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婚嫁习俗

01-04 生活常识 投稿:明目款款
婺源婚嫁习俗

文:申辰

 

前言

婺源属古徽州六县之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书乡”美誉,崇尚礼法,代代相承,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婚丧嫁娶,人文风俗,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开拓创新,相得益彰。男婚女嫁,洞房花烛,更是人生最得意,最美好的时刻。


婺源人传统婚礼自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各乡镇略有差异,但总体相同。

1

婚前习俗


01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古话说,“天上无龙不行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古代是双方父母同意,然后找媒人去说亲,对方同意即可。最后再跟子女说一声,子女同意尚好,不同意也要同意。男女双方婚前都未见过面,更不可能恋爱。


全凭媒婆一张嘴,所以经常出现不满意对方的,但是古语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反抗也是徒劳。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最差怎么着双方都会见面看一下,叫“相亲”,更多的是自由恋爱啦。


02

换庚贴 合八字

如果第一步完成,接下来是互换生辰八字,看看是否相冲。现在这一步好像大家都不相信什么八字合不合的,有时双方看看出生年月日、属相、星座……都是好玩而已。目前都流行双方互相观察“性格是否合得来”“三观是不是一样”。


03

脱家第/察人家

“脱家第”(也有叫“察人家”的)是婺源的叫法,就是女方去看看男方的家第与家底。家第,就是家庭渊源,就是门风,看看是书香世家还是官仕之家,还是农耕之家还是工商之家。

家底,大家就更明白了,就是了解男方经济状况,比如房屋、收入等,还有男方家庭成员及其职业等等各方面的情况信息。


女方去男方“脱家第”,女方兄弟姐妹都会去的,男方父母是要给女方一个大红包的,也要给女方亲戚每人一个红包的。当然,如果以后没有成,这次的红包可退的。


04

下定

“下定”就是婺源人叫法,就是“订婚”。男女双方把兄弟姐妹舅舅姑姑的主要亲戚喊到一起,摆几桌酒席,宣布一下他们已经确立恋爱关系。


对于男女双方长期异地的,比如双方在不同地方打工,或者男方去服役了,或者有一方出国务工等,下定是必须的一道程序,让那些虎视眈眈的人对他们死心不要再打主意。


05

送日子单

订婚以后,双方家长就礼金、嫁妆、婚期等等具体事宜进行祥细商谈,这是一场真正的拉锯战!商定好之后,男方就会把婚期具体时间安排送上女方家门。这就是“送日子单”。


在这场拉锯战中,古今不知夭折了多少婚姻,元凶就是彩礼。多了少了,争论不休,严重的拳脚相向,反目成仇。最好的就是打工妹,给几千万把块钱直接带走,回家亲戚摆个酒宣布一下结束。


06

置办嫁妆

这个全国到处都差不多,什么“三金”必须,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什么“三样”必须,以前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后来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再后来好像什么都必须了。


婺源婚俗中,(1)红漆小尿桶,叫子孙桶;(2)大木盒,就是澡盆;(3)被子。这三样是女方必备嫁妆。以前是,现在也不一定了,因为现在条件好了,都有卫生间了,谁还用尿桶呀。


置办嫁妆的过程又是一场争吵拉锯战,首先是两家家长吵彩礼钱够不够,其次是“未来的小两口”吵,这个喜欢这个,那个喜欢那个,这个对质量要求高,那个青睐款式,最后是“未来的婆媳”吵,“未来的翁婿”吵,总是有扯不清的鸡毛蒜皮的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嘛!

2

结婚布置


结婚前几天要贺喜/送嫁,并布置婚房,把家里装扮出一片喜气盈门的感觉。

 

07

恭喜/送嫁

婺源人男的娶亲,亲戚朋友送礼叫“恭喜”;女的出嫁,亲朋好友送礼叫“送嫁”。贺喜,一般送的都是被面、床单、花布、红腊烛一对、“天竺”叶两枝、金双喜字一个。舅舅送的礼物外加一幅精装对联。现在都送钱了,因为有空调,送床单被面的盖不了那么多。


东家收下礼物要一一登记清楚,并在被面里放一张红纸条,写上名字,以示区分,不能混淆。

送嫁,一般送的是皮箱、火桶、脸盆、热水瓶、被絮、毛巾,蚊帐等,各式各样,都是家居生活用品。

 

08

酒桌

婺源人的堂前,大都呈品字形,品字上面的口字的上方就叫上门头,对应的下方就是下门头。品字下面两个口字是厢房。


上门头摆着一张长条桌子,叫“香仪桌”,香仪桌正摆的是“时辰钟”。香仪桌下面摆两张太师椅,一张八仙桌,另三边各配一张长条凳子。


正式酒席以上门头为尊,下门头为次,左手为大,右手为小,按辈份排定座席,千里不能弄错,这也是敬酒的次序。上门头那桌酒席叫正桌或上桌,对应的两边厢房的桌席就叫下桌。

 

09

总管

大多数人家办喜事,都会邀请附近一位德高望重,对婚俗轻车熟路之人当“总管”,一般还要会写大字。东家所有内外事务、礼节各方面都交由总管一人操持与把控,总管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东家的声誉和口碑。


总管是个临时职务,从开始到结束,善始善终,任劳任怨,也是一个苦差。所有的帮忙干活的人都会听从指挥安排,统一调度。我的大哥就是一位这样的老总管,酒量一流,调度有方,毛笔字也写得很不错。在我家附近一带小有名气。

 

10

布置

结婚前几天就要把布祝(客人送的被面称[布祝],甚至简称[祝])挂置妥当。挂布祝是个细活,落款称谓更是一个大学问。首先挂舅舅的布祝,铁定上门头。


挂布祝时,左右两个人,一人一个楼梯,总管现场指挥,这边高了,那边低了。挂正后,再把大金喜字用图钉钉在正,两边是对联,并用红纸条落款,左边写上“某某某姐(妹)夫:令郎新婚誌喜”;右边写上“内弟(兄)某某某敬贺”。落款必须左高右低。


挂布祝按辈分尊长排序:直系为首,旁系为次;长者为尊,少者为次。千万不能挂错了位置。客人来喝喜酒,都会仔细观察自己的布祝挂在什么位置,一旦看出差错,较真的人就会生气。


还有一种布祝,也要特别注意,就是几个或者十几个一起出钱买的布祝。三人为众,不可小瞧。这种布祝,也要挂大位,上门头,下门头是轮不上的,左边上首位一定要占一个,有其他礼物的,用红纸条写张礼单,也用图画钉钉在布祝上。


布祝挂置妥当,喜庆的气氛顿时浓烈起来,金壁辉煌,满堂红彩,煞是好看、热闹!

再在大门、后门贴上喜庆对联和大红双喜字,告诉所有的人,我家要办喜事了!


3

正式婚礼


男女双方家里已经布置妥当,正式的婚礼开始。


11

担桶

“担桶”是婺源人的叫法,就是女方把置办的嫁妆抬到男方。按以前的说法,一则要表现出父母对女儿的养育爱护,二则是结婚的风头不能全给男方抢了,所以女方家要把置办的嫁妆拿出来显摆一下,意思是:大家看看,我家对女儿可以吧,这么多东西!


其实,女方置办嫁妆多半用的是男方的彩礼钱,所以担桶变成了男方炫耀家庭势力的事。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女方兄弟姐妹自己花钱置办的,这部分要用红纸在上面专门写明。


现在,因为交通方便了,关键是现在商家送货上门,但也不可能按时按点送两趟,所以所谓的嫁妆早已在结婚之前就送到男方安置好了。


现在,担桶这个程序已经不单独了,放入接亲“抬行嫁”中,省事,见下面《抬行嫁》。


12

新娘酒

女方大宴宾客,正式向大家宣布女儿结婚出嫁了,并且晚上男方要来接亲,亲戚要全部到场,晚上新娘子要挨个(哭着)辞行。


婺源结婚酒都要敬酒。酒过三巡,当厨房端出鱼时,就表示开始敬酒。这是一条整鱼,婺源的特产“荷包红鲤鱼”,生的,不能煮熟,碗装的,上面放枝“天竺”叶。有的地方是上“豆腐泡炖肉”就表示开始敬酒,婺源各个乡镇略有区别。


敬酒首先都是父母开始,然后按辈分依次。敬酒人手抱酒壶,站在下门头,面朝上门头,深深鞠上一躬,这时一桌人全体起立。先敬上门头,然后按酒桌说明敬下去,敬完酒一桌人才能坐下。


上桌敬酒讲究规矩,下桌敬酒要随意的多。另外,请新娘酒时,全部女方敬酒;同样,请新郎酒时,全部男方敬酒。


新娘酒结束,新娘就要开始梳妆打扮。新娘从里红到外,从上红到下,红衣红裤,反正一身红彤彤,喜气!打扮好了,就等待晚上出嫁。


以前梳妆打扮都是父母帮女儿的,现在有些新娘是姐妹帮的,而且不一定全身红彤彤了。即使是农村,有的干脆交给县里或乡镇的婚纱店了,连婚纱带化妆一条龙服务。


13

新郎酒

同时,男方大宴宾客,向大家宣布儿子结婚娶媳妇了,并且晚上要接新娘子进门,亲戚要全部到场,未来的儿媳妇要挨个(跪拜)认亲。


14

扑亲

“扑亲”是婺源的叫法,就是男方家派人去接亲。接亲是婺源婚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环。


接亲的人叫“扑亲客”,扑亲客人数不定,一般3-5人。领头的这个人必须能说会道,办事稳重,最好是酒量也杠杠的。


扑亲客接亲要挑桶,这种桶不是木头的,是竹制品,类似箩筐,就是多了一个盖子。桶里装有面条、鸡蛋、全猪、小红鲤鱼两条,还有一份请舅柬,这份柬必须是毛笔书写,红纸折叠三幅或五幅,大小和小学书本差不多。


这里的全猪,其实是一块猪嘴巴,一刀肋条,猪尾巴一根,猪脚四只,取猪的各个部位代表,按猪形态先后顺序摆放。


所有的东西必须用红纸条缠绕,鸡蛋染红,还要马灯两盏。鸡笼里放一只雄壮的公鸡,接新娘的时候,新郎是不去女方家的,就用公鸡代替。


女方父母在鸡笼加放一只母鸡,并放上两个鸡蛋,寓意夫妻双方,一同回来,还预祝生对双胞胎。多么美好的祝福!


以前听过一个传闻,女方家是外地移民到婺源的,对婺源风俗民情不甚了解,扑亲客酒也喝醉了,忘记交待,那时电话还没普及,信息传递不方便。女方家把那只公鸡宰了。


这下把男方家气坏了,闹出很大的笑话。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平息的。不懂就问总管,是最明智的。闹出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对双方都不好!


男方接亲队伍一到水口(村口),就放三个双响鞭炮,通知女方,接亲队伍已到,请做好准备。


依次顺序,马灯在前,鸡笼,再就是挑桶的扑亲客,其他人在后随行,一路鞭炮不断。


扑亲客进女方门之前,女方家门紧闭,意思是说:我家闺女哪能那么随意就跟你们走了。

扑亲客就在门外不停的放鞭炮,放呀放,要放到鞭炮全放完,里面看到外面没有鞭炮声了,才考虑开门。


也有刁难的人家,扑亲客鞭炮放完还不开门,扑亲客没办法,就马上去买,接着放;也有心软的家长,或者新娘子很中意对方的,会适可而止,早点开门。


开门之前,扑亲客要往门缝里塞个“开门包”,如果对方把开门包从门缝里退出来,扑亲客立即加大红包,塞进去,一般要两三个来回。


女方早已指定人接开门包,一般是新娘的外甥女(新娘姐妹的女孩),有时一人,有时几人,几人的就是小孩平分。


15

吃扑亲酒

等女方开门,扑亲客就可以坐下,先喝茶(婺源是茶乡,客人来第一件事必定是泡茶喝茶),然后是吃子(就是鸡蛋,每人三个水煮蛋)。


这个间隙,扑亲客就要拿出几个红包,如针织包,发给帮女方家做布鞋,订被子的人,这个订被子的人必须是福气好、子孙满堂的人,意为针针日上(蒸蒸日上);比如走堂包,发给请酒端菜的人;比如厨房包,发给厨师和后厨人员,等等。也可以交给女方家总管,委托他去分发一下。


然后是喝酒,女方会约好几个酒量好、有名望、又能说会道的人来陪扑亲客。两帮能说会道、酒量杠杠的人碰一块,男方来的扑亲客要表现你们不能小瞧了我们,女方的陪客也要表现你们不能小瞧了我们,针尖对麦芒!总之,就是想把扑亲客弄醉。所以故事特别多。


有扑亲客喝醉了出洋相,回去落个埋怨的;有男方陪客喝醉了,扑亲客回去吹牛皮的;有酒桌上言语不合,砸了接亲大事的;有酒桌上“不打不相识”,以后成了朋友的;有酒桌上干起来,以后“像仇人一样”不理不睬的。


反正呀,扑亲客很难做,适合做扑亲客的全才也很难找,有合适的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16

辞堂

辞堂的堂不但是父母,还包括家族祠堂,以前每家都属于某个家族,家族都建有祠堂,还供奉有牌位。新娘先到祠堂里辞别祖宗,祭祀先人,痛哭流涕。


现在,婺源农村祠堂不多了,因为大部分祠堂都在文革中“破四旧”拆了。现在辞堂就是辞自己上门头。然后,新娘再回到自己的房间,换上红鞋子,再出来挨个向亲戚辞行。



17

哭嫁

这是婺源婚礼中又一个小高潮!女儿马上要出嫁了,辞行时,大家依依不舍。新娘由总管带着先向父母下跪辞行。


母亲就哭呀:女儿是娘的心头肉,今日出嫁,依依不舍,悲悽悽的唱,既是哭又是唱,既是唱又是哭,这种民间小调(见下面,婺源特色)相当感染人,唱得娘泪流满面,也唱得新娘子梨花带雨,泪滴涟涟。


比如哭嫁词:

囡呢,囡啊!一树杨梅个个红,一树桂花枝枝香啊,

囡呢,囡啊!一根金竺打到杪啊,糠箩跳到米箩里啊,拨开乌云见青天啊,

囡呢,囡啊!到了娘家破絮袄啊,到了婆家千千好啊,

囡呢,囡啊!到了娘家安片筯(破衣服)啊,到了婆家件件新啊,

囡呢,囡啊!走到堂前结家缘啊,走到橱下结锅缘啊,走进房里夫满意啊,

囡呢,囡啊!


都是一些祝福女儿的好话,日子越过越红火,骨肉难舍,悲喜交加,虽悲实喜,人人泣泪,行人驻足!


然后是挨个下跪辞行,女方长辈依次要送个“上轿包”给新娘,说些吉利祝福的话,告诉新娘要好好做人、孝敬公婆、敬重丈夫之类的话语,有些姐妹情深的,也会哭嫁。


关于哭嫁,有真哭的,确实是把女儿拉扯大不容易,就这么出嫁了,做母亲的心里空落落的,悲从中来,是真情;也有假哭的,好像不哭不行,怕大家觉得女儿出嫁了这个做母亲的怎么不伤心?有些是“被舆论逼哭”的。


18

出门

哭嫁后,新娘由父亲或兄长背上太师椅,站在太师椅上,这时,太师椅已经从上门头移至下门头。新娘头上披上红布,吉时一到,发亲,即新娘出门。


这时,由男方派人背起新娘,新娘手里举着铜尺、铜剪、铜镜三样东西,用红头绳绑在铜尺上,避邪之意,再头上披着红兜纱,伴娘手里高高举着一把大红伞。


出门顺序是这样的:马灯,新娘,子孙桶,被子,樟木箱(皮箱),挑桶人(把桶盖翻一边,一头放鸡笼,一头放鞋子),其他随意。


两盏马灯在前,紧接着就是新娘,新娘后面是子孙桶(红漆小尿桶),桶里放五个染红的鸡蛋,意为“五子登科”。


再后面就是被子。再就是樟木箱,四个角要放“压箱钱”,有的人家还放上光洋,还放一个红方袋,里面装满果子,叫“新人果子”,如瓜子、花生、桂圆、糖果、糕点等,品种繁多,各式各样。


还有一个大木盆,木盆里一圈圈摆满了鞋子,这些鞋都是给男方一家人的。还得有一个红漆火桶(婺源特有的木炭取暖用具),里要放两个木炭,意为“红红火火”;还要放七根豆芽,意为“生根发芽”;七块豆腐渣,意为“会养猪,聚财”;还要放染红了的生南瓜子、生花生。

为何用七数呢?先卖个关子,后面有答案。


行嫁都是用红木杠抬起,两个人抬一杠,杠数越多,行嫁越多。杠上绑什么东西,由女方自由搭配,要绑得牢,绑得好看,很有讲究。每一杠上要贴上双喜字。


有的人家发亲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配合推算发亲的最佳时间,为了配上大吉大利的好时辰,并且根据路途远近,有晚上9-10点发亲的,有半夜1-2点发亲的,有凌晨发亲的。



19

抬行嫁

“抬行嫁”也可以叫“担杆”,跟婚前的“担桶”异曲同工,之所以是“杆”,是因为用一根根红木棍来挑担的那一杆杆的嫁妆。如果保留担桶的,这里就没有抬行嫁。


有的地方抬行嫁全村动员,相当壮观。古树掩映的石板路上,唢呐吹,锣鼓响,鞭炮一路放个不停。一边是小桥流水,一边是一字长龙的抬行嫁队伍,溪水潺潺,倒映涟涟,人走水相随,水走人依恋。依依惜别母女情,恋恋不忘父母恩,山不转来水自转,水有情来人有意。人景映衬,景美人更美!


女方要把行嫁送至水口(村口),交由男方接杠,这是幸福的交接,一生的交接!男方还要给每个抬行嫁的人每人一个红包,交接一个发一个,忙而不乱。


20

背新娘

新娘出门到进到男方家,全程新娘子双脚不能沾地。古代新娘出门后上轿,众人抬轿。后来,轿没有了,全是背,遇上男方和女方家离的远的,就换着背,这样还要备个方凳,供新娘子站立,让背新娘的人喘口气,休息一会,或换个人背。


其实,也没有那么严格,路远,就有扑亲客劝新娘下地自己走的;还有泼辣点的新娘,根本就不要扑亲客背,嫌背的不舒服,自己下地走;还有心软的新娘,体谅大家背累,也会自己下地走。目前,都有汽车接送,反而可以做到新娘脚不沾地,但是也没有那么严格。


21

进门

新娘进门也要配时辰,碰到天寒地冻的天气,可要苦坏了接亲人员,实在没办法,就在外面烧火取暖,专等吉时。


结婚是大事,不管是送亲的,还是接亲的,都不会有任何怨言,事后反而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农村人多好,厚道,热情!


新娘到男方家门口了,男方派人背回家,有的是新郎自己背,临进房门,脚下要垫上九条布袋,意为“代代相传”“长长久久”。


新娘进门的时候男方家人全部躲起来,不能见面,以防“冲了热面”,日后互相发生口角。由“孵鸡嫫”(婺源叫法,不同于伴娘,见《拜堂成亲》)端水给新娘洗过脸后,大家才能出来见面。


22

识亲

新娘到了新郎家,要认识新郎家人。这时,早已经把太师椅搬到下门头,太师椅面前放个红蒲团,开始(认)识亲,这个仪式感很强的。


新郎家长辈一家一家的由长到幼依次在太师椅上坐,新郎新娘跪拜认亲。每认一家,家人男方给新郎一个“识亲包”,家人女方给新娘一个“识亲包”。


识亲结束,随即端上来一碗红枣鸡蛋桂圆莲子汤,由新郎喂新娘吃,一人一口轮着吃,意为“早生贵子,连生贵子,富贵圆满”,吃完就让新娘休息。


按古代习俗,此时新郎新娘是不能同床的。当然现在也不同床,不是因为习俗,是因为这样折腾下来,新娘累的不轻;而新郎在家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精神好点。那就新娘睡觉,新郎坐在床边陪着了。


有时,新娘一时睡不着,但是,第二天是请新娘酒,新娘要全程参加,所以说结婚累呀!


鸡笼里一公一母两只鸡要放在床底。有客人或小孩到新房里看新娘,就把红袋里的果子分给客人,还要发喜糖、喜烟。


找一个男孩子在“子孙桶”拉一泡童子尿,发个红纸包和五个红鸡蛋。我小时候就得过这样的红纸包,那么多人盯着,起哄的,逗笑的,弄的我有尿都拉不出来,羞得满脸通红。


现在识亲这道程序已经不单独出来,并入[拜堂成亲]中了,见下面《拜堂成亲》。


23

请新娘

请新娘酒可是相当隆重,男方家会安排一桌子美女作陪,厢房也要摆上桌子,请的客人都是清一色的女眷,客人多,家里桌子摆不下,就到隔壁邻居家摆酒席。


每桌都要摆个“桌合碟”(婺源话,就是果盘),桌合碟里瓜子糖果等果子品种繁多。桌合碟必须有一个尖角正对着上门头,以示对上门头的敬重!


人挤人,人碰人,帮忙人员有四处催客的,也有四处张罗搬凳子搬桌子的,也有专职招待客人泡茶水的,忙忙碌碌,忙而不乱,忙而有序,有条有理,紧张热闹。


遇到不懂的,就请教总管,总管都能一一安排妥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包干。


24

酒席介绍

鞭炮齐鸣,鼓吹响起,酒席开场,先吃桌合碟里的果子,然后上几样水果:苹果、桔子、甘蔗、香椒。果子和水果吃的差不多了,开始上菜。


第一道菜,糊豆腐,象征着全家团圆,一团和气。


然后是“点心”四样:子糕(婺源特色美食)、果粽(婺源特色美食)、年糕、饺子,也会换成“滑汁果”(婺源特色美食)、青果(婺源特色美食)、鸡子(婺源称鸡蛋为“鸡子”,水煮[带壳]鸡蛋)。


然后是“四蒸”(粉蒸菜为婺源特色美食):粉蒸肉、粉蒸鱼、粉蒸鸡,另外一样粉蒸荤菜有不同,有粉蒸猪脚的,有粉蒸兔肉的(婺源野兔较多)。


然后是“四炒”:都是荤素搭配的炒菜,比如胡萝卜丝炒肉、辣椒炒肉、芹菜炒肉等,都是一些时鲜菜。

婺源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农村的,野的,没有色素,是纯天然的,都是实货。比如芹菜,不是北方的水芹,没有味道,是南方的小香芹,细的,很香;比如配料葱,不是北方的大葱,也不是大大的葱,是小香葱,很细很香。


每上一道菜,鼓吹手就要吹吹打打奏乐一次,这叫吃一盘吹一盘。假如上菜太快,吹唢呐的人特别累,没有一点休息时间。


我看到过一个厨师,几样菜全部炒好,摆在那里,然后几样菜连续端上来,吹唢呐的人实在受不了,赶紧跑到厨房里给师傅发烟,以求体谅一下。厨师这才把上菜的速度缓下来。


这里有厨师做弄人的成分,也是考验吹唢呐的人临场应变能力和真功夫的时候。


十二道菜上完,接着上:块肉(婺源做法,特色美食)、肉果(纯肉的,婺源做法,特色美食,类似狮子头)、清蒸整鸡、猪蹄䠙、红烧鱼……


清蒸整鸡这道菜先由“孵鸡嫫”(婺源叫法,不同于伴娘,见《拜堂成亲》里解释》)把鸡头、鸡脖子、鸡翅、鸡爪全夹给新娘专享,其他部分才让客人分享。


鸡头象征着凤冠,尊贵,向上;鸡脖子是承天柱,承上启下;鸡翅象征着翼飞冲天,一飞冲天,越飞越高;鸡爪象征着勤劳肯干,抓钱手,会赚钱。寓意美好!


红烧鱼一上,就开始敬酒了,敬酒过程与规矩见上,在此不再重复。只是敬酒时,新娘喝酒要双手抬至额头,拿着手帕遮住脸,以示尊重长辈。时间长了,伴娘怕新娘吃不消,就托着新娘的手臂。


边敬酒,还边上菜。豆芽是必上的,寓示:红红火火,生根发芽,青白一生。


光汤就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甜汤,里面有蜜枣、桂圆、白木耳汤、鹌鹑蛋等;一种是正常的汤菜。还有开胃小菜——婺源酸辣椒(特色美食)。酸辣椒一上,意味着可以吃饭了,酒席也快结束了。


现在婺源婚宴的菜谱,既有传承,又有很大创新,结合时代特征,菜品越来越丰富,色、香、味有了很大提升。


酒席结束,鞭炮震天,鼓乐奏响,每人一包喜糖,主客互致谢意,握手告别!



25

拜堂成亲

新娘酒白天请了,晚上就是婺源婚俗的最高潮——拜堂成亲!新郎新娘由“孵鸡公”和“孵鸡嫫”领着,进祠堂祭拜祖宗。上面解释了,祠堂在文革中被“破四旧”了,现在是拜上门头代替。


“孵鸡公”、“孵鸡嫫”是婺源婚俗特色,他们不同于伴郎伴娘,一般来说都是找一对家庭幸福、爽郎大方的夫妇扮演,他们传授经验,教他们怎么恩爱做夫妻。为什么是夫妇?看了下面的自然就知道了。


拜完祖宗再领回堂前举行结婚仪式。仪式都是由总管主持。新郎新娘并排站在八仙桌下方,男左女右,孵鸡公、孵鸡嫫分别站在新郎、新娘边上,八仙桌上红绸披盖,一对铜腊烛台,两根大红腊烛烧得又红又旺。


随着总管的一声令下:结婚仪式开始,鸣爆,奏乐!大门口的鞭炮立马响起,鼓吹堂的锣鼓,唢呐,配合着一同奏响。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再就是“拜亲”,与上面的“识亲”异曲同工。现在都是拜亲,不用识亲了。先拜父母,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按尊长有序依次受拜。


总管手里有个名单,念到谁,谁受拜,受拜之人总是极力推辞,不肯坐在椅子上受拜,总管或帮衬的人就会强行按在椅子上。


受拜人还要给新郎新娘一人一个“拜堂包”。有时受拜人不在现场,总管就提着马灯,带着新郎把人找回来,领到现场。礼数不能省,人员不能漏。漏了也会得罪人,惹长辈生气。



26

闹洞房

受拜结束后,大家一定会认为,总管发令:礼成,鸣爆,奏乐,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其实不是,婺源婚俗中的闹洞房不是真的去洞房里闹,是拜完堂后直接在堂前进行的。这才是婚礼最高潮。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最后就是为了看这个过程。大人来听听新郎新娘的恋爱经过,以便指导自己子女应对婚嫁,顺便看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图个热闹;小孩主要是奔着满桌的香烟、果子来的,热闹他们不懂。


户家在八仙桌上摆上[桌合碟],里面果子装的特别特别满,满的溢出很多很多,几乎半桌都是果子和香烟……等。小朋友们早已抢占好位置,准备抢这些东西。


这个是有程序的,很正式,总管也很重视,早早用红纸写好了流程,然后按流程一步一步走,不乱。这个闹洞房的中心是两样,一是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当然,婺源是“书乡”,所以不可能有网络上传出来的闹洞房的恶俗。


但是,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对新郎新娘来讲难度比较高的节目,比如“摸鸡子”,比如两人吃东西,东西从大(苹果)变成细(花生米),比如两人同吃一根烟,中间点燃,烧断,比如当众接个吻也必不可少……


闹洞房中,婺源风俗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那孵鸡公孵鸡嫫]两人。他们这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当新郎新娘表演节目遇到困难时,他们负责先演示一番。所以他们必须是开朗的夫妇。大家相当于至少看了两遍节目。


在热热闹闹的表演中,还有一个中心节目,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这已经成为婺源婚俗的一个必定项目。这个恋爱经过不讲,或者讲的不够,大家是不同意的。


桌子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从头到尾至始至终一直很热闹,笑声不断。时间就在大家欢笑中不知不觉渡过……


眼看差不多了,大家尽兴了,总管发令:鸣爆,奏乐,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这时,围着桌子四周的小朋友一哄而上,把桌上的果子香烟一抢而光。其实孩子们也不缺这些东西吃,都是家长让孩子去沾个喜气。


在一片鞭炮声和鼓乐声中,孵鸡公、孵鸡嫫一人拿一个烛台,领着新郎新娘,把他们送入洞房!同欢合卺,琴瑟和鸣,幸福一生!拜堂成亲落下帷幕。


27

请舅

成亲后,“长征”还没有结束。男方家会请老婆舅(就是新娘的兄弟)来吃酒,这个就一桌人,上门头要请老婆舅坐,男方家几个主要亲戚作陪。外地的现在这个就免了。


28

女婿回门

三朝女婿回门,舅子去接姐/妹夫回娘家,叫“请新男嫜”,女方请人来陪酒,叫“陪新客”。酒席结束,舅子还要送姐(妹)夫俩回去,有接有送。


现在,有些地方嫌来去接送麻烦,把14和15顺序倒过来了:先是老婆舅去接女婿回门,老婆舅送女婿返回时,正好男方家接着请老婆舅。


礼尚往来,至此,婚礼结束。


PS

婺源人的传统婚俗基本做到了极致,一事一物都有具体含义,耐人寻味。前文提到的“七根豆芽”又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不是八根或九根呢?这是根据正月初一到初十日值排定的,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粟。


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婺源新郎不上门接亲?新娘路上脚不沾地?都是为日后万一发生口角有回旋余地埋下伏笔。男的说:“我没去接你来的。”女的就回:“不是我自己走来的,是你背我进门的。”这都是后话,意味深远。


西式婚礼固然场面宏大,气派豪华,盛况一时,但,那不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民族的,世界的!婺源婚俗,传承本土文化,弘扬民俗精髓,留得住乡愁,寻得到根脉!

标签: # 婺源 # 新娘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