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高手”的“战力”可怕在何处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懵智
“太监高手”的“战力”可怕在何处


首发: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


端午小长假期间,重温了经典的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甄子丹饰演的东厂太监曹少钦曹公公,脸上粉底腮红涂得很厚,人也很霸气,他的经典台词是,一人对战梁家辉林青霞张曼玉三人时,丝毫不落下风,还能叫嚣:“天大地大我最大!”


由此突然想做一个“历史科普”:太监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武功高强的太监,一直是武侠小说、影视中神奇与妖异的存在。


《鹿鼎记》中的海大富,电影《剑雨》中的“转轮王”,《绣春刀》中的赵靖忠,还有《笑傲江湖》“为练神功,必先自宫”前仆后继的系列人物:东方不败、岳不群、林平之……他们都迷上了一本叫《葵花宝典》的武功秘笈。


太监真的很能打吗?


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太监高手,应该是春秋时期一个叫“勃鞮”的人,他是晋国人。公元前656年,因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跑路了,晋献公派杀手去干掉重耳,限期两天完成任务。


这个杀手就是勃鞮,他只用一天就赶到了重耳的驻地,冲破众多高手的保护网络,直奔重耳杀去。可见勃鞮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是个田径高手。幸好重耳身手也不赖,见这太监杀来,马上翻墙逃走,“重耳逾垣,宦者追斩其衣祛”,一剑砍去,砍掉重耳一截袖子,可以说非常惊险了。


勃鞮后来还奉命追杀过重耳一次,他又发挥了自己的长跑能力,三天的路程,两天就赶到了。重耳听说这可怕的太监又杀来了,来不及收拾行李,吃的喝的都不拿了,赶紧逃命,后来他感慨说,这个太监动作真快啊,“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重耳登基成为晋文公后,勃鞮主动来投案,晋文公听到这名字,还吓出一身冷汗来,不过他毕竟是明君,没有收拾勃鞮,还重用了他。



北宋的童贯,掌握兵权20年的大奸人,史上唯一一个封了王爵的太监——因为军功,看来也是个高手,《宋史》中这么描述他:“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说童贯高大威猛,“皮骨劲如铁”,貌似练了金刚铁布衫一类硬功,作为一个太监,还生了胡须,《绘卷水浒传》中的童贯像,一张阔脸,眼神犀利,数缕长须,如铁铸般硬扎扎的。


很怀疑童贯跟秦朝那个著名的嫪毐一样,是个假太监。在黄易的穿越小说《寻秦记》中,嫪毐是个一流的剑手。在真实历史上,此人也极强悍,为了爱情和私生子,毅然向秦始皇发动敢死队式的进攻。


1860年10月6日,数万清军精锐已经崩溃,咸丰皇帝此前已带着妃子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到了圆明园。他们在这里遇到了最后的抵抗,两名联军军官受伤,军曹长比挪“胸部受剑创极深,左手中矢”,另一名军官则中弹。他们一起开枪,将20多名最后的抵抗者打死。


这批抵抗者叫“技勇太监”,太监行业中平时专门练武、遇事负责护卫的工种。史载,共有五百多名太监的圆明园里,就有“技勇太监六十名”,面对拿着先进武器的英法联军,技勇太监们在“八品首领”任亮带领下,“遇难不恐,奋力直前”,最后全部殉难。


英法兽兵也佩服抵抗者的勇气,法军的随行日记中,称这次抵抗“称得上是一次壮举”。1983年夏天,清华大学教工住宅楼的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后人才记住“任亮”这个名字。


但“技勇太监”毕竟是少数,多数太监虽不算是手无缚鸡之力,但跟“勇武”二字是挂不上边的。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专门有一章写太监,他写道:太监的声音是“死阴活气的”,不仅心理扭曲,身体也虚弱,“有一次我玩救火用的唧筒,喷水取乐。正玩着,前面走过来了一个年老的太监,我又起了恶作剧的念头,把龙头冲着他喷去。这老太监蹲在那里不敢跑开,竟给冷水激死过去。后来经过一阵抢救,才把他救活过来。”


太监多是从小被净身入宫服役,从生长发育之初就缺乏雄性激素,说话尖细,身体孱弱,肌肉发育完全没法跟正常男子相比,首先在力量一项上就是差评。


众所周知,武术高手,最重要的是力量。击打与抗击打能力,不仅能打,还要能挨打,像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绝顶高手李寻欢,平时都是一副病恹恹模样,不断咳嗽,还咯血,明显的肺结核症状,但只要一出手,“小李飞刀,例不虚发”。



这种事,只能存在于武侠小说和影视当中了。一个肺结核病人,连劳动能力都没有了,哪还有抗击能力?同理,白发老人、娇娇女侠,把正当壮年的粗豪汉子打得满地找牙,也只能存在于武侠小说和影视当中,别说年龄、性别差距,奥运会中竞技项目中,哪个不是严格按体重来分组的?


在大众眼中,最能体现太监特色的太监高手,还是海大富。


《鹿鼎记》中,海大富首次亮相,由一个小太监搀着,脸色蜡黄,弯腰曲背,说话尖声尖气,不断喘气咳嗽,阴阳怪气的气质,让人感觉很不爽。


海大富确实是个阴暗的散发着历史霉味的角色,隐忍阴狠,心机深沉,终日与化尸粉等毒药为伍,生活在暗处。因急于求成,练功过猛,体内经脉紊乱,不得不靠服用毒药硬撑着。到后来他的眼睛被韦小宝设计毒瞎,明明知道真相,还不动声色,一边利用韦小宝到宫内搜寻四十二章经,一边通过传授韦小宝武功与康熙比武,终于找出了隐藏在宫中害死董鄂妃的武当高手“假太后”。


他很好地诠释了太监性格:“玩阴的”。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太监是没有武功也不适合练武功的,但为什么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中有那么多阴鸷可怖的太监高手?


答案是:太监高手形象,代表了大伙儿对封建皇权的憎恶与恐惧。


太监这个群体,本来就是封建专制的产品。没有皇帝、国王,哪来太监?太监是皇帝的私家奴才,忠实执行皇帝的命令,就像海大富一样,即使皇帝出家了,他的命令仍然有效。


对于历史上很多皇帝而言,太监最值得他们信任,一方面是朝夕相处,皇帝其实很可怜,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不是家人,而是太监。尤其是一些皇帝还在太子期间,不是由父母而是由太监陪着长大,登基后,这些太监往往权倾一时。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自己与太监的关系:“他们陪我玩,哄我睡觉,喂我吃饭;他们领我的赏,也挨我的打;别人可能有时会离开我,但他们却日夜陪着我;他们是我的奴隶,也是我的老师。”


但皇帝信任太监的更重要原因,是他怀疑一切人都可能来抢夺他的皇位,但太监不会。太监没有后代,篡什么位?只要不篡位,其他都无所谓。


信任身边巧言令色的太监,怀疑远方浴血奋战的将军、朝堂忠言逆耳的大臣,造成了历史上多少悲剧?


太监很好地利用了皇帝的信任,如果某个皇帝昏聩,或者懒惰,或者贪玩不务正业,太监的机会就来了,他们没有了男女的欲望,但对钱财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绝对炽烈,因为人格残缺,这种欲望往往到了极致。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在《尚书引义》中批评太监:由于宫刑,太监性格乖戾,人格和人伦观念发生巨大异化,他们身处权力金字塔最顶端,无时无刻不想着取得社会地位,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让别人“看得起”,因此,花言巧语、随机应变、贪婪凶狠也成了太监的代名词。


封建专制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太监控制了皇帝,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十大太监玩弄汉灵帝于股掌之上,以致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最终天下大乱,开启了中国的一段黑暗历史,终结了让后人无限景仰的两汉辉煌。


说来令人喟叹:在中国封建史上,太监最猖狂最嚣张的一段时间,是在唐朝末年,太监想干掉哪个皇帝,就干掉哪个皇帝。赫赫汉唐,在行将谢幕之际,都出现太监之祸,令人深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汲取历史教训,严格控制太监干政,洪武十七年,他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吊诡的是,朱元璋之后的明朝,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阉党”集团,臭名昭著的太监一茬接一茬:王振全盛时被朝臣尊称为翁父;刘瑾敢将高级官员三百余人罚跪于烈日之下,不少官员中暑死掉。魏忠贤更是被很多官员认为干爹,全国建生祠,百官称其为九千岁,和皇帝就差一千岁……明朝也被后人讥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从这个意义来说,太监虽然因为身体缺陷,贴身搏击是他们的弱项,但他们的战斗力,还是相当惊人的——因为跟皇权捆绑在一起。


欧阳修有个名篇,评论《五代史·宦官传》,开篇就是:“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流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欧阳修分析说:宦官经常在君王左右,亲近服侍。他们的心思专一,善于忍耐。能讨好以迎合君王的心意,能在小处表现诚实以稳固君王的心,使得君王必定相信而亲近他们。等到取得君王的信任,然后拿福祸来恐吓君王把持朝政。这时虽然有忠臣贤士罗列在朝廷,而君王仍以为相对疏远。宦官却服侍起居饮食,不离自己前后左右,显得更为亲近可靠,所以在君王前后左右的宦官日益亲近,忠臣贤士日益疏远,君王的势力日益孤立。势力越孤立,则恐惧祸乱的心情越厉害,而把持君王的宦官,地位日益牢固。国家的安危出于他们的喜怒,祸患隐伏于宫门帷幄之中……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局限性在于:太监之祸,根源在于封建专制,欧阳修不敢批评,只好把所有责任,让太监来背锅了。




1922年,溥仪退位11年后,紫禁城中还有太监1137名,这一年,溥仪感觉手头紧,想卖点宫中珍藏换钱,于是开始清点家底。旋即,宫中发生火灾,烧毁大量字画、青铜器、金佛、瓷器。没多久,溥仪居住的养心殿东院又着起了火,均是人为纵火。溥仪愤怒也恐惧,开始遣散宫中太监,到1924年,太监只剩下200人左右。


漫长且黑暗的太监历史,走向终结,再也不会有社会底层人物被阉割了。


其实,大多数太监,只是走投无路,想找口饭吃,能够大富大贵甚至权倾天下的,只是极个别。历史聚焦于太监这个庞大群体的金字塔尖,往往忽略了一生孤苦、命运悲惨的大多数。他们死后,甚至不能葬在祖坟,只能在今天北京海淀一带购买“义地”,养老归终,这片地,当年叫“中官村”。


新中国成立后,“中官村”改名“中关村”,改革开放以来,此处成为创新创业传奇之地。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历史”与“进步”吗?


标签: # 太监 # 皇帝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