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与责任意识

01-04 生活常识 投稿:早茶月光
国家意识与责任意识

1959年22岁的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容国团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演讲稿发给校广播站吴炳忠

 

解析:

1、 话题:立志与拼搏。

关键词:、大地、人生;崛起、谁主沉浮、搏。

青年人要立志为国家、民族的事业而拼搏。[青年人要早立志,立大志,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3、材料里的时间主要是交代背景,年龄主要是突出“青年”。

4、材料内容大家很熟悉。主要目的是青年人要有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

5、1911年12岁的在回答校长为什么而读书时说,“为崛起而读书。”一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6、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一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的主人呢?此句凝结着毛泽东对将走向何方的深深思考,抒发了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自己将投身这一场伟大革命的满腔豪情,道出了毛泽东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怀。7、1959年22岁的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容国团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一一拼搏是的精神,“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情壮志感染和激励着无数青年人。

 

8、心轩.文//增强国家意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作为中国人,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来自何方、是哪个民族、姓甚名谁,也不论彼此之间是谙熟的朋友还是陌生的路人,只要一敞九州情怀,便常常会被“中国心”凝为一体,会被“祖国情”融为一怀,这种不约而同的精神凝聚与高度共识从何而来呢?它来自对国家的认同意识。

                                     一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强大,使之在各国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一定视角看,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一定政权独立行使主权的范围。但这只是国家的外部直观形态,并不是国家共同体的本质。真正的国家共同体,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形成的“凝聚力”,可以称之为“国家意识”,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没有这种意识的区域共同体,就不能称为国家,即便形式上已经具有统一的国家形态,也是不稳固的。比如,秦始皇席卷海内,横扫六和,统一了六国,但秦朝很短命,仅存在了15年就土崩瓦解了,这虽然与秦始皇的残暴有关,但秦朝初建,还没有在六国的遗民众中建立起统一、稳固的“国家意识”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之所以延续了5000年以上没有中断过,中国之所以成为聚集起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庞大的国家,原因是综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中国意识”,形成了强大聚合力。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一部分”,既体现在政权的行政管辖中,也体现在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国意识”中。例如:公元382年,前秦大将吕光进军西域,在灭龟兹后,西域诸国不远万里前来归附,国王与使者们手中都拿着汉朝颁发的印绶与使节,证明自己对中原王朝的忠诚。吕光看后大为感慨,虽然朝代替换,在中原地区早已是物是人非,但在遥远的西域,距离并没有降低西域诸国对中原王朝的忠诚。这些汉代的使节印绶虽然已经失去了实际效用,但它却是西域各民族始终存在无形的“中国意识”的最好见证。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国家意识的内涵也存在区别。但是,作为对领土、人民、文明的热爱、建设和维护,则是一以贯之的。我国人民“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观念,都是家国一体、忧国忧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的体现。荡彻在天安门广场上“舟曲挺住!”“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就是中国人民国家意识的最强音。的国家意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例如,建国之初,为了支援新疆的建设,向全国发出了响亮的号召,无数风华正茂的青年告别家乡,来到新疆,他们修通了公路,开挖了沟渠,建起了工厂,戈壁荒原上,崛起了一座座年轻的城市;大漠瀚海中,翻卷出一片片金色麦浪。又如:自1996年作出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决策以来,各援疆省市和单位以各种方式给予新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先后选派6批3749名援疆干部,累计向新疆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43亿元,实施合作项目1200多个,到位资金250多亿元。今年3月,又专门召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方针政策,深化和拓展了援疆工作的内容,确定全国19个省市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由过去的干部人才援疆拓展为包括经济、干部、教育、科技援疆的全面的、全方位的援疆。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在土地、财税、投资、金融、进出口、产业、人才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新疆更大的支持。为了支持新疆的发展,从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从1978年到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多亿元,其中投资就达3710多亿,占到同期全社会投资的47%还多。为什么呢?因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建设好、维护好这个美丽家园的责任。对新疆的亲切关怀和各兄弟省市的无私帮助正是这种国家意识的生动体现。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家主权意识:这是作为一国国民必须首先具备的意识,无论何时何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第二,国家利益意识:国家利益意识是国家意识的核心,也是国家意识的重要载体。明确了国家利益之所在,也就使国家意识有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创造本国大多数国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第三,国家安全意识:在当前全球化发展态势下,国家安全已不仅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且己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讲,国家安全意识的基点还是要归结到国家统一意识和国防意识上。国家统一观念是的强大精神传统,为国家安全尽忠是中国传统国家意识中的主要内容。总之,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国家安全意识,作为国家意识的本位内容,其三者之间各自与国家意识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互相交融、互有彼此。 二国家意识作为国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纽带,是公民责任感、义务感和爱国主义的基础。它对国家的形成、发展、统一、强大,对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源远流长的国家意识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辐射力,是国家深层次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唤起、激发和强化人们内心的炙热情感,构成每个公民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心理基础,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国家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有了它,国民才会在感情上、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为祖国尽其所能乃至建功立业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会更理智、更稳定、更深层。一个人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才能心有国家、情念国家,才能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事务,自觉关注国家的历史轨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意识到作为国家公民负有的责任和使命,忠实于国家,服务于国家,不断趋近“长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难”的境界。国家意识愈强,愈能激发各人回报社会、建设国家、变革现实的热情,并自然而然渗透到他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实自身,回馈国家和社会。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群众生活虽然困难,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大家响亮地喊出:“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的时代强音。从机关团体到穷乡僻壤,从上层人士到教师、工商业者、街道居民、农牧民,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小学生,大家慷慨解囊,热诚地献出金银、首饰、现金,一些少数民族同胞还把自己家的牛羊、大车、黄豆、大米、小麦、饲料也捐献出来。这种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上下抗日的决心和勇气。国家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激发国民为所共同归属的国家的发展而奋斗、贡献的信念。当国民的活动及其目标被纳入到一定轨道中,并按照一定的方式运行的时候,分散的力量就会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使个体的力量得到整体发挥。国家意识通过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的诉求,意在强调国家的尊严、优越和进步,强调民族使命的神圣,表现为一个国家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它能使国家成员认识到,任何一个人或组织都不能离开国家这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归宿而存在。新加坡从1997年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为了让每名新加坡人在求学的10至12年内,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奇缺和多元文化的国情,进而培养为国献身精神。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从小一到中四的学生都要观看《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教育电视节目,目的是灌输学生的信念中的权力与责任。同时,新加坡还设立了历史事迹纪念日、种族和谐日等,通过节日活动让学生对重大历史有所认识,从而懂得热爱国家,促进民族团结。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如果没有国家意识就不可能有爱国主义,如果没有对自己国家认同、尊重、热爱的情感和认知,就没有民族繁衍生息的内在动力和支柱,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有奋斗的激情。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的核心,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崇高思想和献身行为。人们常说,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指的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就是列宁所说的: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及其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也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无限关心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爱国主义还是一种奉献行为,是人们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和荣誉而奉献一切的一种高尚道德行为。出身于维吾尔农民的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在他的诗中写道:“任何时候祖国都无比神圣庄严,植根祖国才能实现抱负和理想。先哲圣贤早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没有祖国的人憔悴枯槁、抑郁彷徨’”。他以维吾尔族诗歌特有的语言诉说:“失去母亲的孤儿是多么不幸和悲惨,远离祖国的人好似迷途羔羊般长叹。”各族人民心中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和的伟大民族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激励各族儿女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强大动力。国家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当代中国,民族团结的本质是在这个共同体内形成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本质是爱国主义,是各民族共同享有、共同维护、共同建设国家,在同一国家共同体内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紧密结合。共国家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基础。只有具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各民族才会形成长远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国家这个共同体内产生强大凝聚力。只有具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才会超越民族、宗教、地域等意识,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只有具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才会高度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这种思想意识不仅是团结稳定的深厚基础,而且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推力。在新的世纪,国家意识是重新振兴的重要保证。面对惊涛骇浪的世界潮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家意识,就等于没有灵魂,从而会失去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创造力,最终将被淘汰出局。国家意识是团结统一稳定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秋大业和最大利益,是反对国家分裂主义思想和行为的锐利武器。国家意识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在于支撑着创造了古代的辉煌,走出近代的泥泞,重获现代的新生。如果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浓厚的国家意识,“天下一家”的民族整体观念代代相传,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永远不可战胜。

                                           三

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家意识的培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家主权意识的教育。要使我国公民明确爱国首先就是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根本利益,并牢记“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时刻警惕西方霸权主义鼓噪的“人权高于主权”的谜惑,从而自觉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二是国家利益意识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但需要由国家界定国家利益,而且需要社会不同层面、不同利益集团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尤其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间,要切实加强以国家利益意识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培育,以提高其思考能力、强化其参与动力。三是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要使我国公民能够增强国防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使每个公民都懂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己不仅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且己经扩展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生态等各个方面,以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为国家安全与利益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四是共同理想教育。国家意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在当前国家意识的时代内涵中,首先必须以热爱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对20世纪以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最有力的回应。在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千方百计地模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弱化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消解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凝聚和整合作用,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在这种复杂背景下,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教育,以强化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治区党委就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三个一”教育:一个祖国——、一个党——、一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上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党委、立足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1998年初,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五观”)宣传教育的决定,“五观”教育遂成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为使我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新阶段,我区先后开展了“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爱”(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六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三个不忘”(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三史”(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史)等教育,目前正在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贯穿这些教育的一条主线,就是增强社会主义信仰,增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为建设幸福美好生活、为的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动力。增强国家意识,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关系。国家和民族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国家是政治共同体,是法律概念,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是法律关系。民族是社会历史文化概念,人们与所属民族之间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心理关系。国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就没有中国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反映在人的意识上,就是国家意识高于民族意识,在对各种身份认同中,国家公民身份认同高于其他身份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肩负起对国家的责任,努力促进国家的强盛,从而实现民族的发展。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失去了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最好报答。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32号文件的发布,全国19个省区市的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无不体现着和各兄弟省区对新疆工作的支持,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新疆的发展必将失去坚强后盾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历史证明离开祖国大家庭的支持新疆就难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也难以推进明天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我们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单靠新疆的力量不能将机遇的效应发挥到最大限度。新疆各族群众应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为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标签: # 国家 # 意识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