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碎片化阅读明明就是一件大好事
这几年,一提到碎片化阅读,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抱怨碎片化阅读让自己失去了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但我以为,碎片化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真正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其实中国古代故事早就讲述过如何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中唐诗人李贺,终日骑驴游走,《新唐书》本传说:李贺每天早上太阳一出,就骑上毛驴到山野间转悠,背着个古旧的破锦囊,东瞧瞧,西望望,有了灵感就在驴背上记下来,装进锦囊里,晚上回家整理成篇。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鲁迅一定具备了利用喝咖啡这种碎片化时间的能力。
这就是现代人必须建立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组合完成大块的工作。
信息碎片化是大势所趋,抵制碎片化不可能实现。碎片化并非为了浅薄而是提高效率——提高我们了解他人想法以及了解世界的效率。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同样给出了相反的观点:比起弊端,碎片化阅读的好处要多得多。
作者 / 张伟(新世相创始人)
来源 / 新世相(ID:thefair2)
/ 01 /
你的一天从手机屏幕上新闻、购物节、消息提醒开始。上班路上,或准备松口气站会儿时,你抽空看一下刷屏的文章,通常很短,然后持续到睡前,你趁着没有闭眼又抽空了看了一会儿。
这是我们的时代——不不,我不是说这是一个坏时代。我其实是想为碎片阅读时代说几句好话。
最猛烈地对碎片阅读的批评发生在几年前,新浪微博刚开始兴旺,有一位著名的网友宣告停止用微博,因为自己被碎片信息搞得焦虑、沮丧,甚至难以专注。
好多人赞同,叹息,甚至厌恶自己。然后我们大踏步地迈进了以公众号、朋友圈为主的信息获取浪潮里。快速浏览,快速遗忘,在脑子里留下一串碎碎的词句。
凭借印刷,我们曾建立过一个缓慢、完整而不易被遗忘的信息地图。如今,我们的信息地图上,是一些飞快划过的亮光。像是流星雨,哪一颗你都看不清,但满天又的确亮闪闪的。
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早已经是碎片阅读,而且这是一个短期内不可逆的过程。
/ 02 /
这并不是坏事。并不绝对是。坏事是,我们一直没有认真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
坚守长阅读也不是坏事,阅读书籍和长文章仍然必要,但将“碎片化阅读”当成一种毒蛇猛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与它有关的日子真的该结束了。
价值观和时代往往是不同步的。尽管时代的信息早已经碎成一地,仍然很少有人公开承认碎片才是正义的。人们更乐于公开缅怀长阅读和书籍,并因为这种公开缅怀赢得共鸣。
因为长时间倡导“长文”阅读,我经常有机会和一些人聊到长阅读。一个明显地感受是,从价值观上认同人应该读长文的人,更多是靠碎片信息保持着对社会的了解。其实(包括我在内)大多数缅怀者也是碎片信息的好朋友。
而且,既然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接近 10 年,那么我们已经凭借碎片阅读,构建了目前并不差的进步。
/ 03 /
不久前,被期待的微信读书发布,但并没有流行起来。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过于强烈地违背时代进程。
很多人批评“碎片化阅读”,我却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社会的一个救星。微信的一个巨大功劳,是将阅读重新送回日常生活,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最好机会。因为人们此前根本连碎片化的阅读都逐渐失去了。
我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转各种文章,我的一些从不阅读的亲友,如今开始阅读一些短小的内容。这些阅读都是微信重新送回来的。
何况,这些碎片阅读是不是价值很低?我觉得不是。我自己也怀念长阅读,但碎片化阅读很有用,也更现实。阅读本身并不是力量的来源,因为阅读所触发的思考和情绪才是。
阅读一篇文章,触动一种情绪,持久保留下的是这种被触动的情绪而不是文章本身。一门学问最终要被转化成见识和技能保留下来。系统知识更多是在代与代的传递时才更加重要。
举例来说,碎片化信息对情绪的打击,确实是换了一种方式。一本本的书或一篇篇的长文章,像是重锤,而这些碎小的文章和信息,却像是子弹,撞击许多点,最后连成片。
很难说哪种更好,但既然我们已经身处在被子弹撞击的时代,应该做的是调整,进化自己。
人类完全可能养成全新的学习方式。把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极致,会比“对抗碎片化”更有价值,也更有机会做到。
所以,我仍然欣赏和佩服那些主要依赖长阅读的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然碎片化就在身边,不如不对抗,不如把无可躲避的碎片化阅读做到最好。