是质量控制观的问题。我们在控制质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由于现在要加强质量控制了,就把前一段改革的成果抹杀了,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我们培养所需要的那种应用型或者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相反的,甚至会走回头路,也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损失。所以,我们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仍然要树立一种改革的精神,要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来加强质量控制工作,真正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高质量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