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为什么喜欢恶搞

01-04 生活常识 投稿:良人未归
嘉靖皇帝为什么喜欢恶搞

素材源自《万历野获编》

《万历野获编》为明代浙江嘉兴人沈德符所著。

沈德符父、祖都是科举出身,为监司词林。沈德符自幼生长于京邸,熟悉朝廷诸事,南归后写成《万历野获编》、《续编》共几十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代编修《明史》,有不少传中所载的事实,皆来源于此书。



1

朱元璋的江山是靠实力打下来的,但他对自己是否应该当皇帝没有把握,这从他登基之前向上天的“祷告”中可以看出来。

登基之前,自然要走一个“百官劝进”的过场,然后他来到新宫,向天“祷告”。

“祷告词”先是简略地告诉上天,咱们天朝自宋朝以来是如何衰败的,他又是如何在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人的辅佐下搞定群雄的,然后对上天说,他将于明年正月初四在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如果他可以当皇帝,就请老天爷那天大驾光临,来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果认为他不行,就用“烈风异景”的坏天气告诉他。

好在到了那一天,朱元璋一来,天气晴朗。天气真的不错,没有出现什么烈风异景,“日光皎洁,合祭天地”。看来他当皇帝的事,得到了老天爷的批准,于是“即位于南郊”。

在老天爷面前,朱元璋不敢放肆,恭恭敬敬地自称“臣”。



2

朱元璋时期,朝廷官员有一项特殊的福利,那就是退朝后皇上必“赐食于廷”,天天如此。

用法虽严,驭臣也应有礼嘛,何况大家上班那么辛苦,给他们一点吃的,也是应该的嘛,显示皇上体恤臣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福利就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只是在每月的第一天和十五那天,各衙门才给上班的官员这种待遇,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三朝,都是这样。

看来以后的皇帝,越来越注重节约。

到了正统七年的时候,光禄卿奈亨建议干脆取消,仅在元旦和冬至两大节日办一场酒宴慰劳大家,其他节日该吃啥吃啥,立春吃春饼,元宵节吃元宵圆子,四月初八吃不落夹(用苇叶包糯米或桐叶摊卷白面蒸煮而成的食品,本是用来供佛的),五月端午节吃粽子,九月重阳节吃糕,腊八节吃腊面等等。

这建议不错,皇上金口玉言:准奏。

这说明祖宗定的规矩,是可以改的,那些死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迂夫子,不是真迂就是别有用心。



3

古来帝王都避讳甚严,比较典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他名字中有个“世”字,竟然把观世音菩萨的名字都改了,从此不叫观世音而叫观音;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这样,因为名字里有个“基”,居然叫中书舍人刘知几改名,而“几”与“基”风马牛不相及,只是读音大致相同;宋钦宗赵桓更是奇葩,因为名字里有个“桓”,连“嫌”、“丸”等字都要避讳,简直没有道理!

明朝皇帝也避讳,“传统文化”嘛,得继承发扬。

然而与之前各朝相比,明朝在这方面显然要宽松得多,以至于到了后来,竟然没人在乎了,比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不幸病死后谥号“懿文”,建文帝朱允炆就不在乎,不但自己的名字里有与“文”读音相同的“炆”(当然这名字不是他自己起的),年号里更是有个完全相同的“文”,而且从始用到终都没改过。

不但他自己如此,他给两个儿子起名也不避讳,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名字里都有一个“文”,既不避朱标的讳,也不避他自己的讳。

有人说,这是朱允炆不拘泥于太祖所定帝系相传之二十字、知道变通的结果。

没想到这个不拘泥于祖制、知道变通的皇帝,下场却那么惨,令人唏嘘。



4

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很有名,与他在位期间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又导致“土木堡之变”发生、他被蒙古人抓走做了俘虏不无关系。

除了这种蠢事,他也干过为人称道的事情,比如刚登基时认为教坊乐工的数量太多了,简直是极大的浪费,便叫礼部把其中比较优秀的留下,其余的统统让他们回家为民,放走的乐工达三千八百多人。

考虑到从朝鲜国进贡来的妇女也有骨肉亲情,也希望回家和亲人团聚,为了免除她们的思乡之苦,他“命中官遣回金黑等五十三人还其国”,令他们的国王遣还回家,“勿令失所”。

接下来他又让六百九十多名法王、国师、喇嘛回原寺居住,皇家寺院只留数名;然后又遣散财库夫役二千六百四十余人,仅此就能节省猪羊鸡鹅二万七千多、子鹅二千、羊三千、牛三千,加上紧接着减掉的六千四百多个厨役,节省的物资更是一个吓人的数字。

就连牲口的口粮,也在他的减免范围,被减掉四万石。

朱祁镇的厉行节约,反衬出他爹明宣宗朱瞻基是多么的骄奢淫逸,而朱瞻基执政期间,还博得过“仁政爱民”的美名。



5

明孝宗朱佑樘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气不是很大,但后来的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极高,“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万历首辅大臣朱国桢语),因为他具有很多可贵的品质,比如“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驱逐奸佞、励精图治”,而且重视司法,执政期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他还重用正直的大臣,搞出来一个“弘治中兴”,之前朝政腐败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

下面这个故事,足以证明他是如何的“宽厚仁慈”——

当时有个规定,京师百官晚上从外面回来,“必传呼红铺(明代管警卫皇城的哨所叫“红铺”)以灯传送”,这个规定,就是明孝宗作出的。

一天晚上,孝宗感觉天气很冷,突然想起一件事,便问左右:“那些参加宴饮、集会的官员还有没回来的吗?”左右回答说有,孝宗又问:“外面黑灯瞎火的,天气又这么冷,倘若那些廉贫之吏,回来的路上连个照亮的灯都没有,叫他们怎么办?”左右回答说这个也有,皇上您就放心吧。孝宗命左右传旨下去:今后遇到京官夜还,无论官职大小地位高低,统统令红铺执灯传送。

领导如此体桖员工,员工怎么可能不努力工作?



6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爆发,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拥戴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政变成功后,朱祁镇大肆对有功人员进行封赏,以至于到了过滥的地步,连一个名叫刘智的双目失明的瞎子,也被拜为“漏刻博士”。

“刻漏”又叫“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漏水计时器,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既然是由刻度指示时间,那么就必须用眼睛来看时间,一个双目失明的瞎子,怎能胜任这份工作?还不如直接给他一笔钱,让他回去养老!

当然,也有另外的解决办法,比如给这个“刻漏博士”配一个秘书……



7

明朝不少皇帝都是宅心仁厚的主,比如嘉靖皇帝。

有一次他阅览奏疏,看到一个言官反映贵州寻甸(现为云南管辖)知府汪登做事情不谨慎,吏部尚书廖记通过调查,得知汪登犯错的原因是因为其母亲,“以母老赴官偶迟”,应该降职以示惩罚。

嘉靖皇帝便命将其降职三级,但将他调为京官,以方便其回家看望母亲。

这件事看起来是降了汪登的职,实际上是对他的优待。

无独有偶,陕西参议于湛是直隶金坛(隶属于江苏常州)人,也因家有老母的缘故,请求调任南方离家近一点的地方,言官却认为他“诡避”,应该重罚,嘉靖皇帝知道后,不但未予重罚,还把其调到江西任职,“便其迎养”。

嘉靖皇帝是个仁孝之人,所以最恨不孝之子,比如吏部侍郎董玘接到母亲死讯,却久不回家奔丧,被依法剥夺职位。

嘉靖年间还发生了一件弑母案,京师人张福想敲诈邻居张柱,便把自己的母亲杀了,然后诬陷是张柱杀的。

审讯时,张福交代了弑母事实,其姐也证明是这个弟弟杀的,可是嘉靖皇帝不信,儿子怎么可能杀害自己的母亲呢?命司法部门再审。通过再三研审,依然是这个结果,嘉靖皇帝还是不相信儿子会杀母亲,竟然替杀人凶手辩护!



8

不少古人都有怪癖,比如“建安七子”杠把子王粲喜欢听驴叫、南朝的刘邕喜欢吃伤口愈合后结下的疮痂、元末明初一个叫泐季潭的和尚喜粪中芝麻……

嘉靖帝朱厚熜也有一个怪癖:喜欢改臣下的姓名。

先后被朱厚熜改过名的,有内阁首辅张璁,被他改为“张孚敬”;中丞袁贞吉更倒霉,朱厚熜把人家的姓都改了,改为“衷贞吉”;把指挥佥事琴大鸣的名字改为“琴大声”。

这简直是恶搞,不知琴大鸣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嘉靖帝为毛喜欢恶搞?不晓得!

标签: # 嘉靖 # 皇帝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