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受影响于他人的语言
他人总是喜欢私语于另一个人
而事实上
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行为
人都会受制于他人的语言
无论是职场上同事背后的指指点点
还是情感中他人的流言蜚语
网络中的喷子
甚至日常生活中陌生人的批判
▼
在乐嘉的《性格色彩》中
黄色性格就存有:
喜欢批判,喜欢挑剔
《自我观察》对于个人内在深刻指出:
人们都喜欢去批判和改变所观察到的东西
而古代
父子与驴的故事尤为明显:
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亦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
翻译:
父子出门,儿子骑驴,有人说:真是不孝顺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父亲赶紧让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既然狠心让儿子走路,自己骑驴。 父亲赶紧让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上,太狠心了。无奈,父子用棍子扛着驴走。
可以看出
人性的背后,语言攻击天然就存在
▼
喜欢挑剔,喜欢批判,喜欢议论
..........
人为什么都喜欢释放语言于他人身上呢?
通俗点有几个原因
▼
其一:极少注意自己
人极少关注于自身
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他人的身上
▼
其二:人性的妒忌
无论文化差异,无论地域差异
东西方人皆是如此
人性本身的嫉妒心理自始至终一直存在着
因为嫉妒,所以内心不平衡
客观事实不以平常心正确看待
乃至时刻想着歪曲他人
▼
其三:虚假的优越感
虚假的优越感:
通过一些歪曲的方式避免接触真相,认识真相,面对真相,而采用逃避,歪曲,否认,幻想等方式来进行自我欺骗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因为不敢面对别人的长处
才会使劲盯着别人的短处
证明自己不是很差
来满足于自己的内心
而不得人心的现实是:
人人都有不足
人的一生都是在发现和填补自己不足
而非寻找批判别人的是非对错
▼
其四:同理心的稀缺
所谓同理心: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
指的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
若有足够的同理心
人不会去轻易地批判,挑剔他人
而早已怀着宽容的心态去拥抱!
▼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
事实上
我们处于的这个世界充满了
语言的喧嚣,人性的演出
他人的言语
不论批判,挑剔,议论等
我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
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种放开和释己的心态难能可贵
世人的语言充斥也可见一斑!
▼
生活中
如何避免受影响于他人?
《秋水》中的几个片段: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很有趣的一个历史故事
鱼生活在水中痛苦快乐与否
“圣人”很厉害,可以通过其行为“看到"很多
来评价,显示自己的见解,能耐
并得出大道理
鱼呢?假如会说话
心里其实很痛苦去反驳他后
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叔本华说:
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则发生在别人的意识领域。但这些都没有直接且即时地作用我们的存在,只能间接而缓慢地影响我们。只有当他人的行为,如启发我们去修正“如何看待自己”时,才能对我们有所影响。
结合两段话
“圣人”只存于”圣人“的意识领域
间接影响着鱼
但并没有启发动鱼去修正“如何看待自己”
是没有对鱼产生任何影响
鱼兄说:
好吧,随便你们怎么说,是你们自己的事
我无动于衷,只活给自己看!
▼
人活着,不为千秋万代功名
追求的幸福是基本的
当语言席卷于我们自身时
切勿总是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想太多
而启发自己去修正“如何看待自己“
其实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都与我们的幸福无关
愿我们都成为水里的鱼
免受生活中他人言语影响
沉于喧嚣而淡然处矣
知之人性而不为所动
—THE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专注深度写作。微博头条文章作者,简书作者。人生不仅仅是眼前所能及的范围,更大的是认知上的无垠。欢迎您在评论下区留言.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