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等你说谢谢,你却等着他们说抱歉
一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高考以本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最好的专业就读,目前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研究生的“别人家孩子”,却对他的父母满怀怨恨,甚至走到了极端,两代人的关系彻底决裂,他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
这位化名王猛的青年,认为父母多年来以关爱为名,行控制之实,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认知困惑。在多年来与父母隔阂的过程中,他一直努力与童年阴影对抗,为此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细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自己的感受,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他希望可以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这封万字信的开头部分文字(图源: 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
他父母到底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
实事求是来说,其实并没有。
不仅没有,他父母可以算是十分称职的父母,两个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高出周围人平均数的学历,还有体面的工作,夫妻关系也很和谐,十分关注孩子的教养和成长。
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说起来都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比如父母喜欢凡事包办代替,不尊重他的喜好和感受,强行让他执行父母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等等,基本上都是很多中国孩子曾经遭受过的待遇。
在他举出的若干例子中,有一件事情最有代表性。
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他母亲却不容分说地让他穿长裤,连他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演出时只有王猛一个人没有按照规定着装,可想而知他的尴尬和班主任的不满。
——从小到大他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连衣服都是如此,更何况是生活中别的更重要的事情呢。
在他万字长文中,布满了“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这样的字样,那些看起来细细碎碎的小事,他父母都已经不记得了,却成了压在他心上的石头。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很多网友在新闻下面评论,都觉得王猛有点小题大做,甚至有白眼狼倾向,“父母把你培养得这么优秀,你却只记得他们对你不好的地方?”
从这些评论中就可以想象到王猛的郁闷,他的父母正是这样想的。
两代人的关系之所以走到死胡同,同样是当他一次次的试图让父母知道他的感受,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他父母都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
即使最后,他以如此决绝的姿态和父母划清界限,可父母依旧觉得他在小题大做。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王猛的父亲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他们始终在为自己辩解,哪怕承认一点自己过去的失误,也马上跟着无数的解释和自我开脱。他的母亲说:
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我能理解,他们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而中国式父母是不会对孩子承认错误的,他们没有被设置这个程序。他们习惯了执着于“我是家长,我不可能错。”
如果将王猛换成是他们的朋友、同事、家人,他们想必不会将他们的吐露心声当成是废话,可对自己的孩子,他们就会。
作为父母的优越感,阻止了他们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他们所给予孩子的的,都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学业上的监督,健康上的关注,无微不至的管束,都是害怕孩子学坏,希望孩子成才,却把孩子心灵的脆弱,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困惑,全都视为无谓的无关的瑕疵,撇在一边。
他们忽略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需要得到的,就是接纳。
他的真实感受需要接纳;
他的不良情绪需要接纳;
他的脆弱需要接纳;
他的不同寻常需要接纳。
父母的接纳,对于建立一个孩子的安全感、自信、自尊心十分重要。
接纳与对错无关,一个孩子,他的爱恨,他对自我的理解,对世界的态度,可能都很幼稚,在成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比对错更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有人尊重和理解的,父母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对。
而这一切,王猛从未得到,他那称职的父母在他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忙着说教和开导,唯恐他走偏路,却忘了最最原始的安抚方式不过是说一声,“孩子,我懂你。”
他一次次对父母伸出求助的手,却一次次被忽视,正如他说,我给过他们机会,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
就是这些长期的漠视和隔阂,把一件件本来不大的小事累积起来,毁掉了两代人之间的曾经深厚的感情基础。
但同时,我并不认为王猛的做法是正确的的,他过度放大了生活矛盾,将父母的正常关心也理解为对抗和控制的关系,他把拒绝面对父母当成是成长的一种方式,没想到却堕入了更深的自我纠结中。
他始终是在逃离,而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他对父母如此任性和自我的基础,其实正是父母对他的溺爱,将他视为生活的全部,所以他才能知道,远离他们,让他们看不到自己唯一的心爱的儿子,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和伤害。
是的,他依旧幼稚地固执地决绝地在施行着自己的报复计划,离开父母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安宁,他还是被困在原地,那童年的阴影中。
他本可以用更成熟一点的方式来处理的。
我以前是孩子,我现在是父母,站在两世生命的交界处,我既理解王猛的父母,也理解王猛。
他父母不算寻常那种不负责任的父母,甚至可以说非常负责任,而且也在教育上结出了足以令人骄傲和艳羡的成果。
但两代人的感受是如此大相径庭,小时候,父母以为自己给的是春天,他以为自己在寒冬;长大后,父母盼望着孩子能说一声谢谢,孩子却在等待父母说抱歉。
两代人最悲哀的结果不过是,最浓烈的最无私的爱没有得到善果,最后,却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怨恨。
中国的家长是不会认错的家长,你和他们是对错,他们说恩情;你和他们说心事,他们和你说恩情;你和他们说恩怨,他们还是和你说恩情。“为什么你不记得那些好的,却偏要记得那些坏的呢?”
好,是要记得的,但坏,也是难以忘记的。
成长有时候是要跨越一个坎,和父母做一下情感总结则是成长路上的障碍跳。很可惜,有的人终生都没有跳过这个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在成年后无法和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的人,其实都是一些固执地等待着父母认错的孩子。
他们在等待的,不过是一句道歉,只要一句对不起,可能就会安放若干年的委屈。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成为敢于认错,能够自我反思,和子女之间保持平等交流的父母,当父母想听谢谢的时候能说到一声谢谢,孩子想听抱歉的时候能得到一句抱歉,那才是两代人最健康的存在方式。
真正强大的爱能令人记得那些好,又宽容了那些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