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小惩罚”,让家长和孩子更好相处

01-04 生活常识 投稿:良人未归
家庭教育中的“小惩罚”,让家长和孩子更好相处

做家务

不爱整洁、乱丢、乱画是一些孩子的“通病”,罚孩子做家务,可以帮他修正,也能够培养孩子劳动的观念。其实不乏一些父母这样做,结果却发现有不小的副作用,孩子对做家务越来越排斥,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空闲时间,准备一些东西,拉着孩子和你一块劳动。这将不再是“刁难”孩子,而是要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明白因为他给妈妈带来的辛苦。

肢体语言的暗示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家长生气时的模样。家长可以利用好这点,在孩子犯错的过程中,叫喊出他的名字,做出较为生气的样子,皱眉头摇晃1-2回脑袋,通过暗示传递给孩子:你不可以这样做。孩子看到后,一般都会停下来。比如带孩子出门吃饭,有的孩子会在菜没上时用筷子勺子敲打餐具,声音刺耳,这时候父母叫他的名字,严肃认真的盯着他并摇了摇头头。

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点上床睡觉?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可以剥夺他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如果第二天表现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点奖励特权,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口头警告或批评,提醒“事不过三”

比如,孩子在游乐园,和别的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打了起来,妈妈就要口头批评:“出手打人是不对的,这是第一次,妈妈原谅你,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三次,之后你就不能来玩了!”。当孩子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直到出现第三次的话,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为和孩子自身“利益”有关,所以我觉得实施起来其实也是最有效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对别人造成损失要补偿,做错了事情是要负责任的,让他知道做了某一件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当他发现这样的后果是他不愿意承担的,他自然就不会这样做了。

缓和矛盾,转移注意力

有时候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孩子很容易越听越烦,引起心理抵触情绪。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这样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标签: # 孩子 # 自己的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