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而不评人,是做人最温柔的姿态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里,年轻的女孩子哀求情郎:
别踩坏我家的菜园子,
也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树。
我并不是心疼青檀树,
而是害怕流言。
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流言啊,
是多么可怕啊。
一、不能知人,遑论评人?
孔子说:“知人不易,人不易知。”所以他也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但是这个世界上,知人识人的智者又有多少呢?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管住自己的嘴,不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横加干涉。
这世上更多的人,是对他人的生活一知半解,但是就敢凭着知道的一鳞半爪来随意臧否他人。
别人无车无房,你说因为他穷他不努力,却不知道人家每个月雷打不动将自己的工资抽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
别人作息规律,生活简单,你说人家古板乏味,毫无情趣,却不知道人家已经是千帆过尽,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易地评判他人,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多时候都化成了伤害对方的利剑。
做父母的出于关心,不免要过问晚辈的生活。但更让人头疼也更觉得没有必要和道理的,是陌生人的多嘴多舌。
二、你没经历过,怎能妄断?
前不久,杨振宁回归中国籍一事,多少人口诛笔伐说他奸猾,老了做不出多少成绩才回来。
这些人说的时候,并没有去查查人家为了中国的物理学发展而牵线搭桥,培养了多少人才,做了多少贡献。
司法判决有根有据,判决条款白纸黑字明明白白。但好论人是非的人,总将人置于虚构的道德法庭之上,这种折磨旷日持久,是最煎熬的折磨。
得知了对方的一点信息,无论认不认识,总要以自己的背景出发以己度人,好像是很自然的事。
鲁迅在《论人言可畏》里挑明:
“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
阮玲玉因人言而死已经将近百年,但是你看,随意评价他人的风气到今日都没止息。
人人都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俯瞰别人,倘若你认可我,好,那你就是独立思考;你若不认可我,那你就是被人洗脑。
但是啊,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别人,自然无法经历别人的经历,甚至连设想也存在偏差。所谓的设身处地,也并不是灵丹妙药,真的能让人成为他人内心的蛔虫吗?
更何况,我们出于不全面的调查而得出的评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当事人,其实都无多大益处。
三、看破不说破,是修养
青年作家蒋方舟描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某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引发了争议,有记者打电话问她对此的看法。
蒋方舟说没读过对方的诗歌,于是记者马上给她念了一首,接着再问她的意见。蒋方舟无奈地说:“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连保持沉默都显得艰难。
而人生已经如此地艰难,有些事情就不需要拆穿。在拆穿别人的那一刻,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畅快,可是你大概不会注意到对方的尴尬,也看不见对方眼睛里的你,是多么的咄咄逼人,面目可憎。
在他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所以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与人为善之人,最终必为他人所疏远。
知人但不随便评论人,既保护了他人,其实最后也保护了自己。
而怜悯,是一种比袖手旁观、幸灾乐祸更优雅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