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男童报5个班狂掉头发,赢在起跑线到底有多变态

01-04 生活常识 投稿:我找回了孤
2岁男童报5个班狂掉头发,赢在起跑线到底有多变态

 

70后心梗住院了,80后要被清退了,90后也到了想死不敢死的年纪。

 

然而最恐怖的是,05后已经斑秃了。


跟着父母在上海生活的2岁半男童东东成片掉头发,回武汉探亲时,带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


两岁半,正是享受快乐童年的年纪,却因压力过大导致经常半夜惊醒,并开始成片掉头发。


为了通过知名幼儿园的入园考试,母亲给2岁的儿子连报5个培优班。


家长整夜整夜焦虑地睡不着,孩子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患上了斑秃。


每每刷微博看到这样的新闻,都觉得细思极恐。


现在的孩子,还有童年吗?

 

医生说:过去斑秃病人多是中青年人,现在门诊经常碰到十几岁的初高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发病。有些孩子因为过度焦虑,把头发、眉毛和睫毛全都拔光了。白癜风、神经性皮炎、湿疹、心因性瘙痒等与精神状况相关的皮肤病,都出现低龄化。

 

2009年,一则《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了!》的文章刷爆了社交网络。


在母亲逼迫下压抑了二十多年的素素,最终选择从单位21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从小到大,成绩都是对素素唯一的衡量标准。为了让女儿素素聪明起来,母亲刘毓成了各种脑保健品的忠实拥趸,每天逼着素素吃各种补品。


成绩没上去,孩子却早熟起来,小学四年级就来了初潮。


素素在日记里用“可怜”来形容自己和妈妈:聪明的妈妈生了个不聪明的孩子,不肯接受现实,可怜。不聪明的孩子有个聪明的妈妈,被拔苗助长,可怜。


刘建民《拔苗助长》


如今“神童”无数,让人好奇的是,有几个是真的天赋异禀,又有多少是拔苗助长下的实验品?


2012年,深圳晚报调查显示80%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每个孩子平均每周4门课,甚至有5岁女孩一周需要上10门兴趣班;


2017年1月,重庆沙坪坝的10岁男孩小康离家出走,只为逃避父母寒假给他报的钢琴班;


2017年2月,重庆巴南莲石的一位奶奶为逼10岁孙子写作业,给他拴上了铁链。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们奉为信仰,前仆后继的一句话。


而据研究表明,2015年全国21省(市)的29名省(市)状元(文科13名,理科16名)中,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


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也曾做过一项实验,选中两组孩子,一组从3个月大时接受早教,另一组则不接受。15个月后,他们测试发现,接受早教的孩子平均智商比后者高出15点。


然而,这一组孩子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优势,而另一组接受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已赶了上来。


所谓人生的起跑线,不过是父母们焦虑内心的表现。

 

如果非要把生活比作赛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在起点冲得太快,后来也可能因为体力不支输掉整场比赛。


不想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那你家孩子就会早早抵达人生终点线!


中国的孩子,最怕丢父母的脸


奥数、英语是大势所趋;舞蹈、钢琴是必备技能。


家长们一窝蜂地送孩子培养兴趣,抱着“有枣没枣捅一杆”的心态报了上十个培优班,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朗朗的爸妈”。


然而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孩子又怎么分辨得出兴趣所在?只能勉强接受。


幼儿园本该是孩子们五彩童年的斑斓一页,却在父母们殷殷期望的眼神中过早走入残酷竞争;


周末、寒暑假本是孩子们放松玩耍的时间,却被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喘不过气。


电视剧《小别离》中,文洁让女儿朵朵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学习,没收朵朵电脑,不顾朵朵感受就闯进孩子们的排练室,甚至撬开女儿房门,把书桌搬到客厅,列满一墙的任务清单,直到最后朵朵出现抑郁、焦虑倾向,几近崩溃。



“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别人家的孩子考第一。”


成绩不是唯一,可是成绩却是父母可以拿来比拼的最佳标准。


这样的攀比,不仅体现在平日里对孩子的严苛要求上,甚至连上哪一种培优班,都有听取“别人家家长”的意见,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性格特点。


“学得快不快乐不重要,有面子最重要。”


双语幼儿园比普通幼儿园有面子;私立的比公立的有面子;钢琴高雅,芭蕾舞高贵,而足球、篮球、hip-hop就是不学无术。


本是给孩子培养的兴趣爱好,却生生变成了家长财力、权力的证明。


别让你的攀比,成为孩子一生悲剧的源头。


孩子的压力从何而来?逼子成龙的家长


“社会太残酷了,竞争太激烈了,必须让孩子尽快适应。”


家长逼孩子的动力,更多来自他们所经历过的残酷现实。


学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培优班费钱又伤神,其实大多数父母都看在眼里,也心疼孩子。


可是一旦退出,别的孩子还在培优,我的孩子不就输了吗?


别的孩子都能读原版英文书了,我的孩子还在认abc字母表,做家长的怎么保持冷静?


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在这样的潮流中裹挟着前进,犹如滚雪球一般把压力越滚越大。


《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对不同城市6529个家庭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中国孩子素质能力缺失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痛点。调查显示,在3岁前,近一半的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阅读能力。而到了中小学阶段,家长反而更担心孩子的生活能力。


这种焦虑感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家长对自身地位的不自信。


父母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绝不能接受“孩子混的比我差”的心理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骤升。


于是,早早地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每一步,而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也是父母所认可的最佳捷径。


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压力倍增。


家长拼了命的买学区房,报培优班,交择校费,攒留学钱,一环一环紧紧相扣,掉了一根就是差人一等,落在他人身后。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家长们胆战心惊,为了孩子不在长大后遭受这样的生活重压,就一定要逼着孩子,硬着头皮往前进。


因此,父母的焦虑感转嫁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使他们幼小的身体承受了过重的包袱。



输不起的父母,造就输不起的孩子


《最强大脑》国际赛第一战中,天才少年李云龙因一个小误会而当场崩溃大哭,虽然最后赢得了比赛,却因心理脆弱被不少网友直批“输不起”。


当嘉宾陶晶莹问及他的梦想时,他迟疑着说了两个字:没有。



反观意大利的小少年安德烈,即使在比赛中一直落后于李云龙,却始终保持从容。


在李云龙崩溃痛哭时,他因同情落泪;在李云龙获得胜利时,他开心地去拥抱了对手。


中国式的教育里,太多出人头地、绝地反击,却很少有父母愿意教会孩子,当你受伤时,该如何处理伤口?


当成功不再是常态,当光芒被别人掩盖时,该如何面对挫折?


父母苦口婆心地在孩子面前哭诉着“输不起”的时候,殊不知自尊、自信已经被这三个字狠狠踩在脚下,让孩子无地自容。


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印证在孩子身上。


有时候,不是学业沉重逼死了孩子,而是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是的,竞争残酷是现实。


可是另一种现实呢?


整个国家的自杀率在大幅下降,但是中小学生的自杀率却在上升。


孩子还没能在殷切的眼神下考进大学,就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2017年9月,湖北15岁的神童覃瑶自杀。问及她的父母才知道,覃瑶2岁时就已经被送到学前班,4岁时已经上了小学。覃瑶的遗书上写道“如果我让你们失望了,该如何面对你们?你们对我有着太高的期望,让我喘不过气……”


顶着发光的称号,父母把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妄图打破孩子自然的成长规律,将神童的标签印在孩子的一生。


焦虑的父母背后,是迷茫的孩子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妈妈与孩子的关系,通常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我认同感、自我关照和关怀的能力,亲密感与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而一个活在悲观、焦虑下的妈妈,也无法让孩子获得真正的自我认同感。


别像卢梭先生在《爱弥儿》里提到的那样: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也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在家长控制欲下畸形成长的孩子


俞敏洪曾指出:“中国家长的心态,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规划你的行动,规划你的未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有了这么一个非常堂皇的理由告诉我们的孩子,你要听我的。”


孩子叛逆的背后,是家长强烈的控制欲作祟。

 

@知乎匿名用户:



知乎上一位因为母亲控制欲太强患上抑郁症的女孩@与L啊:


 

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把控着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


孩子在束缚之下,活成了不敢表达个性的“哑巴”。


 

帮孩子规划人生的控制欲,也会造成孩子畸形成长。


父母总有这么一种心理:年轻时的后悔渴望用孩子的努力来弥补,未完成的梦想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


于是孩子从一出生就被钉上了号码牌,指明了终点,“往那个方向拼命跑就好了。”


所谓的天赋和兴趣都被早早扼杀,孩子的人生目标变成了弥补家长的遗憾。

何其可悲!


哪里有什么梦想。我们和在台上痛声哭泣的李云龙一样,我们的梦想,就是父母要求的愿望。


最怕你一心当猪,还望子成龙


“父母一生在等着我们向他们致谢,我们却一直等着他们向我们道歉。”

 

最近网上很火的一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反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业压力无法减轻,那么父母至少可以让他的精神压力更小一些。


罗森塔尔效应证明,对孩子进行赞扬式教育更容易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他们往往比别的孩子更加自信,更有主见,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之所以称“兴趣班”,是为了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快乐地学习,别让社会猛流混乱了家长们的初衷。


家长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家长就需要尽可能地排解生活上的焦虑,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


闲暇时家长的娱乐活动/中国教育报


你在望子成龙,孩子也在望母成凤。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是商家圈钱的广告而已。


盲目地和别人比较,最终结果也只会是迷失自我。


想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不如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给孩子预知未来的烦恼,不如告诉他如何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烦恼。


急迫地给了孩子一筐大鱼消化,不如耐心等孩子长大,教给他捕鱼的方法。


别让可怜天下父母心,成为一场以爱之名的屠杀。

标签: # 孩子 # 父母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