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辞典(2)
攻里不远寒
攻里不远寒 治疗学术语。系一种用药法则。指里实热证需用寒凉攻下药时,虽值寒冬季节,亦可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王冰注:“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皆以其不往于中也。如是则夏可用热,冬可用寒。”
中医辞典
发表不远热
发表不远热 治疗学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表寒证需用辛温发汗法治疗,虽在炎热的夏季,亦不必避忌其温热。王冰注:“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
中医辞典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 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火郁,指热邪郁而内伏;发,发泄,发散。如温热邪至气分,症见身热、心烦,口渴无汗,舌苔粗黄,须辛凉透达,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热邪可以向外散发,亦即透卫泄热。又如火郁抑于内,非苦寒沉降之剂可治,用升阳散火汤使其势穷则止。
中医辞典
过食生冷经闭
过食生冷经闭 病证名。经闭证型之一。《竹林女科证治》:“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而血闭发热,以血见水即滞故也。初起一二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犹易医治。先用逍遥散退其寒热,后用紫金丸(三棱、莪术、良姜、枳壳、乌药、砂仁、槟榔、陈皮、红豆蔻、香附、苍术,共细末,糊小丸,每服二钱),渐纳谷气,脾胃一旺,自然经血流通……”
中医辞典
脾虚经闭
脾虚经闭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临症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治宜补脾胃、养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中医辞典
腹中雷鸣
腹中雷鸣 证名。指肠鸣音如雷鸣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参见肠鸣条。
中医辞典
表
表 ①外表,身体浅表部位。《素问·厥论》:“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 ②指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③阴阳、内外、脏腑、经络等相互对应关系的一方。《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素问·血气形志》:“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④表现。《素问·脉解》:“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中医辞典
表解里未和
表解里未和 病证名。指外感病表证解除后,里证尚未和解。多因里有痰饮、食滞、瘀血或阴伤等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 ,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刺汤主之。”
中医辞典
表证
表证 证名。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尚在浅表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多见于外感病初期,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表证又可分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详各该条。
中医辞典
脉数急
脉数急 脉学名词。脉数而弦。太阳表证,脉弦数,烦躁,恶心者,为病向里传之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中医辞典
伤寒表证
伤寒表证 证名。病邪侵入太阳经出现的证候。治宜解肌发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即表证。参见太阳病条。
中医辞典
变证
变证 病证名。指证候由简单变复杂,由轻变重。多因误治或邪盛正衰所致。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中医辞典
君火
君火 ①生理学术语。指心火。因心为君主之官,故名。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二者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 ②运气术语。六气之一,即少阴君火。《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名),相火以位。”王冰注:“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气不临君火故也。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云相火以位。”
中医辞典
不迁正
不迁正 运气术语。司天之六气不得应时而至,多因前一司气太过(不退位),引致下一司气衍迟,因而气候失常。《素问·刺法论》:“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
中医辞典
初之气
初之气 运气术语。每年主时六气的第一气。《素问·六微旨大论》:“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亦即由大寒至春分,包括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参主气条。
中医辞典
二之气
二之气 运气术语,主六气中之第二气。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后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亦即由春分至小满,其中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个节气。
中医辞典
当位
当位 运气术语。与本身的位分相符,处于应见的时位。《素问·六微旨大论》:“何谓当位?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火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即木运遇卯年,火运遇午年,土运遇辰戍丑未年,金运遇酉年,水运遇子年,称之为岁会,也就是所谓平气。
中医辞典
溃疡去腐法
溃疡去腐法 外治法之一。即用外敷药或手术以除去各类痈疽、疮疡溃后之腐肉脓毒的方法。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二。若病程长,溃疡面积大,腐肉多,则应手术切除;若面积小,腐肉不多者,可外用提脓去腐力强之药剂,如五五丹之类,直接撒在腐肉溃疡面上,或掺于膏药、油膏上贴之。若为窦道、漏管,可将其粘附于药线上插之,或以之作成锭剂如三品一条枪。直至腐去疮面红活为止。面部慎用或不用。
中医辞典
溃疡生肌法
溃疡生肌法 治法。出《刘涓子鬼遗方》。又名忟口法。即促进体表溃疡愈合的方法。痈疽溃后毒尽而肌肉不生,形成溃疡,多由气血虚衰或治疗失当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溃疡面大者,以补益气血为主,并配合外用生肌散(膏)。若溃疡面较小,单用生肌散(膏)亦可。此法必须在腐尽脓清的情况下方可应用。
中医辞典
脾经失血
脾经失血 病证名。因于脾虚不能统血所致之失血。常兼见腹胀、肢乏、多痰等症。《不居集》卷十三:“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足。故血证中有脾,当补脾以统其血。”方选归脾汤、柔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参见失血条。
中医辞典
阴火痰
阴火痰 病证名。因阴虚火旺所致的痰证。《不居集》卷十七:“阴火痰,面有红光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方用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等。参见痰证条。
中医辞典
稠痰
稠痰 痰证之一。《不居集》卷十七:“稠痰,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又有火郁于心肺。”临床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化痰药宜选用栝楼、半夏、海浮石、贝母、竹茹、五倍子、诃子等,热痰则宜选用黛蛤散等方药。参见痰证条。
中医辞典
喘痰
喘痰 病证名。痰证之一。指气喘而多痰者,又名痰喘。《不居集》卷十七:“喘痰:虚喘者,气乏身凉,痰冷如冰;实者,气胀胸满,身热便硬,喘动有痰而有声。”可用定喘汤加减。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参见喘证各条。
中医辞典
伤寒头痛
伤寒头痛 病证名。外感风寒表证所见头痛。《医学六要·头痛》:“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治宜疏寒解表,选用麻黄汤、羌活冲和汤等方。参见风寒头痛条。
中医辞典
火邪头痛
火邪头痛 病证名。胃火上冲所致的头痛。又名火头痛、火热头痛。《景岳全书·头痛》:“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详见火头痛、火热头痛条。
中医辞典
火热头痛
火热头痛 病证名。即火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有心烦头痛,病出于耳,其络在于手足少阳二经,其症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痛甚则心烦。治宜黄连、山栀之属,泻之则愈。此为火热之头痛也。”详见火头痛条。
中医辞典
火头痛
火头痛 病证名。即火邪头痛、火热头痛。《医学六要·头痛》:“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多由阳明胃火上冲所致,证见头部跳痛或胀痛,或痛连颊齿,或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烦热口渴,便秘,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止痛,用白虎汤、清降玉女煎、一味大黄散等方。
中医辞典
气厥头痛
气厥头痛 病证名。因情志触发,气逆于上所致的头痛。见《丹溪心法附余·风热门》。证见头痛,头目昏眩,胸腹胀满,呕吐酸水等。治宜理气解郁,用芎乌散加味。
中医辞典
肝逆头痛
肝逆头痛 病证名。肝气上逆所致的头痛。《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证治准绳·杂病》:“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证见头痛目眩,耳聋,颊赤,胁肋胀痛,脉弦。治宜疏肝降逆,用沉香降气散、小柴胡汤等方。参见肝阳头痛、气逆头痛条。
中医辞典
气厥头痛
气厥头痛 病证名。因情志触发,气逆于上所致的头痛。见《丹溪心法附余·风热门》。证见头痛,头目昏眩,胸腹胀满,呕吐酸水等。治宜理气解郁,用芎乌散加味。
中医辞典
气逆耳聋
气逆耳聋 病名。《济生方》卷五:“大抵气逆耳聋尚易治。”《证治准绳·杂病》“气逆耳聋有三,肝与手太阳少阳也,经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手太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焞焞。此皆气逆而聋也。治宜四物汤吞龙荟丸降火及复元通气散调气是也。”参见耳聋条。
中医辞典
风热嗽
风热嗽 病证名。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的咳嗽。见《类证治裁·咳嗽》。证见咳嗽痰稠,身热,汗出恶风,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通肺气。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
中医辞典
风温嗽
风温嗽 病证名。风温之邪袭肺所致的咳嗽。《类证治裁·咳嗽》:“风温嗽,风温上侵,头胀咽痛,呛咳失音。”治宜清轻凉解。用桑叶、象贝、连翘、薄荷、杏仁、沙参、桔梗、甘草等药。
中医辞典
春月咳嗽
春月咳嗽 病证名。春月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治春月咳嗽,若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者,用金沸草散。肺虚风袭,咳嗽声重,身热头疼者,用局方消风散。肺有火,腠理不闭,风邪外乘者,治宜解表兼清肺火。肺受邪,不能输化,小便短少,皮肤渐肿,咳嗽日增者,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肺,六味丸以滋肾水。《温热经解》:“春咳嗽者,风气通肝,人气上升,法当清解,加减桑菊饮主之。”《类证治裁·咳嗽》:“春季咳呛,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蒌仁之属。”参见风寒咳嗽、咳嗽条。
中医辞典
秋月咳嗽
秋月咳嗽 证名。秋月感受湿热或燥热所致的咳嗽。见《不居集》卷十五。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用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用香薷饮。深秋感受燥气之肺燥咳嗽,当清金润肺,或兼清散。《类证治裁·咳嗽》:“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参见咳嗽、肺燥咳嗽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