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改编成了图画书,会好看吗
近十年红红火火的儿童图画书市场上,引进版权的国外作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原创儿童图画书虽然在增加,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极少数。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编辑,都想看到更多优秀原创儿童图画书的出现,但同时也始终在一些问题中徘徊:原创儿童图画书的薄弱之处在哪里?什么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形式在图画书中合适的表达方式?怎样才能创作出受欢迎的原创儿童图画书?怎样才能让更多有潜力的作者投入给孩子的创作?
正因为原创儿童图画书还远未达到成熟和强大,每一位有特色的作者、每一部有特色的新作才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凭借2016年的图画书处女作《乌龟一家去看海》获得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并且入选了“2018年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单”的张宁,就是这样一位作者。最近,她的新书——改编自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同名图画书出版,我们采访了她,听她聊自己的创作故事。从中既能梳理出她本人的经历与心得,也能从一个个案窥见中国原创图画书的一些问题与可能性。
张宁,图画书作家,擅长以传统布艺的形式创作图画书。曾任汉声杂志社美术编辑,参与编辑《清明》《慈城·宁波年糕》《郭洞村》《俞源村》等书。当上妈妈后开始关注和创作图画书。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李妍
翻阅张宁用拼贴布料创作的两本图画书《乌龟一家去看海》(以下简称《乌龟》)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以下简称《猪》),首先展开的环衬页就会让人有一点惊艳感——不只是美或好看,而且一下子就能被引入到各自独特的氛围中。
《乌龟》里是深浅不一的蓝色组成的一幅山水画,《猪》里是暗黄色调的村庄生活剪影,一个柔美灵动,一个在古朴中藏着压抑。每块布料周围细细的针脚都看得见,轮廓也因布块的质地显得不那么平整和圆滑,但仿若稚拙的手法却不影响整个画面的韵味和表现力。
《乌龟一家去看海》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环衬页。
张宁是近两年新“涌现”出的国内原创图画书作者,《乌龟一家去看海》是她的第一本儿童图画书作品,2016年出版,而今年刚刚面世的根据王小波同名杂文改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她的第二部作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张宁是幸运的。《乌龟一家去看海》出版后,在2017年获得了第五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还入选了“2018年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单”。在并不十分成熟的国内原创儿童图画书领域,第一部作品就能得到关注和肯定,是不容易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 王小波 原著 / 张宁 改编、绘
版本: 接力出版社 2018年5月
两部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是用了各种材质和不同工艺染色的布料制作了所有的画面。这来自张宁多年来对布艺、绣花等工艺美术的喜爱和投入。她本身并不是学美术出身,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化学,毕业之后做了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后来才转行到《汉声》杂志社做美术编辑。但张宁对工艺美术的喜爱由来已久,她说自己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十三四岁时“在北京的书店里买到那本小方本《实用美术》期刊时的欣喜”。在汉声杂志社工作期间,她跟随团队下乡寻访,记录民间文化和民间手工艺。谈起接触过的花布、染色等民间手艺,张宁轻柔的语调里会明显多出兴奋和喜悦。
《乌龟一家去看海》
作者: 张宁
版本: 接力出版社 2016年10月
《乌龟一家去看海》中用到的一些布料,就是她在那期间积攒起来的。比如用刮浆染工艺染色而成的蓝印花布,被她用在了乌龟爸爸的大花背壳;她还用上了蜡染布、扎染布等等,“我家里布可多可多了,家人都烦死我了”。为了实现想要的效果,她自己动手染色,制作用于山水背景的蓝绿花纹。她用到了卷寿司的竹帘子来“夹染”,夹住折好的布,这样夹住的部分不会被染色,就得到了想要的花纹。
《乌龟一家去看海》内页。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同样采取布艺作为创作手法,但风格有明显的不同,《乌龟》主要用了“贴布绣”,而《猪》更多采取了带有版画和汉画像石、画像砖风格的剪布法。在色彩上,基调是“象征泥土以及收获”的黄色,并且运用了许多强烈的对比色,用来表现故事中的波澜和情绪变化。即便是村民们围攻黑猪这样激烈的群戏场面,张宁也用简练鲜明的颜色和具有设计感的构图实现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内页。
因为所选取的布料和手法与民间工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宁作品得到的评价经常包含“传统”“民族风”“中国元素”这样的关键词。但对于图画书创作来说,这些元素既是资源,也可能构成负担——因为一本新的图画书不能落入旧的框架,应该有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和灵魂。张宁自己说,她并没有刻意地打造民族风,“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这么多,只是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种方式”,之所以用布艺的形式创作,是来自她多年耳濡目染形成的化学反应。
对于儿童图画书来说,画面和故事是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在美术方面,张宁“创造了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插图新样式”(儿童文学作家、画家王晓明的评价),展现出了独特的个人创造力;而在故事上,她似乎就稍显传统与青涩,不是那种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或者圆熟技巧的童书作者。
让她开始《乌龟》一书创作的故事相当典型——因为有了宝宝,她想要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选择,正适应着她儿子当时的年纪与认知阶段。《乌龟》是一个有点类似“小马过河”,但更复杂的故事。乌龟一家出发去看大海,但并不知道大海有多远,他们一路上先后遇到小鸟、小蚂蚁、毛驴、蒲公英、小鱼……它们给出的答案各种各样,但都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认知,和乌龟一家的感知呈现出不同的偏差错位。但最终,乌龟一家完成了自己“知行合一”的旅行,抵达了大海。故事里能读到丰富的动植物角色和足以触动孩子思考的细节,但叙述中隐现着想要给孩子讲述一个道理的成人视角,和作为一位新作者的拘谨。
《乌龟一家去看海》内页。
而第二部作品选择改编王小波的杂文,张宁说一方面是出于她对王小波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是想给逐渐长大的儿子讲一个更适合他现在年纪的故事。为了让小孩子能顺畅地理解,她在改编时不得不删去了有关文革的历史背景、黑猪“谈恋爱”等内容,把主角黑猪改成了一只低龄的小猪,讲述它自幼的成长。尽管如此,那只不守规矩,跑步、跳墙、看体育节目、挑战人类权威的小黑猪还是很好地体现了原作中的核心精神——叛逆和自由。而且,在童书中看到这样的故事,是有趣又让人兴奋的。有了原作的支撑,再加上独具风格和表现力的插画,儿童图画书版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次足够饱满的再创作。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内页。
虽然在改写过程中下了相当大的工夫,修改了无数次,但对于最后的成品,张宁自己觉得“对文字还是不太满意”。当谈起现在国内原创图画书在图画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故事仍然显得薄弱,张宁也表示同意。
——当然,总体的创作环境和存在的问题,和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作家的创作是两回事。作为一个非专业出身并且不以此为职业,完全凭着自己的喜爱和心意来创作儿童图画书的作者,张宁已经做得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